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四·婦人部 (6)
卷之三十四·婦人部 (6)
1. 調經
上分十二帖,食前熱飲下抑青與點各十五。
〔仲〕帶下,經水不利,小腹滿痛,經一月再見者,,土瓜根散,主之。(亦主陰㿗、腫疝。)
土瓜根,芍藥,桂枝,䗪蟲(各三分),
上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丹〕經水過期血少,川芎、當歸、人參、白朮,與痰藥。過期淡色者,痰多也,二陳湯加芎、歸。過期紫色有塊,血熱也,必作痛,四物湯加香附、黃連。
〔《脈》〕師曰:脈微,血氣俱虛,年少者,亡血也。乳子下利為可,否者此為居經,三月一來。師曰:寸口脈微而澀,微則衛氣不足,澀則血氣無餘。衛不足,其息短,其形燥。血不足,其形逆。榮衛俱虛,言語謬誤。趺陽脈浮而澀,澀則衛氣虛,虛則短氣咽燥而口苦,胃氣澀則失液。
少陰脈微而遲,微則無精,遲則陰中寒,澀則血不來,此為居經,三月一來。問曰:婦人妊娠三月,師脈之,言此婦人非軀,今月經當下,其脈何類?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衛浮而大,榮反而弱。浮大則氣強,反弱則少血,孤陽獨呼,陰不能吸,二氣不停,衛降榮竭,陰為積寒,陽為聚熱,陽盛不潤,經絡不足,陰虛陽往,(一作「實」。
)故令少血,時發灑淅,咽燥汗出,或溲稠數,多唾涎沫,此令重虛,津液漏泄,故知非軀,蓄煩滿血,月稟一經,三月一來,陰盛則瀉,名曰居經。(謂右脈浮大,左脈反弱也。)
〔海〕,四物加黃芩湯,治經暴下。
四物湯(四兩),黃芩,如腹痛,加黃連一兩。(夏月不去黃芩。)
經水適來適斷,或有往來寒熱者,先服小柴胡湯以去其寒熱,後以四物湯和之。
〔《本》〕婦人血脈不調,往來寒熱,狀如勞倦。
當歸,川芎,甘草,黃耆,官桂(去粗皮,各一兩),熟地,白朮,白芍藥(各二兩),柴胡,阿膠(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棗子一枚,水煎,空心溫服,白湯點服亦得。常服不生帶下,調血脈,養子宮,終身無病。
〔垣〕,升陽舉經湯,治經水不止,右尺脈按之空虛。是氣血俱脫,大寒症。輕手其脈數疾,舉指弦緊或澀,皆陽脫之症,陰火亦亡。見熱症於口鼻眼,或渴,此皆陰躁陽欲去也。當溫之、舉之、升之、燥之。此法大升浮血氣,補命門之下脫也。諸藥言根,近苗處去苗便是。
柴胡根,當歸根,白朮,黃耆(各三錢),藁本(去土),羌活根,防風根(各二錢),紅花,白芍藥(各五分),獨活根(錢半),桃仁(去皮尖,研,十個),細辛(六分),川芎,熟地(水中沉者),人參(去蘆),黑附子(炮,去皮臍),甘草梢(炙。各一錢),肉桂(去皮,夏不用,秋冬用,五分)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三盞,煎至八分,空心,稍熱服。
白話文:
調經
總體來說: 這個部分提到的藥方要分十二次服用,在飯前用熱水沖服,每次服用青黛和點墨各十五份。
針對經期不順、腹痛的狀況: 如果有白帶、月經不順、小腹脹痛,而且月經隔一個月才來一次,可以使用土瓜根散來治療。(這個藥方也適用於陰部腫痛、疝氣等狀況)。
土瓜根散的組成: 土瓜根、芍藥、桂枝、䗪蟲各取三分。將以上四種藥材搗成粉末,每次用一小匙,以酒沖服,每天三次。
