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三·傷寒部 (19)
卷之三十三·傷寒部 (19)
1. 韓氏和解因時法
上㕮咀,每服二錢,水二盞,煎七分,溫服。如三五服後,寸脈力尚小,加細辛二分同煎。
前二段文,將中風、傷寒各立法者何?蓋謂病人始得病三日以前,或因中風脈緩,或因傷寒脈緊,然脈雖先見而症猶未見,尚可以藥解之,故立方耳。
病人兩手脈浮數,或緊緩,寸脈短,反力小於關尺脈者,此名陰盛陽虛也。若自汗出,惡風,是邪氣在表,陰氣有餘也。《素問》云: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即可投消陰助陽表劑以治之。若立春以後,清明以前,宜六物麻黃湯主之。清明以後,芒種以前,宜七物柴胡湯主之。芒種以後,立秋以前,宜發表湯主之。
六物麻黃湯
麻黃(去節,一兩),葛根(七錢半),人參(五錢),甘草(炙,五錢),蒼朮(七錢半),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棗二枚,煎七分,熱服。如三五服後汗未止,惡風者,加荊芥三分。三五服後不惡風猶汗者,加丁香皮半兩。(一方又加荊芥七錢。)
七物柴胡湯
柴胡(二兩),蒼朮,荊芥,麻黃(各一兩),甘草(炙,七錢),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一塊,棗二枚,同煎七分,熱服。如三五服後汗未止,惡風者,入蔥白三寸。如三五服後汗未止者,加當歸一兩,同煎。
發表湯
麻黃(去節,一兩),蒼朮(二兩),人參,當歸(各半兩),甘草(炙,三分),丁香皮(三分),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入姜一塊,棗三枚,同煎至七分,去渣熱服。如三五服汗未止猶惡風者,加桂枝三分。如汗未止,更加細辛半兩,以汗止為度。
病人脈浮數,或緊,或緩,其脈上出魚際,寸脈大於關尺者,此名陽盛陰虛也。若發冒悶、口燥咽乾者,乃是邪氣在表,陽氣獨有餘也。《素問》曰: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是也。可投消陽助陰藥以解表。若立春後,至清明以前,宜人參湯主之。清明以後,至芒種以前,宜前胡湯主之。芒種以後,至立秋以前,宜石膏湯主之。
人參湯
人參(半兩),芍藥(三分),石膏(二兩),柴胡,甘草(炙,三分),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一塊,煎七分,熱服。如三五服後熱不解者,入豉三十粒,同煎服。
前胡湯方缺,宜尋祗和方補之。(《傷寒便覽》有,前胡湯方,,用石膏一兩,前胡半兩,竹茹、黃芩、知母、山梔、大青各三兩,薑、蔥煎服,疑即是此。)
石膏湯
石膏(三兩),芍藥(一兩),升麻(三分),黃芩(三分),柴胡(一兩),甘草(炙,三分),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豆一合,煎八分,熱服。如三五服後熱未解者,加知母一兩;又未解,加大黃一兩。
病人兩手脈浮數或緊或緩,三部俱有力,無汗惡風者,此是陰陽氣俱有餘。《素問》曰: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是也。可用藥平之。若立春以後,至清明以前,宜解肌湯主之。清明以後,至芒種以前,宜芍藥湯主之。芒種以後,至立秋以前,宜知母湯主之。
白話文:
韓氏和解因時法
將藥材稍微搗碎,每次服用二錢,用水兩碗煎至七分,溫服。如果服用三到五劑後,寸脈仍然微弱,可以加入細辛二分一起煎煮。
