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四·婦人部 (1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四·婦人部 (17)

1. 血崩

〔云〕,柏黃散,療經血不止。

黃芩(一兩二錢半),側柏葉,蒲黃(各一兩),伏龍肝(一兩),

上㕮咀,用水二升,煎取八合,分為二服。

又方,治患崩中不止,結作血片,如雞肝色碎爛。

芎藭(十二分),阿膠,青竹茹(各八分),續斷,地榆,小薊根(各三分),當歸(六分),生地,伏龍肝(各十一分),

上用水九盞,煮取三盞,去渣,分作三服。

〔《衍》〕治婦人血露。蠶砂一兩,炒伏龍肝半兩,阿膠一兩,同為末,溫酒調,空心,二三錢,以知為度(《大全》名無比散,無阿膠。)

〔羅〕,伏龍肝散,治氣血勞傷,衝任脈虛,經水非時忽然崩下,或如豆汁,或成血片,或五色相雜,或赤白相兼,臍腹冷痛,經久未止,令人黃瘦,口乾,飲食減少,四肢無力,虛煩驚悸。

伏龍肝(一兩),甘草(半兩),赤石脂(一兩),芎藭(三兩),肉桂(半兩),熟地(二兩),當歸,乾薑(各七錢半),艾葉(二兩,微炒),麥門冬(去心,一兩半),

上件為粗末,每服四錢,棗二枚,水同煎。

上四方伏龍肝例,蓋燥可去濕也。前二方去濕熱,後二方去寒濕。按伏龍肝為止血之聖藥,先賢治崩,用旋覆花、半夏輩。治膈間濕痰而崩止者,亦是此意。

〔《大》〕崩中下血不止,小腹痛。

芍藥(一兩,炒黃),柏葉(六兩,微炒。丹溪云:柏葉性多燥)

上水一升,煎取六合,入酒五合,煎取七合,空心,分為二服。一方為細末,酒調二錢。一方有鹿角膠等分,酒調,治白帶,臍腹痛。

〔世〕,牡蠣散,治月水不止,眾藥不愈者。

牡蠣火煅研細,用醋調成丸,再煅過通紅,候冷研細,出火毒,卻用醋調艾末,熬成膏,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醋艾湯下。

〔《素》〕陰虛陽搏,謂之崩。(陰陽別論)

〔垣〕,涼血地黃湯,治婦人血崩。是腎水陰虛,不能鎮守胞絡相火,故血走而崩也。

生地(半兩),黃連(三分),黃柏(二分),黃芩(一分),羌活,柴胡,知母,升麻,川芎(各二分),防風(三分),藁本(二分),甘草(一分),紅花(少許),歸身(五分),細辛(一分),荊芥穗,蔓荊子(一分),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三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空心。足太陰脾之經中血海二穴,在膝臏上內臁,白肉際二寸中。治女子漏中惡血,月事不調,逆氣腹脹,其脈緩者是也,灸三壯。足少陰腎之經中陰谷二穴,在膝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按之應手,屈膝取之。

治膝如錐,不得屈伸,舌縱涎流,煩逆溺難,少腹急引陰痛,股內痛,婦人漏下不止,腹脹滿不得息,小便黃如蠱,女子如妊身,可灸三壯。

〔《大》〕,小薊湯,治崩漏不止,色明如水,得溫則煩悶者。此陽傷於陰,令人下血,當補其陰。脈數疾小者順,大者逆。

白話文:

血崩

[柏黃散],這個方子可以治療月經血流不止。

藥材包括:黃芩(約45克)、側柏葉、蒲黃(各約30克)、伏龍肝(約30克)。

將以上藥材稍微搗碎,加入兩升水煎煮,煮到剩八合,分兩次服用。

[另一方],治療崩漏不止,血塊凝結成片,顏色像雞肝一樣碎爛。

藥材包括:川芎(約3.5克)、阿膠、青竹茹(各約2.5克)、續斷、地榆、小薊根(各約1克)、當歸(約2克)、生地、伏龍肝(各約3克)。

將以上藥材加入九碗水煎煮,煮到剩三碗,去除藥渣,分三次服用。

[蠶砂散],治療婦女血崩不止。用蠶砂(約30克)、炒過的伏龍肝(約15克)、阿膠(約30克),一起磨成粉末,用溫酒調服,空腹服用約6-9克,直到病情緩解(《大全》中此方名為無比散,但沒有阿膠)。

