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三·傷寒部 (1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三·傷寒部 (16)

1. 續增小兒傷寒

〔云〕小兒傷寒,煩熱,小便赤澀,大便褐色,面赤熱者,導赤散。

〔錢〕傷風兼藏:兼心,則驚悸;兼肺,則悶亂喘息,哽氣,長出氣,嗽;兼腎,則畏明。各隨補母,藏虛見故也。

傷風手足冷,脾臟怯也。當先和脾,後發散。和脾,益黃散;發散,大青膏主之。(此治陰厥有汗,脈沉微者。若陽厥無汗,脈沉滑者,不宜此法,宜大承氣湯而加膩粉。)

傷風自利,脾臟虛怯也。當補脾,後發散。補脾,益黃散;發散,大青膏主之。未瘥,調中丸主之。有下證,大黃丸下之,後服溫驚丸。

傷風腹脹,脾臟虛也。當補肺,必不喘,後發散,仍補脾也。去脹,塌氣丸主之;發散,大青膏主之。

傷風吐瀉。(治見吐瀉門。治吐瀉,用益黃散、白朮散;發散,用大青膏。)

〔湯〕治夾驚傷寒,熱極生風,,薄荷散,。

薄荷葉(半兩),羌活,全蠍,麻黃(去節),甘草(半分),天竺黃,殭蠶,白附子(炮。各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小半盞,煎至三分,加竹瀝少許妙。

〔云〕小兒表傷寒,則皮膚閉而為熱。盛即生風,欲為驚搐。血氣未實,不能勝邪,故發搐也。大小便依度,口中氣熱,當發之,宜大青膏。

肺盛,復有風冷,則胸滿短氣,氣急,喘嗽,上氣。當先散肺,後發散風冷。散肺,瀉白散;散風,大青膏主之。若止傷寒,則不胸滿。

腎虛則畏明,宜補腎地黃丸。(有表者,間用大青膏發散之。)

傷風,下後虛熱,以藥下之太過,胃中虛熱,飲水無力,當生胃中津液,多服白朮散。小兒結熱於內,口乾而渴,身黃體重者,宜白朮散。

〔湯〕傷寒發渴,宜白虎湯。

〔潔〕大熱飲水,能食不大便,用大黃丸作散服之。

上三方,白朮散治虛渴,為下後而食少胃虛者設也;白虎湯、大黃丸治實渴,為未經下而能食不大便者設也。

〔潔〕傷寒咳嗽吐清水,哽氣長出氣,是肺之不足也。合用阿膠散。面白如枯骨者,死不治。身熱咳嗽吐痰者,當用褊銀丸。(方見咳嗽門。)

上二方治咳嗽,阿膠散治虛嗽,為哽氣長出氣者設也;褊銀丸治實嗽,為痰盛喘滿者設也。若有表證惡風寒而嗽者,當用惺惺散、加減四君子湯、鼠黏子湯之類是也。

陰厥、陽厥。(見大法條。)

〔潔〕身大熱,吐逆不止者,茯苓半夏湯。(即小半夏加茯苓湯,方見嘔門。)

〔湯〕傷寒嘔者,,枳殼半夏湯,。

枳殼,半夏(各半兩),

上水一碗,姜十片,煎至小半碗。十歲以下作五服。

藿香正氣散,治傷寒發嘔。

藿香葉,厚朴(制),半夏(制),甘草(炙),陳皮,蒼朮(米泔浸淘,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二錢,水半盞,姜三片,棗一枚,煎至二分,去渣溫服。

〔潔〕大吐者,當下之,白餅子、珍珠丸、消積丸。(三方俱見癖門)潮熱,有時胸滿短氣,嘔吐者,桃枝丸。(方見小兒積熱門。)

白話文:

小兒傷寒的後續補充

[情況一] 小兒得了傷寒,出現煩躁發熱、小便顏色赤紅且排尿不暢、大便呈褐色、臉色發紅發熱等症狀,可以使用導赤散來治療。

[情況二] 小兒感冒時如果同時影響到不同的臟腑,可能會出現以下狀況:

  • 如果影響到心臟,就會出現心悸;
  • 如果影響到肺部,就會出現胸悶、呼吸不順暢、喘息、呼吸時有哽塞感、不斷地長出氣、咳嗽等症狀;
  • 如果影響到腎臟,就會出現怕光的情形。 這些狀況的出現,都是因為臟腑本身虛弱所導致的,所以要根據影響到的臟腑來補益它的母臟。

小兒感冒時如果出現手腳冰冷,這是因為脾胃功能虛弱。這時應該先調理脾胃,再用藥驅散外邪。調理脾胃可以用益黃散;驅散外邪可以用大青膏。(這裡講的是陰厥,也就是手腳冰冷、有出汗、脈象沉微的情況。如果是陽厥,也就是沒有出汗、脈象沉滑的情況,就不適合用這種方法,應該用大承氣湯,並加入膩粉。)

