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六·小兒部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六·小兒部 (2)

1. 小兒通治

凡病先虛,或已經下,有合下者,必先實其母,後瀉其子也。假令肺虛而痰實,此可下之症,先當益脾,後方瀉肺也。

瀉青丸(又名瀉肝丸。),導赤散(海藏云:瀉丙小腸。)瀉心湯(海藏云:瀉丁心。),安神丸(錢氏治心虛疳熱,神思恍惚。),益黃散(又名補脾散。海藏云:此劑補脾以燥濕。東垣云:錢氏益黃散治胃中寒濕,嘔吐腹痛,瀉利清白之聖藥也。),瀉黃散(又名瀉脾散。

海藏云:瀉脾熱。),阿膠散(又名補肺散。海藏云:杏仁本瀉肺,非若人參、天門冬、麥門冬之類也。),瀉白散(又名瀉肺散。海藏云:治肺熱骨蒸自汗,用此直瀉之,梔子、黃芩亦瀉肺,當以氣血分之。以上八方並見臟腑部治虛實法。),地黃丸(海藏云:治腎虛解顱即魃病也。

治脈毛而虛。方見勞瘵。)

〔潔〕熱則從心,寒則從腎,嗽而氣上從肺,風從肝,瀉從脾。假令瀉兼嗽,又氣上,乃脾肺病也。宜瀉白、益黃散合而服之。脾苦濕,肺苦燥,氣上逆也。其症見瀉,又兼面色黃,腸鳴呦呦者。宜服理中湯;瀉而嘔者,宜服茯苓半夏湯;如瀉而渴熱多者,宜服黃芩厚朴湯;不渴而熱少者,宜服白朮厚朴湯。其他五臟若有兼症,皆如此類推之,更詳後論四時推移用藥。

心主熱,自病或大熱,瀉心湯主之。實則煩熱,黃連瀉心湯主之。虛則驚悸,生犀散主之。肺乘心微邪,喘而壯熱,瀉白散主之。肝乘心虛邪,風熱,煎大羌活湯下大青丸主之。脾乘心實邪,泄瀉身熱,瀉黃散主之。腎乘心賊邪,恐怖惡寒,安神丸主之。

肺主燥,自病則喘嗽,燥則潤之。實則喘而氣盛,瀉白散主之。虛則喘而少氣,先益黃散,後阿膠散主之。心乘肺,賊邪,熱而喘嗽,先地黃丸,中導赤散,後阿膠散主之。肝乘肺,微邪,惡風,眩冒昏憒,嗽,羌活膏主之。腎乘肺,實邪,憎寒嗽,清利,百部丸主之。脾乘肺,虛邪,體重,吐痰泄瀉,嗽,人參白朮散主之。

肝主風,自病則風搐拘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佐以酸苦,以辛散之。實則風搐力大,瀉青丸主之。虛則風搐力小,地黃丸主之。心乘肝,實邪,壯熱而搐,利驚丸、涼驚丸主之。肺乘肝,賊邪,氣盛則前伸呵欠,微搐,法當瀉肺,先補本臟。補肝,地黃丸主之,瀉肺,瀉白散主之。

脾乘肝,微邪,多睡,體重而搐,先當定搐,瀉青丸主之。搐止再見後症,則別立法治之。腎乘肝虛邪,憎寒,呵欠而搐,羌活膏主之。

脾主濕,自病則泄瀉多睡,體重昏倦。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實則泄瀉赤黃,睡不露睛,瀉黃散主之。虛則泄瀉色白,睡露睛,白朮散主之。肝乘脾,賊邪,風瀉而嘔,茯苓半夏湯主之。心乘脾,虛邪,壯熱,體重而瀉,羌活黃芩蒼朮甘草湯主之。肺乘脾,實邪,能食,不大便而嘔吐,嗽,煎檳榔大黃湯下葶藶丸。

白話文:

一般來說,所有疾病剛開始都因為身體虛弱,或是已經瀉下過,若是有適合瀉下的情況,必須先補養其母臟,然後再瀉其子臟。舉例來說,如果肺虛而痰多,這情況雖然可以瀉下,但應該先補養脾胃,然後才能瀉肺。

以下是一些藥方:

