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三·傷寒部 (2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三·傷寒部 (21)

1. 韓氏溫中法

夫傷寒之說,始自黃帝以開其端,至於仲景方陳其條目,自後膚淺之學,莫知其數。立言者只云病在表可發汗,病在裡可下,或云不可汗、不可下,未嘗有溫中之說。仲景《傷寒例》云:尺寸俱沉細,太陰受病也;尺寸俱沉,少陰受病也;尺寸俱微緩,厥陰受病也。又辨太陰症云:太陰病脈浮,可發汗,宜桂枝湯。

又手足溫,自利不渴者,宜四逆湯。又腹滿時痛,桂枝加芍藥湯。辨少陰證云:少陰病始得之,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又少陰病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又少陰病,手足寒,身體痛,骨節疼,脈沉者,附子湯。又厥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

又少陰病,脈沉,急溫之,宜四逆湯。今舉仲景論中數條,最是三陰病之良法,於今世用之,尚有未盡證者。愚常校之,自至和初歲迄於今三十餘年,不以歲之太過、不及為則,每至夏至以前,有病傷寒人十中七八,兩手脈俱沉細數,多是胸膈滿悶,或嘔逆,或氣塞,或腸鳴,或腹痛,與仲景三陰病說理同而證不同,因茲不敢妄投仲景三陰藥方。才見脈沉及胸膈滿,便投下藥下之,往往不救。

常斟酌仲景理中丸與服之,其病勢輕者,胸中便快;其病勢重者,半日許滿悶依然。或有病人脈沉細遲,投仲景四逆湯溫之,多藥力大熱,後必發煩躁,因校量此形證,今別立方以治之,藥多對證,不可不傳焉。

病人但兩手脈沉細數,或有力,或無力,或關脈短及力小,胸膈塞滿,氣短不能相接者,便可隨脈證投溫中藥以治之。病人兩手脈沉遲,或緊,皆是胃中寒也。若寸脈短及力小於關尺者,此陰盛陽虛也。或胸膈滿悶,腹中脹滿,身體拘急,手足逆冷,急宜溫之。若立春以後至清明以前,宜溫中湯主之。

清明以後至芒種以前,宜陳皮湯主之。芒種以後至立秋以前,宜七物理中丸主之。

溫中湯

丁皮(一兩),乾薑(炮),白朮,陳皮,丁香(各二錢),厚朴(一兩,制)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蔥白三寸,荊芥五穗,煎至七分,去渣熱服。如未快,手足尚逆,嘔吐者,加丁香、乾薑各二錢。

陳皮湯

陳皮(一兩),藿香(三錢),白朮,葛根(各二錢),厚朴(一兩,制)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一塊,同煎至七分,去渣熱服。如三服未快,手足尚逆,嘔吐不定者,加半夏、丁香、桂枝各半兩,每服加蔥白三寸,煎服。

七物理中丸

白朮(五錢),乾薑(二錢半),人參(七錢半),桔梗(七錢),乾葛(七錢半),藿香葉(五錢),甘草(二錢,炙)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盞,煎八分,和渣熱服。如三服未快,手足尚逆,嘔者,加半夏、生薑各半兩。

白話文:

韓氏溫中法

關於傷寒的說法,最早可以追溯到黃帝時期,開啟了這個領域的端倪。到了張仲景,才將其條文詳細列出。但後世學問膚淺的人,不了解其中的奧妙。他們提出的治療方法只說,病在表就用發汗法,病在裡就用瀉下法,或者說不可以發汗、不可以瀉下,卻從來沒有人提到溫中的方法。

張仲景在《傷寒例》中說:「如果寸關尺三部脈象都沉細,這是太陰病;如果寸關尺三部脈象都沉,這是少陰病;如果寸關尺三部脈象都微弱而遲緩,這是厥陰病。」他又在辨別太陰病時說:「太陰病如果脈象浮,可以用發汗法治療,適合用桂枝湯。」

「又如果手腳溫暖,只是腹瀉但不口渴,適合用四逆湯。」「又如果腹部脹滿時有疼痛感,可以用桂枝加芍藥湯。」在辨別少陰病時說:「少陰病剛發病時,發熱且脈象沉,可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少陰病過了兩三天,可以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少陰病,手腳冰冷,身體疼痛,骨節也疼,脈象沉,可以用附子湯。」「厥陰病,出現嘔吐、腹瀉、手腳冰冷,煩躁不安甚至快要死掉的感覺,可以用吳茱萸湯。」

「又少陰病,脈象沉,要趕快溫補,適合用四逆湯。」現在我舉出張仲景論述中的幾條,都是治療三陰病的良方,但現在使用,還是有不適用的情況。我常常加以考證,從至和初年至今三十多年,不以年份的太過或不及為準,每到夏至以前,有傷寒病的人,十個中有七八個,兩手脈象都沉細且快,大多是胸膈悶脹,或者噁心嘔吐,或者氣喘胸悶,或者腸鳴,或者腹痛,與張仲景所說的三陰病病理相同但症狀不同,因此不敢隨便使用張仲景治療三陰病的藥方。如果一看到脈象沉,以及胸膈滿悶,就用瀉下藥來治療,往往會導致無法挽救的局面。

我常常斟酌張仲景的理中丸來給病人服用,如果病情較輕,胸中就會感到舒暢;如果病情較重,過了半天仍然感到滿悶。或者有病人脈象沉細遲緩,投用張仲景的四逆湯來溫補,但藥力太過溫熱,之後必定會出現煩躁不安。因此,我根據這些情況,另外制定了方子來治療,藥物大多對症,不可不傳授。

病人如果只是兩手脈象沉細且快,或者有力,或者無力,或者關脈短小且力量弱,胸膈塞滿,氣短無法順暢呼吸,就可以根據脈象和症狀,使用溫中藥來治療。病人如果兩手脈象沉遲,或者緊,都是胃裡有寒氣的表現。如果寸脈短小且力量弱於關脈和尺脈,這是陰盛陽虛的現象。或者胸膈滿悶,腹部脹滿,身體拘緊,手腳冰冷,應當趕快溫補。如果是在立春以後到清明以前,適合用溫中湯來治療。

清明以後到芒種以前,適合用陳皮湯來治療。芒種以後到立秋以前,適合用七物理中丸來治療。

溫中湯

丁香皮(一兩),乾薑(炮製過的),白朮,陳皮,丁香(各二錢),厚朴(一兩,製過)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碗,加入蔥白三寸,荊芥五穗,煎煮至七分,去渣後趁熱服用。如果沒見好轉,手腳仍然冰冷,並有嘔吐,就加丁香、乾薑各二錢。

陳皮湯

陳皮(一兩),藿香(三錢),白朮,葛根(各二錢),厚朴(一兩,製過)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碗,加入生薑一塊,一同煎煮至七分,去渣後趁熱服用。如果服用三次沒有好轉,手腳仍然冰冷,並有嘔吐不止的情況,就加入半夏、丁香、桂枝各半兩,每次服用時加入蔥白三寸,煎煮後服用。

七物理中丸

白朮(五錢),乾薑(二錢半),人參(七錢半),桔梗(七錢),乾葛(七錢半),藿香葉(五錢),甘草(二錢,炙過)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好的蜂蜜做成丸子,像彈珠一樣大。每次服用一丸,用水一碗,煎煮至八分,連藥渣一起趁熱服用。如果服用三次沒有好轉,手腳仍然冰冷,並有嘔吐,就加入半夏、生薑各半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