針對經期延後、經血量少的狀況: 如果月經延後且經血量少,可以使用川芎、當歸、人參、白朮,同時也要處理痰的問題。如果經血顏色淺淡,通常是痰多引起的,可以使用二陳湯再加入川芎和當歸。如果經血延後且顏色紫黑、有血塊,通常是血熱引起的,並且會伴隨疼痛,可以使用四物湯再加入香附和黃連。
關於脈象: 醫師說:脈象微弱,代表氣血兩虛。如果是年輕人出現這種情況,通常是失血過多。如果是正在哺乳的婦女出現腹瀉,這是正常的;如果不是哺乳期,卻出現三個月才來一次月經,這種狀況稱為「居經」。醫師又說:寸口的脈象微弱而澀,微弱表示衛氣不足,澀表示血氣不足。衛氣不足,呼吸就會短促,身體會乾燥;血氣不足,身體的氣機會逆亂。當榮衛之氣都虛弱時,說話會顛三倒四。趺陽脈浮而澀,澀代表衛氣虛弱,虛弱則會短氣、喉嚨乾燥、口苦。胃氣澀滯,則津液會流失。
少陰脈象微弱而遲緩,微弱代表精氣不足,遲緩代表體內有寒氣,澀代表血液無法運行,這也會導致「居經」,三個月才來一次月經。有人問:婦女懷孕三個月時,醫師診脈說這個婦女並非懷孕,這個月應該會來月經,那這種脈象是怎樣的?要如何分辨?醫師說:寸口的脈象是衛脈浮大而榮脈反而虛弱。浮大代表氣強,虛弱代表血少,只有陽氣獨自活動,陰氣無法吸收。陰陽二氣無法正常運行,衛氣下降、榮氣枯竭。體內陰氣積聚成寒氣,陽氣聚集成熱氣,陽氣過盛而無法滋潤身體,經絡氣血不足,陰氣虛弱而陽氣上亢,因此導致血量減少。有時會感到忽冷忽熱、咽喉乾燥、出汗,或者小便頻繁且濃稠、多唾液,這些都是身體過於虛弱、津液外泄的表現。所以可以知道不是懷孕,而是身體積聚了煩躁、血氣運行不暢,每三個月才來一次月經,屬於陰氣過盛導致的虛脫,這稱為「居經」。(這指的是右邊脈象浮大,左邊脈象反而虛弱)。
針對經血暴下的狀況: 如果經血突然大量流出,可以使用四物湯加黃芩湯來治療。
四物湯加黃芩湯的組成: 四物湯(四兩),黃芩。如果腹痛,再加入黃連一兩。(夏天可以不用黃芩)。
針對經期不規律、時斷時續或忽冷忽熱的狀況: 如果經期時來時停,或者有時發冷有時發熱,先服用小柴胡湯來去除寒熱,之後再用四物湯來調養。
針對氣血不調、體虛疲勞的狀況: 如果婦女氣血不調,出現忽冷忽熱、身體疲倦的狀況。
調血脈、養子宮的藥方: 當歸、川芎、甘草、黃耆、肉桂(去粗皮,各一兩),熟地、白朮、白芍(各二兩),柴胡、阿膠(各半兩)。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五錢,搭配一顆紅棗,用水煎煮後空腹溫服,也可以用白開水沖服。長期服用可以預防白帶,調和氣血,滋養子宮,終身無病。
針對經血不止、氣血脫失的狀況: 如果經血不止,按右尺脈感覺空虛,這是氣血都脫失的表現,屬於大寒症。如果輕按脈象感覺數而快,或者舉指感覺脈弦緊或澀,都屬於陽氣脫失的症狀,陰火也會衰退。如果出現口鼻眼發熱的症狀,或者口渴,這些都是陰氣躁動陽氣要脫離的表現。此時要用溫熱的藥來溫補、提升、疏通和燥濕。這種方法可以大幅提升浮散的氣血,補充命門的虛脫。藥方中提到的藥根,藥材的根部,要將接近苗的部分去掉。
升陽舉經湯的組成: 柴胡根、當歸根、白朮、黃耆(各三錢),藁本(去土)、羌活根、防風根(各二錢),紅花、白芍(各五分),獨活根(錢半),桃仁(去皮尖,磨成粉,十個),細辛(六分),川芎、熟地(在水中會沉下去的那種),人參(去蘆),黑附子(炮製過,去皮臍),甘草梢(炙過,各一錢),肉桂(去皮,夏天不用,秋冬用,五分)。 將以上藥材粗略磨成末,每次服用二錢,加三碗水煎煮到剩八分,空腹稍微溫熱時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