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三·傷寒部 (2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三·傷寒部 (20)

1. 韓氏和解因時法

解肌湯

石膏(二兩),麻黃(去節,三分),甘草(炙),升麻(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入豉半合,煎至八分,去渣熱服。如三五服後猶惡風者,加麻黃半兩,石膏一兩。

芍藥湯

甘草(炙,半兩),芍藥(一兩),石膏(三兩),荊芥穗(一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一塊,煎至七分,去渣熱服。如三五服後猶惡風者,每服加生薑一塊,同煎服。

知母湯

知母,石膏,麻黃,升麻(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生薑一塊,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如三五服後猶惡風者,加麻黃半兩,升麻半兩。

前三段文,將中風、傷寒一法治者,因病人始得病,後脈症俱見,若投解劑,必不能愈,故立前方同法治之。

仲景云:傷寒為病,脈緩者,名中風,脈緊者,名傷寒。今分此二端何也?始因冬,寒毒之氣中人,其內伏之陽,沉潛於骨髓之內,每至春夏發時,或因外傷寒而引內邪出,或因外傷風而引內邪出,及乎內邪既出,而為病一也。古人云立此二端,恐後人疑其緊脈與緩脈治別也。

若中風與傷寒脈異何故?仲景無別法治之,此乃後人不究仲景之心也。病人始得病,一二日至五六日,尚有表脈及表症,亦可依脈症投藥。凡投解表及發表藥,每一日可飲三服,病症甚,可至五服外,不可頓服藥也。如症未解,次日依前再投。如症依前未解,可作熱粥投之,粥內加蔥白亦可。

如有汗出,勿厚衣蓋覆,恐汗出太過,作亡陽症也。

海藏云:韓氏《微旨·可汗》一篇,有和解因時法。言傷寒之脈,頭小尾大,傷風之脈,頭大尾小,李思訓《保命新書》亦分尺寸,與仲景同之,非若前人總言尺寸脈俱浮而緊,尺寸脈俱浮而緩,緊則為傷寒無汗,緩則為傷風自汗。又有傷寒有汗者,傷風無汗者,脈亦互差,與症不同,前人已盡之矣。

惟韓、李所言頭小尾大即為傷寒,尾小頭大即為傷風,人病間有脈症未顯於尺寸者,故韓、李述為和解因時法也。又恐後人疑其不與前聖合,遂於本方內又立加減法數條,亦不越前人之意,何其當哉!蓋二公者,當宋全盛之時,故又戒麻黃、桂枝不可輕用,改用石膏、升麻、葛根、柴胡之平劑,當時則可,非百代常行之道,時世遷移之法也。可汗一篇,若隨湯液、隨症應見,自有定規,雖明哲不可逾也。

又寸口脈小,飲冷與霧露所傷,同作中焦治。今韓、李云傷寒寸小者,勿認與飲冷霧露同傷一體也。飲冷霧露所傷,寸口舉按全無,是陰氣在胃不和,陽氣不能升越也。傷寒寸口小者,只於關部下至膀胱本部見之,寸口雖小,只是舉之微小,沉得之有也,非若飲冷舉按全無也。若果寸口舉按全無,即不可解表,只宜溫中,不可不知。

白話文:

解肌湯

藥材:石膏(約75克),麻黃(去除節的部份,約9克),炙甘草,升麻(各約15克)

煎煮方法:將以上藥材稍微搗碎,每次取約9克,加入約240毫升的水,再加入約30毫升的豆豉,一起煎煮至剩約190毫升,去除藥渣後趁熱服用。如果服藥三到五次後,仍然感到怕風,可以再加入麻黃約15克,石膏約30克一起服用。

芍藥湯

藥材:炙甘草(約15克),芍藥(約30克),石膏(約90克),荊芥穗(約30克)

煎煮方法:將以上藥材稍微搗碎,每次取約9克,加入約240毫升的水,再加入一塊生薑,一起煎煮至剩約170毫升,去除藥渣後趁熱服用。如果服藥三到五次後,仍然感到怕風,可以每次煎藥時再加入一塊生薑一起煎煮服用。

