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六·小兒部 (1)
卷之三十六·小兒部 (1)
1. 卷之三十六·小兒部
2. 小兒通治
〔錢〕五臟所主:心主驚,實則叫哭發熱,飲水而搐;虛則困臥,悸動不安。肝主風,實則目直視,大叫呵欠,項急煩悶;虛則咬牙多欠;氣熱則外生風;氣溫則內生風。脾主困,實則困睡,身熱飲水;虛則吐瀉生風。肺主喘,實則悶亂喘促,有飲水者,有不飲水者;虛則哽氣長,出氣短。腎主虛,無實也,惟瘡疹腎實則黑陷。
更當別虛實證:如肺病,又見肝證,咬牙多呵欠者易治,肝虛不能勝肺故也。若目直視大叫哭項急煩悶者難治,蓋肺病久則虛冷,肝強實而反勝肺也。宜視病之新久虛實,虛則補母,實則瀉子。
肝病,哭叫目直視,呵欠,煩悶,項急。心病,多叫哭,驚悸,手足動搖,發熱飲水。脾病,困睡泄瀉,不思飲食。肺病,悶亂,哽氣長,出氣短,氣喘急。腎病,目無精光,畏明,體骨重。
肺藏怯,唇白色,當補肺,阿膠散主之。若悶亂氣粗,喘促哽氣者難治,肺虛損故也。脾肺病久則虛而唇白,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虛,不能相營,故名曰怯。肺主唇,唇白而光澤者吉,白如枯骨者死。(此以唇診肺之法也。唇白色者肺藏怯也,阿膠散主之。若手尋衣領及亂捻物者,肝熱也,宜瀉青丸。手掐眉目鼻面者,肺熱也,宜甘桔湯之類是也。)
心實,心氣實,則氣上下行澀,若合面臥,則氣不得通,故喜仰臥,使氣得上下通也,瀉心湯主之。(心氣熱則合面臥,實則仰臥也。)
腎虛,兒本虛怯,由胎氣不成,則神氣不足,目中白睛多,顱解囟開,面色㿠白者,皆為難養,雖長不過八八之數。若恣色欲,不及四旬而亡。或有因病而致腎虛者,非也。又腎不足則下竄,蓋骨重惟欲墜下而身縮也。腎者陰也,腎氣虛則畏明,皆宜補腎,地黃丸主之。(心氣熱則上竄,宜導赤散。腎氣虛則下竄,宜地黃丸是也。)
肝病勝肺,肝病秋見,(一作「日晡」。)肝勝肺也。肺怯不能勝肝,當補脾治肝。益脾者,母令子實故也。補脾,益黃散;治肝,瀉青丸主之。
肺病勝肝肺病春見,(一作「早辰」。)肺勝肝也。肝怯故受病,當補肝腎、治肺。補肝腎,地黃丸;治肺,瀉白散主之。
五臟相勝輕重:肝病見秋,木旺,肝勝肺也,宜補肺瀉肝。輕者肝病退,重者唇白而死。肺病見春,金旺肺勝肝也,當瀉肺。輕者肺病退,重者目淡青,必發驚,更有赤者當搐。(海藏云:為肝怯故目淡青也。)心病見冬,火旺心勝腎也,當補腎治心。輕者心病退.重者下竄不語,腎怯虛也。
腎病見夏,水勝火,腎勝心也,當瀉腎。輕者腎病退,重者悸動當搐。脾病見四旁,皆仿此治之。順者易治,逆者難治。脾怯當面赤目黃,五臟相反,隨證治之。
上五臟相勝,病隨時令,乃錢氏擴充《內經》藏氣法時論之旨,實發前人所未發者也。假如肝病見於春及早晨,乃肝自病於本位也,今反見於秋及日哺、肺之位,知肺虛極,肝往勝之,故當補脾肺、瀉肝也。余仿此。
白話文:
小兒通治
五臟功能失調的表現:
- **心:**心功能失調,如果功能太強(實證),會出現驚嚇、哭鬧、發燒,喝水後會抽搐;如果功能太弱(虛證),會精神不振、想睡覺,心跳加快、不安。
- **肝:**肝功能失調,如果功能太強(實證),會眼睛直瞪、大聲哭叫、打呵欠、脖子僵硬、煩躁不安;如果功能太弱(虛證),會磨牙、打很多呵欠;體內有熱氣時,會引發外在的風邪;體內溫度偏高時,會引發內在的風邪。
- **脾:**脾功能失調,如果功能太強(實證),會嗜睡、發燒、想喝水;如果功能太弱(虛證),會嘔吐、腹瀉、產生風邪。
- **肺:**肺功能失調,如果功能太強(實證),會胸悶、呼吸急促、喘氣,有的會想喝水,有的則不想;如果功能太弱(虛證),會呼吸困難,吸氣短、呼氣長。
- **腎:**腎功能失調,只有虛證,沒有實證。如果出疹子,腎功能太弱則會出現疹子顏色發黑、凹陷的狀況。
辨別虛實證:
