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三·傷寒部 (17)
卷之三十三·傷寒部 (17)
1. 續增小兒傷寒
上七方,治傷寒嘔吐。前二方治痰飲而吐,中一方治有表而吐,後四方治有里而吐。其桃枝丸治裡熱而吐,餘二方治表寒而吐也。
〔湯〕傷寒自汗,當補虛和陰陽,小建中湯減桂,加黃耆、人參、地黃。
黃耆(一兩),白芍(三兩),甘草,人參,熟地(各半兩),
上㕮咀,每二錢,水半盞,煎至三分,去渣服。
小兒傷寒形症:頭痛,體痛,鼻塞或流涕,喉內喘息,兩手脈洪數,頰赤眼澀,身上寒毛起,口鼻出水眼赤黃,口乾澀,咳嗽,山根青色,噴嚏,
〔《活》〕頭目疼痛,而畏人惡寒者,此傷寒證也。
〔云〕設令小兒卒暴身壯熱惡寒,四肢冷,或耳尻冷,鼻氣熱,為斑疹也,與傷寒表證相似。此胎氣始發,自內之外,若與傷寒表證同治者誤也,當作斑疹治之。
白話文:
前面七個處方,是用來治療傷寒引起的嘔吐。其中前兩個處方是用來治療因痰飲引起的嘔吐,中間一個處方是用來治療有表證(感冒初期)引起的嘔吐,後面四個處方是用來治療有裡證(體內病症)引起的嘔吐。桃枝丸是用來治療因裡熱引起的嘔吐,剩下的兩個處方是用來治療因表寒引起的嘔吐。
[湯劑] 傷寒出現自汗的狀況,應該要補虛、調和陰陽,使用小建中湯,減去桂枝,加入黃耆、人參、地黃。
黃耆(一兩),白芍(三兩),甘草、人參、熟地(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二錢,加半杯水煎煮至剩三分,去渣服用。
小兒傷寒的症狀:頭痛、身體疼痛、鼻塞或流鼻涕、喉嚨喘息、兩手脈搏洪大且快速、臉頰紅且眼睛乾澀、身上起雞皮疙瘩、口鼻流出水且眼睛紅黃、口乾澀、咳嗽、山根(鼻樑處)呈現青色、打噴嚏。
[《活》]頭部和眼睛疼痛,而且怕冷,這是傷寒的症狀。
[云] 假設小兒突然出現全身發熱、怕冷、四肢冰冷,或者耳朵和臀部冰冷、鼻孔呼出的氣體卻是熱的,這是斑疹(麻疹或類似的疹子),與傷寒表證的症狀相似。這是胎氣開始從內部向外發散,如果把它當作傷寒表證來治療就錯了,應該要當作斑疹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