知母湯

藥材:知母,石膏,麻黃,升麻(各約30克),炙甘草(約15克)

煎煮方法:將以上藥材稍微搗碎,每次取約9克,加入約240毫升的水,再加入一塊生薑,一起煎煮至剩約170毫升,去除藥渣後溫服。如果服藥三到五次後,仍然感到怕風,可以再加入麻黃約15克,升麻約15克一起服用。

以上三種藥方,過去中醫把中風和傷寒當作同一種病症來治療,但是因為病人在剛發病時,和之後脈象和症狀都出現的情況不同,如果用同樣的解表藥,一定不能治好,所以才創立以上這些不同的藥方來治療。

張仲景說過:傷寒這種病,脈象如果緩慢,就稱為中風;脈象如果緊繃,就稱為傷寒。為什麼現在要區分這兩種呢?因為冬天寒冷的毒氣侵入人體,潛伏在骨髓深處的陽氣會因此被壓制。每當春夏時節,這種潛伏的陽氣就會因為外感風寒而被引發出來,或是因為外感風邪而被引發出來。當內邪被引發出來後,就會出現相同的病症。古人之所以要將中風和傷寒區分開來,是擔心後人會以為脈象緊繃和緩慢的病症要用不同的方法治療。

如果中風和傷寒的脈象不同,又是為什麼呢?張仲景並沒有區分開來治療,這是後人沒有深入研究張仲景的思想。病人在剛發病的一兩天到五六天,還會有表脈和表症,可以根據脈象和症狀來用藥。凡是使用解表藥或發散藥,每天可以喝三次,如果病情嚴重,可以喝到五次以上,但不能一次喝太多。如果症狀沒有緩解,第二天可以繼續服用,如果還是沒好,可以喝熱粥來幫助藥效,粥裡可以加蔥白。

如果有出汗的情況,不要蓋太厚的被子,以免出汗過多,導致亡陽症。

海藏說過:韓氏的《微旨·可汗》一篇,有提到和解因時法。說傷寒的脈象,頭部細小尾部粗大;傷風的脈象,頭部粗大尾部細小。李思訓的《保命新書》也將脈象分為寸部和尺部,和張仲景的說法相同。而不是像以前的人只說脈象浮而緊,就是傷寒無汗,脈象浮而緩,就是傷風自汗。而且有傷寒卻有汗的,有傷風卻無汗的,脈象也可能互相不同,症狀也不一樣,這些前人都已經說過了。

只有韓氏和李氏所說的頭小尾大就是傷寒,尾小頭大就是傷風,有些人的脈象和症狀可能在寸部和尺部不明顯,所以韓氏和李氏才提出和解因時法。他們也擔心後人會認為他們和前人的說法不一致,所以在藥方裡增加了加減藥材的方法,但也沒有超出前人的意思。韓氏和李氏是宋朝鼎盛時期的人,所以他們認為麻黃和桂枝不可輕易使用,改用石膏、升麻、葛根、柴胡這些比較平和的藥材,當時這樣用或許可以,但不適合所有時代都這樣使用,需要根據時代變化而調整方法。可汗篇中提到,用藥要隨著病情和藥效的反應來調整,這是固定的原則,即使是聰明的人也不能超出這個原則。

還有,如果寸口脈微弱,可能是因為吃了生冷的食物或接觸霧氣所傷,這和中焦的病症是一樣的治療方法。現在韓氏和李氏說傷寒脈象寸部微弱,不要認為和吃了生冷食物或接觸霧氣所傷是一樣的。吃了生冷食物或接觸霧氣所傷,寸口脈是完全摸不到的,這是因為陰氣在胃部不調和,陽氣無法上升。傷寒寸口脈微弱,只是在關部以下到膀胱的地方才能感覺到,雖然寸口脈摸起來微弱,但仔細摸還是可以摸得到的,不是像吃了生冷食物那樣完全摸不到。如果寸口脈完全摸不到,就不能用解表藥,應該用溫中的藥,這一點必須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