  • 瀉青丸(又名瀉肝丸):
  • 導赤散(海藏說:瀉小腸的火熱)。
  • 瀉心湯(海藏說:瀉心火)。
  • 安神丸(錢氏用來治療心虛疳熱,神智恍惚)。
  • 益黃散(又名補脾散。海藏說:這個方子是補脾來乾燥濕氣。東垣說:錢氏益黃散是治療胃中寒濕、嘔吐腹痛、腹瀉清白的特效藥)。
  • 瀉黃散(又名瀉脾散。海藏說:瀉脾熱)。
  • 阿膠散(又名補肺散。海藏說:杏仁本來是瀉肺的,不像人參、天門冬、麥門冬這些藥是補肺的)。
  • 瀉白散(又名瀉肺散。海藏說:治療肺熱骨蒸自汗,用這個方子直接瀉肺熱。梔子、黃芩也是瀉肺的藥,要根據氣血的情況來選擇)。以上八個方子都可以在《臟腑部》中找到治療虛實的方法。
  • 地黃丸(海藏說:治療腎虛導致的解顱,也就是魃病。也治療脈象浮而虛的情況。具體藥方在《勞瘵》中)。

總結來說,熱症多由心臟而起,寒症多由腎臟而起,咳嗽氣喘多由肺臟而起,風症多由肝臟而起,腹瀉多由脾臟而起。舉例來說,如果腹瀉又兼咳嗽,還氣往上衝,那就是脾肺的病變,應該用瀉白散和益黃散合起來服用。脾臟怕濕,肺臟怕燥,氣往上逆。如果出現腹瀉,又兼臉色黃,腸鳴聲很大,應該服用理中湯。如果腹瀉又嘔吐,應該服用茯苓半夏湯。如果腹瀉而且口渴發熱嚴重,應該服用黃芩厚朴湯;如果腹瀉但不口渴而且發熱較輕微,應該服用白朮厚朴湯。其他五臟如果有兼症,都可以依此類推,詳細的用法要看後面的四時用藥的論述。

心臟主熱,如果心臟本身有病或是熱證嚴重,可以用瀉心湯來治療。如果是實熱導致煩躁發熱,可以用黃連瀉心湯。如果是虛熱導致驚悸,可以用生犀散。如果是肺邪侵犯心臟導致輕微的喘而且高熱,可以用瀉白散。如果是肝邪侵犯虛弱的心臟導致風熱,可以用煎大羌活湯然後服用大青丸。如果是脾邪侵犯心臟導致腹瀉發熱,可以用瀉黃散。如果是腎邪侵犯心臟導致恐懼發冷,可以用安神丸。

肺臟主燥,如果肺本身有病就會出現喘嗽,如果是燥熱可以用潤燥的方法來治療。如果是實熱導致喘而且氣盛,可以用瀉白散來治療。如果是虛弱導致喘而且氣短,應該先用益黃散,然後再用阿膠散。如果是心臟邪氣侵犯肺臟導致熱而且喘嗽,應該先用地黃丸,中間用導赤散,然後再用阿膠散。如果是肝邪侵犯肺臟導致輕微的怕風、頭暈昏迷和咳嗽,可以用羌活膏。如果是腎邪侵犯肺臟導致實熱性的怕冷咳嗽,應該用清利的方法,用百部丸。如果是脾邪侵犯肺臟導致虛弱、身體沉重、吐痰腹瀉和咳嗽,可以用人參白朮散。

肝臟主風,如果肝臟本身有病就會出現抽搐拘急,肝臟怕急,應該用甘味來緩解,再輔以酸味和苦味,用辛味來疏散。如果是實熱導致抽搐力道很大,可以用瀉青丸來治療。如果是虛弱導致抽搐力道很小,可以用地黃丸來治療。如果是心邪侵犯肝臟導致實熱、發熱和抽搐,可以用利驚丸或涼驚丸。如果是肺邪侵犯肝臟導致氣盛而伸懶腰打呵欠,輕微抽搐,應該先瀉肺,然後補肝臟。補肝用的是地黃丸,瀉肺用的是瀉白散。如果是脾邪侵犯肝臟導致輕微的嗜睡、身體沉重和抽搐,應該先止住抽搐,用瀉青丸,等抽搐停止後再根據其他症狀治療。如果是腎虛的邪氣侵犯肝臟導致怕冷,打呵欠和抽搐,可以用羌活膏。

脾臟主濕,如果脾臟本身有病就會出現腹瀉、嗜睡、身體沉重和昏沉倦怠。脾臟怕濕,應該用苦味來乾燥。如果是實證導致腹瀉赤黃色、睡覺眼睛無法閉合,可以用瀉黃散。如果是虛證導致腹瀉顏色淺白、睡覺眼睛半睜,可以用白朮散。如果是肝邪侵犯脾臟導致腹瀉和嘔吐,可以用茯苓半夏湯。如果是心邪侵犯脾臟導致虛弱、發熱、身體沉重和腹瀉,可以用羌活黃芩蒼朮甘草湯。如果是肺邪侵犯脾臟導致實證、能吃、大便不通但卻嘔吐、咳嗽,可以用煎檳榔大黃湯,然後服用葶藶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