[伏龍肝散],治療因氣血虧損、衝任脈虛弱引起的月經不調,突然大量出血,可能像豆汁一樣,可能形成血片,可能顏色混雜,或紅或白,同時伴隨肚臍腹部冷痛,持續不止,導致人消瘦,口乾,食慾下降,四肢無力,心煩驚悸。

藥材包括:伏龍肝(約30克)、甘草(約15克)、赤石脂(約30克)、川芎(約90克)、肉桂(約15克)、熟地(約60克)、當歸、乾薑(各約22克)、艾葉(約60克,稍微炒過)、麥門冬(去心,約45克)。

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約12克,加兩枚紅棗,用水一起煎煮。

以上四個方子都用到伏龍肝,因為伏龍肝有燥濕的功效。前兩個方子去除濕熱,後兩個方子去除寒濕。伏龍肝是止血的良藥,古代醫生治療崩漏,也用旋覆花、半夏等藥。治療因胸膈間有濕痰引起的崩漏,也是這個道理。

[另一方],治療崩漏下血不止,小腹疼痛。

藥材包括:芍藥(約30克,炒黃)、側柏葉(約180克,稍微炒過。丹溪說:側柏葉藥性比較燥)。

將以上藥材加一升水煎煮,煮到剩六合,加入五合酒,再煎煮到剩七合,空腹分兩次服用。另一個方法是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酒調服約6克。另一個方子加入等量的鹿角膠,用酒調服,可以治療白帶,肚臍腹部疼痛。

[牡蠣散],治療月經血流不止,用了很多藥都沒效果的情況。

將牡蠣用火煅燒後磨成細粉,用醋調成丸,再次煅燒到通紅,等冷卻後磨成細粉,去除火毒,再用醋調和艾草末,熬成膏,和牡蠣粉混合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用醋艾湯送服。

[經典論述],陰虛陽盛,就叫做崩漏。(出自《陰陽別論》)

[涼血地黃湯],治療婦女血崩。這種情況是由於腎水陰虛,不能抑制胞絡的相火,導致血脈失控而崩漏。

藥材包括:生地(約15克)、黃連(約9克)、黃柏(約6克)、黃芩(約3克)、羌活、柴胡、知母、升麻、川芎(各約6克)、防風(約9克)、藁本(約6克)、甘草(約3克)、紅花(少量)、當歸身(約15克)、細辛(約3克)、荊芥穗、蔓荊子(約3克)。

將以上藥材稍微搗碎,加三大碗水煎煮,煮到剩一碗,去除藥渣,稍微溫熱服用,空腹服用。在足太陰脾經的血海穴(位於膝蓋內側上方,兩個白肉交界處兩寸的地方),可以治療女子漏下惡血、月經不調、氣逆腹脹,如果脈搏緩慢就可以使用灸法,灸三壯。在足少陰腎經的陰谷穴(位於膝蓋內側輔助骨頭後面,大筋和小筋之間,按壓會有反應,彎曲膝蓋取穴),可以治療膝蓋疼痛如針刺,不能彎曲伸直,流口水,煩躁難眠,小便困難,小腹急迫牽引陰部疼痛,大腿內側疼痛,婦女血漏不止,腹部脹滿難以呼吸,小便黃色像蠱蟲,女子像懷孕一樣,也可以用灸法,灸三壯。

[小薊湯],治療崩漏不止,出血顏色清淡如水,遇到溫熱就感到煩悶。這種情況是因為陽氣損傷了陰氣,導致下血,應該補養陰氣。脈搏快速而微弱的是順證,脈搏洪大的是逆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