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四·婦人部 (8)
卷之三十四·婦人部 (8)
1. 經閉
〔丹〕血枯經閉者,四物湯加桃仁、紅花。陰虛經脈久不通,小便短澀身疼者,四物加蒼朮、牛膝、陳皮、生甘草,作湯。又用蒼莎丸加蒼耳、酒芍藥為丸,就煎前藥、吞下。
上丹溪治血枯大法。
〔垣〕經閉不行有三,補前人之闕。婦人脾胃久虛,形體羸弱,氣血俱衰,而致經水斷絕不行,或病中消胃熱,善食漸瘦,津液不生。夫經者,血脈津液所化,津液既絕,為熱所爍,肌肉漸瘦,時見渴燥,血海枯竭,病名曰血枯經絕。宜瀉胃之燥熱,補益氣血,經自行矣。此症或經適行而有子,子亦不安,為胎病者有矣。(此中焦胃熱結也。)
或心包脈洪數,躁作時見,大便秘澀,小便雖清不利,而經水閉絕不行,此乃血海乾枯。宜調血脈,除包絡中火邪,而經自行矣。(此下焦胞脈熱結也。)
或因勞心,心火上行,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包脈者,屬於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宜安心補血瀉火,經自行矣。(此上焦心肝肺熱結也。)
裴澤之夫人病寒熱,月事不至者數年,又加喘嗽,醫者率以蛤蚧、桂附投之。曰:不然。夫人病陰,為陽所搏,溫劑太過,故無益反害,投以涼劑,涼血和血藥則行矣。已而果然。
〔潔〕女子月事不來者,先瀉心火,血自下也。《內經》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故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王注曰:大腸胃熱也,心脾受之,心主血,心病則血不流,脾主味,脾病則主味不化,味不化則精不足,故其病則不能隱曲。脾土已虧,則風邪勝而氣愈消也。
又經曰: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屬於心,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先服降心火之劑,後服《局方》中五補丸,後以衛生湯治脾養血也。
〔《局》〕,五補丸,補諸虛,安五臟,堅骨髓,養精神。
熟地,人參,牛膝(酒浸,去蘆,焙乾),白茯苓,地骨皮(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酒下,空心服。
衛生湯
當歸,白芍藥(各二兩),黃耆(三兩),甘草(一兩),
上為末,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空心。如虛者,加人參一兩。
上東垣、潔古治血枯之法,皆主於補血瀉火也。補血者,四物之類。瀉火者,東垣分上中下,故火在中則善食消渴,治以調胃承氣之類;火在下則大小秘澀,治以玉燭之類,玉燭者,四物與調胃承氣等分也;火在上則得於勞心,治以芩、連及三和之類,三和者,四物、涼膈、當歸等分也。
潔古先服降心火之劑者,蓋亦芩、連、三和、玉燭之類,後服五補、衛生者,亦補氣之劑也。
〔《素》〕帝曰:有病胸脅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少年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四烏鰂骨、一藘茹,二味併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後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及傷肝也。(腹中論,王注云:烏鰂魚骨主血閉,藘茹主散惡血,雀卵主血痿,鮑魚主瘀血。
白話文:
經閉
丹溪的觀點: 如果是因為血枯導致的經閉,可以使用四物湯加上桃仁、紅花來治療。如果是因為陰虛導致經脈長期不通,且伴隨小便短少澀痛、身體疼痛的,可以使用四物湯加上蒼朮、牛膝、陳皮、生甘草煎湯服用。另外,也可以使用蒼莎丸加上蒼耳、酒芍藥製成藥丸,再搭配之前煎好的湯藥一起服用。
以上是丹溪治療血枯導致經閉的主要方法。