例如,如果孩子有肺病,同時出現肝病的症狀,像是磨牙、打很多呵欠,這種情況比較容易治療,因為是肝功能虛弱,無法壓制肺的功能。但如果出現眼睛直瞪、大哭大叫、脖子僵硬、煩躁不安,這種情況就比較難治療,因為肺病時間久了會變虛弱,反而變成肝功能太強而壓制肺的功能。治療上要根據疾病的時間長短、虛實狀況來判斷,虛弱就要補養生病的臟腑的媽媽(例如:肺的媽媽是脾),強盛就要瀉掉生病臟腑的孩子(例如:肺的孩子是腎)。
各臟腑疾病的症狀:
- **肝病:**哭叫、眼睛直瞪、打呵欠、煩躁不安、脖子僵硬。
- **心病:**常常哭鬧、驚嚇、心悸、手腳動搖、發燒、想喝水。
- **脾病:**嗜睡、腹瀉、食慾不振。
- **肺病:**胸悶、呼吸困難、吸氣短、呼氣長、氣喘急促。
- **腎病:**眼睛無神、怕光、身體感覺沉重。
肺虛的表現與治療:
肺氣虛弱,嘴唇會呈現白色,這時應該要補養肺氣,可以用阿膠散來治療。如果出現胸悶、呼吸粗重、氣喘、呼吸困難,這種情況很難治療,因為這是肺氣過於虛弱所導致的。如果脾和肺都病了很久,就會變得虛弱,嘴唇會變白,因為脾是肺的媽媽,母子都虛弱,無法互相滋養,所以稱為「怯」。肺主要對應到嘴唇,嘴唇呈現白色且有光澤是吉利的,如果像枯骨一樣的白色,就表示情況危險。(這是透過觀察嘴唇來判斷肺的狀況的方法。嘴唇呈現白色表示肺氣虛弱,可以用阿膠散治療。如果手一直去抓衣領或亂抓東西,表示肝有熱氣,可以用瀉青丸來瀉熱。如果手一直掐眉毛、眼睛、鼻子、臉,表示肺有熱氣,可以用甘桔湯之類的藥來治療。)
心氣的虛實:
心氣太強(實證)時,會感覺氣上下流動不順暢,如果趴著睡,氣就無法順暢流通,所以會喜歡仰睡,讓氣可以順暢上下流動,可以用瀉心湯來治療。(心氣有熱時會趴著睡,心氣太強時則會仰睡。)
腎虛的表現與治療:
腎氣虛弱,是因為胎兒時期發育不良,導致精氣不足,眼睛的白色部分會變多,頭骨縫隙會打開,臉色蒼白,這樣的小孩比較難養,即使長大也活不過六十四歲。如果過度沉迷於性慾,則活不過四十歲。有的是因為生病而導致腎虛,這是不一樣的。腎氣不足會向下竄動,因為骨頭感覺沉重,想要向下墜落,身體會縮起來。腎屬於陰,腎氣虛弱就會怕光,這些情況都需要補養腎氣,可以用地黃丸來治療。(心氣有熱會向上竄,可以用導赤散來治療。腎氣虛弱會向下竄,可以用地黃丸來治療。)
肝病與肺病的關係:
肝病在秋天出現,因為秋天是木氣旺盛的季節,肝氣會勝過肺氣。肺氣虛弱,無法壓制肝氣,這時應該要補養脾氣,同時治療肝病。補養脾氣,是為了讓媽媽強壯,孩子才能健康。可以服用益黃散來補養脾氣,用瀉青丸來治療肝病。
肺病在春天出現,因為春天是金氣旺盛的季節,肺氣會勝過肝氣。肝氣虛弱,才會生病,這時應該要補養肝腎,同時治療肺病。可以服用地黃丸來補養肝腎,用瀉白散來治療肺病。
五臟相剋的輕重:
- **肝病在秋天出現:**肝氣旺盛,勝過肺氣,應該要補養肺氣,瀉掉肝氣。如果病情輕微,肝病就會好轉,如果病情嚴重,嘴唇會變白,最後死亡。
- **肺病在春天出現:**肺氣旺盛,勝過肝氣,應該要瀉掉肺氣。如果病情輕微,肺病就會好轉,如果病情嚴重,眼睛會呈現淡青色,一定會出現驚嚇,如果臉色發紅,則會出現抽搐。(海藏說:這是因為肝氣虛弱,所以眼睛會呈現淡青色。)
- **心病在冬天出現:**火氣旺盛,心氣勝過腎氣,應該要補養腎氣,治療心病。如果病情輕微,心病就會好轉,如果病情嚴重,身體會向下竄動、說不出話,這是因為腎氣虛弱。
- **腎病在夏天出現:**水氣勝過火氣,腎氣勝過心氣,應該要瀉掉腎氣。如果病情輕微,腎病就會好轉,如果病情嚴重,會心悸、出現抽搐。
- **脾病:**在四季交替時出現,治療方式與上述相同。
順應時節的病比較容易治療,不順應時節的病比較難治療。脾氣虛弱,臉色會發紅、眼睛會變黃,如果五臟互相違逆,就要根據不同的症狀來治療。
上述五臟相剋的關係,疾病隨著時令變化,是錢氏將《內經》中關於藏氣的理論加以擴充,闡發了前人沒有提出的觀點。例如,肝病在春天或早晨出現,是肝臟本身在本位上發病;如果反而出現在秋天或傍晚,這是肺的位置,表示肺氣虛弱到極點,肝氣才會反過來壓制肺氣,所以應該要補養脾肺、瀉掉肝氣。其他情況可以仿照這個道理來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