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四·婦人部 (2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四·婦人部 (23)

1. 赤白帶

樗皮(二兩),延胡索,桃仁,側柏葉,川楝肉,茴香,當歸(各半兩),香附(八錢),官桂,烏藥(各三錢),麥皮曲(一兩,炒)

上末,酒糊為丸。每服五六十丸,神效。

〔《衍》〕治帶下並腸有敗膿,淋露不已,腥穢殊甚,遂至臍腹更增冷痛。此蓋敗膿血所致,卒無已期,須以此排膿。白芷一兩,單葉紅蜀葵根二兩,白芍藥、白礬各半兩。礬燒枯另研,余為末,同以蠟丸如桐子大。空肚及飯前,米飲下十丸或十五丸。候膿盡,仍別以補藥佐之。

〔垣〕固真丸治白帶不止,臍下冷痛,喜干食,惡湯飲者。(方見寒疝帶條。)

〔《本》〕治婦人赤白帶下。

龍骨(半兩),舶上硫黃(三錢半)

上為末,每服半錢,無灰酒調,空心服,一日三服。不問遠年近日,盡效。

〔《大》〕,伏龍肝散,治婦人赤白帶下,久不瘥,肌瘦瘁黃。

棕櫚(燒存性),伏龍肝,屋梁上塵(懸長者,炒煙盡出火毒)

上等分,研和,入龍腦、麝香各少許,每服二錢,酒調,醋亦可。患十年者,半年可安。有人經年崩漏不止,諸藥不效,脈濡微,與此伏龍肝散,兼白礬丸服之愈。(白礬丸用白礬四兩,附子二兩,黃狗頭骨灰四兩,為末,粥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

〔垣〕,補經固真湯,白文舉正室,白帶常漏久矣,諸藥不效。診得心包尺脈極微,其白帶下流不止。叔和《脈經》云:崩中日久為白帶,漏下多時骨水枯。言崩中者,始病血崩,久則血少,復亡其陽,故白滑之物下流不止。是本經血海將枯,津液復亡,枯乾不能滋養筋骨。

以本部行經為引,用為使;以大辛甘油膩之藥,潤其枯燥而益津液,以大辛熱之氣味,補其陽道,生其血脈;以苦寒之藥,泄其肺而救上熱傷氣;以人參補之,以微苦溫之藥為佐而益元氣,名曰補經固真湯。

柴胡,甘草(各一錢,炙),乾薑(細末,二錢),橘皮(不去白,一錢),人參(二錢),郁李仁(一錢,去皮尖,另研如泥),白葵花(七朵,去萼),生黃芩(一錢,細切,另入)

上件除黃芩外,以水二大盞,煎至一盞七分,再入黃芩同煎至一盞,去渣,空心無宿食,熱服之,候少時,早膳壓之。

調經補真湯,冬後一月,微有地泥冰泮,其白帶再來,陰戶中寒,一服立止,大進飲食。

麻黃(半錢,不去節),杏仁(三個),桂枝(少許),甘草(炙,五分),良薑(一錢),黃耆(七分),人參,歸身,白朮(各五分),蒼朮(二分),澤瀉(一錢),羌活(四分),防風(二錢),柴胡(四分),獨活,藁本(各二分),升麻根,黃芩(各五分),乾薑(二分,炮),白葵花(七朵,去萼)

上除黃芩、麻黃外,都為粗末,先將二味水二盞煎,麻黃一味令沸,掠去沫,入余藥同煎至二盞,又再入生黃芩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空心宿食消盡,日高服之,一時許,可食早膳。

白話文:

關於赤白帶的治療方法

第一個方子:

用樗樹皮(二兩)、延胡索、桃仁、側柏葉、川楝肉、茴香、當歸(各半兩)、香附(八錢)、官桂、烏藥(各三錢)、炒過的麥芽(一兩),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酒調和成糊狀,搓成藥丸。每次服用五六十顆,效果很好。