小兒感冒時如果出現腹瀉,也是因為脾胃虛弱。這時應該先補益脾胃,再用藥驅散外邪。補益脾胃可以用益黃散;驅散外邪可以用大青膏。如果情況沒有好轉,可以用調中丸來治療。如果腹瀉情況嚴重,可以用大黃丸來瀉下,之後再服用溫驚丸。

小兒感冒時如果出現腹脹,也是因為脾胃虛弱。這時應該先補益肺氣,這樣才能避免喘息,然後再用藥驅散外邪,同時也要補益脾胃。消除腹脹可以用塌氣丸;驅散外邪可以用大青膏。

小兒感冒時如果出現嘔吐和腹瀉,可以參考嘔吐腹瀉篇的治療方法。治療嘔吐腹瀉可以用益黃散、白朮散;驅散外邪可以用大青膏。

[情況三] 治療因夾雜驚嚇而導致的傷寒,這種情況通常是發熱到極點而產生風邪,可以使用薄荷散。 薄荷散的配方是:薄荷葉(半兩)、羌活、全蠍、麻黃(去節)、甘草(半分)、天竺黃、殭蠶、白附子(炮製過,各一分)。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小半杯煎煮到剩下三分,加入少許竹瀝,效果更好。

[情況四] 小兒表層的傷寒,會導致皮膚閉塞而發熱。如果熱邪過盛,就會產生風邪,進而出現驚厥抽搐。因為小兒氣血還不夠充實,無法抵抗邪氣,所以才會出現抽搐。如果大小便正常,但口中氣息灼熱,就應該用藥發散,可以使用大青膏。

[情況五] 如果肺氣過盛,又受到風寒侵襲,就會出現胸悶、呼吸短促、呼吸急促、喘息、咳嗽、氣逆等症狀。應該先疏散肺氣,再驅散風寒。疏散肺氣可以用瀉白散;驅散風寒可以用大青膏。如果只是單純的傷寒,就不會有胸悶的症狀。

[情況六] 如果腎虛,就會出現怕光的症狀,應該用補腎地黃丸來補腎。(如果有表證,可以間歇性使用大青膏來發散外邪。)

[情況七] 小兒感冒後,如果因為用藥過度而導致虛熱,會出現胃中虛熱、喝水無力等情況,這時應該生津液,可以多服用白朮散。如果小兒體內有積熱,出現口乾口渴、身體發黃、身體沉重等情況,也應該用白朮散。

[情況八] 小兒傷寒發熱口渴,可以用白虎湯。

[情況九] 發高燒口渴,能吃東西但不大便,可以用大黃丸研磨成散劑服用。

以上三種情況,白朮散是用於治療因瀉下過度而導致食慾不振、胃虛的虛渴;白虎湯、大黃丸是用於治療沒有瀉下、能吃東西但不大便的實渴。

[情況十] 小兒傷寒咳嗽、吐清水、呼吸時有哽塞感、不斷地長出氣,這是因為肺氣不足,可以合用阿膠散。如果臉色蒼白如枯骨,表示病情嚴重,無法醫治。如果發熱、咳嗽、咳痰,應該使用褊銀丸。(具體配方可以參考咳嗽篇。) 以上兩種情況,阿膠散是用於治療虛咳,即呼吸時有哽塞感、不斷地長出氣的情況;褊銀丸是用於治療實咳,即痰多喘滿的情況。如果還有表證、怕風寒而咳嗽,應該使用惺惺散、加減四君子湯、鼠黏子湯等類似的方劑。

[情況十一] 陰厥、陽厥的相關內容,可以參考大法條的說明。

[情況十二] 發高燒、嘔吐不止,可以用茯苓半夏湯。(也就是小半夏加茯苓湯,具體配方可以參考嘔吐篇。)

[情況十三] 傷寒導致嘔吐,可以使用枳殼半夏湯。 枳殼半夏湯的配方是:枳殼、半夏(各半兩) 用水一碗,加入薑片十片,煎煮到剩小半碗。十歲以下的小孩分五次服用。

藿香正氣散,可以用於治療傷寒引起的嘔吐。 藿香正氣散的配方是:藿香葉、厚朴(製過)、半夏(製過)、甘草(炙過)、陳皮、蒼朮(用米泔水浸泡淘洗過,各等分)。 將這些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二錢,用水半杯,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煮到剩下五分之二,去除藥渣,溫服。

[情況十四] 嘔吐嚴重,應該使用瀉下藥,可以使用白餅子、珍珠丸、消積丸。(這三種藥丸的配方都可以參考癖證篇。)如果出現潮熱、時而胸悶、呼吸短促、嘔吐等症狀,可以使用桃枝丸。(具體配方可以參考小兒積熱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