前面兩段文字,分別針對中風和傷寒的狀況來設立處方,這是為什麼呢?那是因為病人在剛發病的三天內,可能因為中風而脈象呈現緩和,或是因為傷寒而脈象呈現緊繃。雖然脈象已經先出現,但症狀可能還不明顯,這時候還可以透過藥物來調和,所以才設立這些處方。
病人兩手的脈象呈現浮數,或是緊緩,寸脈短弱,力量反而比關尺脈小,這就叫做陰盛陽虛。如果同時有自汗、怕風的情形,表示邪氣在表,體內陰氣過剩。《素問》說:「陰氣有餘,會導致多汗、身體寒冷。」這時候就可以使用能消除陰氣、扶助陽氣的發散藥來治療。如果是在立春之後、清明之前,應該以六物麻黃湯為主;清明之後、芒種之前,應該以七物柴胡湯為主;芒種之後、立秋之前,應該以發表湯為主。
六物麻黃湯
麻黃(去除節,一兩)、葛根(七錢半)、人參(五錢)、甘草(炙烤過,五錢)、蒼朮(七錢半)。
將藥材稍微搗碎,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碗,加紅棗兩枚,煎至七分,趁熱服用。如果服用三到五劑後,汗沒有止住,而且怕風,可以加入荊芥三分。如果服用三到五劑後,不怕風但仍然流汗,可以加入丁香皮半兩。(也有方劑會加入荊芥七錢。)
七物柴胡湯
柴胡(二兩)、蒼朮、荊芥、麻黃(各一兩)、甘草(炙烤過,七錢)。
將藥材稍微搗碎,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碗,加生薑一塊、紅棗兩枚,一起煎至七分,趁熱服用。如果服用三到五劑後,汗沒有止住,而且怕風,可以加入蔥白三寸。如果服用三到五劑後,汗沒有止住,可以加入當歸一兩,一起煎煮。
發表湯
麻黃(去除節,一兩)、蒼朮(二兩)、人參、當歸(各半兩)、甘草(炙烤過,三分)、丁香皮(三分)。
將藥材稍微搗碎,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碗,加入生薑一塊、紅棗三枚,一起煎至七分,去除藥渣,趁熱服用。如果服用三到五劑後,汗沒有止住而且仍然怕風,可以加入桂枝三分。如果汗沒有止住,再加入細辛半兩,直到汗止住為止。
病人脈象呈現浮數,或是緊、或是緩,脈象延伸到魚際穴,寸脈比關尺脈大,這就叫做陽盛陰虛。如果出現頭暈、胸悶、口乾舌燥的狀況,表示邪氣在表,體內陽氣過於旺盛。《素問》說:「陽氣有餘,會導致身體發熱卻不出汗。」這時可以投以消除陽氣、扶助陰氣的藥物來發散邪氣。如果是在立春之後、清明之前,應該以人參湯為主;清明之後、芒種之前,應該以前胡湯為主;芒種之後、立秋之前,應該以石膏湯為主。
人參湯
人參(半兩)、芍藥(三分)、石膏(二兩)、柴胡、甘草(炙烤過,三分)。
將藥材稍微搗碎,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碗,加生薑一塊,煎至七分,趁熱服用。如果服用三到五劑後,發熱沒有消退,可以加入淡豆豉三十粒,一起煎煮服用。
前胡湯的處方內容缺失,應該尋找其他相關的資料來補上。(《傷寒便覽》中有提到前胡湯的處方,是用石膏一兩,前胡半兩,竹茹、黃芩、知母、山梔、大青各三兩,加生薑、蔥一起煎煮服用,應該就是指這個方劑。)
石膏湯
石膏(三兩)、芍藥(一兩)、升麻(三分)、黃芩(三分)、柴胡(一兩)、甘草(炙烤過,三分)。
將藥材稍微搗碎,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碗半,加豆一合,煎至八分,趁熱服用。如果服用三到五劑後,發熱沒有消退,可以加入知母一兩;如果仍然沒有消退,再加入大黃一兩。
病人兩手的脈象呈現浮數或緊或緩,三部脈都有力,沒有汗而且怕風,這是陰陽之氣都過於旺盛。《素問》說:「陰陽都有餘,就會導致無汗而感到寒冷。」這時候可以用藥物來調和陰陽。如果是在立春之後、清明之前,應該以解肌湯為主;清明之後、芒種之前,應該以芍藥湯為主;芒種之後、立秋之前,應該以知母湯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