這個方子主要治療婦女的帶下病,包括腸道有膿液、分泌物不斷流出,腥臭味很重,導致肚臍周圍及腹部更加冷痛。這是由於膿血造成的,如果沒有及時治療,病情會持續很久,必須使用這個方子來排除膿液。

第二個方子:

用白芷一兩、單葉紅蜀葵根二兩、白芍藥、白礬各半兩。將白礬燒枯後另外研磨成粉,其他的藥材也研磨成粉,然後一起用蠟調和成藥丸,像桐子那麼大。在空腹或飯前,用米湯送服十到十五顆。等到膿液排盡後,再用補藥來輔助調理。

第三個方子(固真丸):

這個方子主要治療白帶不止、肚臍下部冷痛、喜歡吃乾食、不喜歡喝湯的症狀。(具體方子內容在治療寒疝帶的條目裡。)

第四個方子:

這個方子主要治療婦女的赤白帶下。

用龍骨(半兩)、舶來硫黃(三錢半),將它們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用無灰酒調和,空腹服用,一天三次。不論病程長短,都能有效。

第五個方子(伏龍肝散):

這個方子主要治療婦女赤白帶下,久治不癒,導致身體消瘦、面色枯黃。

用棕櫚(燒成炭)、伏龍肝、房梁上的灰塵(選用較長的、炒至冒煙)等分量磨成粉,再加入少量冰片、麝香。每次服用二錢,用酒或醋調和。患病十年的人,半年就可以痊癒。有人長期崩漏不止,各種藥物都無效,脈象微弱,服用這個伏龍肝散,並配合白礬丸,病就痊癒了。(白礬丸用白礬四兩、附子二兩、黃狗頭骨灰四兩,磨成粉,用粥做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顆。)

第六個方子(補經固真湯):

有一個叫做白文舉的人,他妻子的白帶經常滲漏不止,用了很多藥都沒有效果。診斷發現她心包尺脈非常微弱。醫書上說,崩漏日久會變成白帶,分泌物不斷流出,會導致骨髓枯竭。崩漏剛開始是出血過多,時間久了血量減少,陽氣也會隨之消失,因此白色的分泌物不斷流出。這是由於經血枯竭,津液流失,身體枯槁,無法滋養筋骨。

這個方子以疏通行經絡的藥物為引導,以大辛甘油膩的藥物來滋潤乾燥,補充津液;以大辛熱的藥物來補充陽氣,促進血液循環;以苦寒的藥物來宣洩肺氣,解除上熱損傷氣機;用人參來補氣,用微苦溫和的藥物來輔助,以增強元氣。這個方子叫做補經固真湯。

具體配方:柴胡、甘草(各一錢,炙)、乾薑(細末,二錢)、橘皮(不去白色部分,一錢)、人參(二錢)、郁李仁(一錢,去皮尖,另外研磨成泥)、白葵花(七朵,去萼)、生黃芩(一錢,細切,另外放入)。

除了黃芩之外,其他藥材用水兩大碗煎至一碗七分,再加入黃芩一同煎至一碗,去除藥渣。空腹服用,吃完後過一段時間再吃早飯。

第七個方子(調經補真湯):

這個方子用於冬天後一個月,天氣微暖,但白帶又再次出現,陰道口有寒冷的感覺,服用一劑就立刻停止,而且食慾大增。

具體配方:麻黃(半錢,不去節)、杏仁(三個)、桂枝(少量)、甘草(炙,五分)、良薑(一錢)、黃耆(七分)、人參、當歸身、白朮(各五分)、蒼朮(二分)、澤瀉(一錢)、羌活(四分)、防風(二錢)、柴胡(四分)、獨活、藁本(各二分)、升麻根、黃芩(各五分)、乾薑(二分,炮製)、白葵花(七朵,去萼)。

除了黃芩、麻黃外,其他藥材都切成粗末。先將麻黃用水兩碗煎煮,煮沸後撇去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一同煎至兩碗,然後再加入生黃芩煎至一碗,去除藥渣。稍微加熱後服用,空腹且肚子裡沒有食物的時候服用,等到太陽升起時服用,過一個小時左右就可以吃早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