李東垣的觀點: 經閉不來的原因有三種,我來補充前人沒有說清楚的地方。第一種,婦人如果脾胃長期虛弱,身體瘦弱,導致氣血衰敗,就會造成經水斷絕不來。或者,因為生病導致胃熱消耗津液,雖然能吃但身體卻越來越瘦,體內的津液無法生成。要知道,經血是由血脈和津液所化生的,當津液耗竭,被熱邪灼傷,肌肉就會逐漸消瘦,並出現口渴乾燥的症狀,最終導致血海乾枯,這種情況就叫做血枯經絕。治療這種情況,應該瀉胃部的燥熱,並補益氣血,月經自然會恢復。這種情況有時候也會發生在月經來潮時懷孕,導致胎兒不安。 (這是因為中焦胃熱結聚)。
第二種,如果心包脈搏洪大而快速,情緒煩躁,時常出現,大便乾結難解,小便雖然清澈但不順暢,而月經閉塞不來,這是由於血海乾枯所致。治療這種情況,應該調理血脈,清除心包絡中的火邪,月經自然會恢復。(這是因為下焦胞脈熱邪結聚)
第三種,如果因為過度勞心,導致心火上炎,使月經不來,這是因為胞脈閉塞所致。胞脈屬於心,且與胞中相連。現在氣向上衝迫肺部,導致心氣無法下行,所以月經不來。治療這種情況,應該安心補血,並瀉除火氣,月經自然會恢復。(這是因為上焦心肝肺熱邪結聚)。
裴澤的夫人患有寒熱病,月經數年不來,還伴隨喘嗽。醫生們都用蛤蚧、桂附等溫熱藥來治療,我說:這樣不對。夫人的病是陰虛,被陽熱所侵襲,使用溫熱藥物反而過度,所以沒有效果反而有害,應該使用涼性藥物,清涼血液,調和血脈,月經自然會來。後來果然如此。
張潔古的觀點: 女子月經不來,應該先瀉心火,血自然就會下行。《內經》說:二陽經的疾病會影響心脾,以至於無法正常藏匿精氣,所以女子月經不來,並且可能會發展成風消病。王注認為:這是因為大腸胃熱,影響到心脾,心主血,心有病則血不流動,脾主運化,脾有病則運化功能失常,運化失常則精氣不足,所以不能正常藏匿精氣。脾土已經虧損,就會使風邪更勝,氣更加消弱。
《黃帝內經》還說:月經不來,是因為胞脈閉塞。胞脈屬於心,且與胞中相連。現在氣向上衝迫肺部,導致心氣無法下行,所以月經不來。應該先服用降心火的藥物,然後服用《局方》中的五補丸,最後用衛生湯來調養脾胃、滋養氣血。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中的五補丸,可以補益各種虛損,安定五臟,強壯骨髓,滋養精神。
藥物組成:熟地黃、人參、牛膝(用酒浸泡,去除蘆頭,烘乾)、白茯苓、地骨皮(等量)
製法: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成藥丸,大小如桐子。
用法:每次服用三五十粒,用溫酒送服,空腹服用。
衛生湯
藥物組成:當歸、白芍藥(各二兩),黃耆(三兩),甘草(一兩)。
製法: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半兩,用水兩碗,煎至一碗,溫服,空腹服用。如果體虛,可以加入人參一兩。
以上是李東垣、張潔古治療血枯的方法,他們都強調要補血、瀉火。補血的藥物,像四物湯這類的方子。瀉火,李東垣認為要區分上、中、下三焦的火。如果火在中焦,會導致能吃卻消瘦口渴,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這類的方子來治療;如果火在下焦,會導致大小便秘澀,可以使用玉燭散這類的方子來治療,玉燭散的組成是四物湯與調胃承氣湯等量;如果火在上焦,多是因為過度勞心所致,可以使用芩連以及三和散這類的方子來治療,三和散的組成是四物湯、涼膈散與當歸等量。
張潔古所說的先服用降心火的藥物,其實也是指芩連、三和散、玉燭散這類的方子,而後服用五補丸、衛生湯,也是補氣的藥物。
**《素問》:**黃帝問:如果有人胸脅部脹滿,影響食慾,病發時會先聞到腥臊味,流出清稀的液體,先吐血,四肢冰冷,頭暈目眩,時常前後陰道出血,這種病叫什麼?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岐伯回答說:這種病叫血枯。這是因為年輕時大量失血,或者醉酒後行房,導致氣竭肝傷,所以月經衰少不來。黃帝問:要如何治療?岐伯說:用四隻烏賊骨和一根藘茹,將這兩味藥一起研磨成粉,用麻雀蛋黃調和成藥丸,大小如小豆,每次五粒,在飯後服用,用鮑魚汁送服,可以疏通腸道,並修復受損的肝臟。(腹中論,王注說:烏賊骨主治血閉,藘茹主治散瘀血,麻雀蛋主治血痿,鮑魚主治瘀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