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三·傷寒部 (15)
卷之三十三·傷寒部 (15)
1. 續增小兒傷寒
〔《活》〕尋常風壅發熱,鼻涕痰嗽煩渴,惺惺散主之,(方見瘧。)
〔海〕傷寒、時氣、風熱,痰壅咳嗽,及氣不和者,四君子加細辛、栝蔞、桔梗各一分,生薑、薄荷煎。或加防風、川芎各一分。內有寒,及遇天寒欲發散者,則去栝蔞,加桔梗。多虛汗,夜啼者,加麥門冬。傷風身熱頭痛氣促者,四君子加川芎、防風等分,細辛、羌活減半,同煎。
〔《活》〕咽喉不利,痰實咳嗽,鼠黏子湯。
〔云〕,人參羌活散,治小兒寒邪,及瘟氣時疫,瘡疹,頭痛體疼,壯熱,多眠不語,潮熱煩渴,痰實咳嗽。
羌活,獨活,柴胡,人參,芎藭,枳殼(炒),甘草(炙。各二兩),前胡,桔梗,天麻(酒浸,炙),地骨皮(各半兩),白茯苓(去皮,二兩)
上為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入薄荷少許,同煎,去渣溫服,不拘時候。
七寶散,治時氣,頭昏體熱,小兒同乳母服,大人亦可。
紫蘇葉,香附(炒。各三兩),陳皮,甘草(炙),桔梗,白芷,川芎(各一兩),
上㕮咀,薑、棗煎服。
〔海〕,麻黃黃芩湯,治小兒傷寒無汗,頭痛,身熱惡寒。
麻黃,赤芍,黃芩(半兩),甘草,桂枝(各二錢半),
上為粗末,水煎服。
升麻黃芩湯,治傷風有汗,頭疼,發熱惡風。
升麻,葛根,黃芩,芍藥(各五錢半),甘草(一錢半),
上㕮咀,每服二錢,水煎溫服。
上惺惺散等藥,發散頭痛、發熱、惡風寒表證者,蓋為三歲以上小兒能言者設也。能言,故頭疼、惡風寒可問而知也。前五方通治有汗無汗、惡風惡寒,第五方治無汗惡寒,第六方治有汗惡風。
〔錢〕與大青膏不解散,有下證當下,大黃丸主之。大熱飲水不止而善食者,可微下,余不可下也。(此里症也。《潔古補遺》云:大熱、飲水、能食、不大便,用大黃丸作散子與服之。如清便自調,慎不可妄下,恐外熱逐於內而變結胸,危證多矣。)
大黃丸,治風熱裡實,口中氣熱,大小便秘赤,飲水不止,有下證者,宜服之。
川芎(半兩),黑牽牛(半兩,半生半熟炒),大黃(一兩,酒蒸),甘草(二錢半,炙)
上為細末,稀糊和丸麻子大。二歲每服十丸,溫蜜水下,乳後服。以溏利為度,未利,加丸數。
〔《活》〕頭額痛,身體發熱,大便黃赤,腹中有熱,四順散、連翹飲、三黃丸主之。(四順飲、連翹飲、三黃丸,並見痘門。)身體潮熱,頭目昏痛,心神煩躁,小便赤,大便秘,此熱劇也,洗心散、調胃承氣湯主之。(洗心散,見痘門。)
頭額身體溫熱,大便白而酸臭者,胃中有食積,雙聖丸主之。(方見食癖門。)
〔潔〕如身表無大熱,而小便不利,是有濕熱結膀胱,仍用勝濕藥白朮、茯苓之類利小便,則其熱自退。
白話文:
續增小兒傷寒
一般常見的風邪引起的發燒,伴隨流鼻涕、咳嗽、痰多、煩躁口渴等症狀,可以用「惺惺散」來治療。(此方在治療瘧疾的篇章中有記載。)
如果是傷寒、季節性疾病、風熱等引起的痰多咳嗽,以及身體不適,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細辛、栝蔞、桔梗各一分,再以生薑、薄荷煎煮服用。也可以加入防風、川芎各一分。如果體內有寒氣,或是遇到天氣寒冷需要發散寒氣,則去掉栝蔞,加入桔梗。若是虛汗多,夜間啼哭,則加入麥門冬。若是因風邪感冒引起發燒、頭痛、呼吸急促,則用「四君子湯」加上川芎、防風等量,細辛、羌活用量減半,一起煎煮服用。
若是咽喉不適、痰多咳嗽,可以用「鼠黏子湯」來治療。
「人參羌活散」可以用來治療小兒因寒邪、瘟疫引起的疾病,像是長瘡疹、頭痛、身體疼痛、高燒、嗜睡不語、反覆發燒、煩躁口渴、痰多咳嗽等症狀。
此藥方包含:羌活、獨活、柴胡、人參、川芎、炒過的枳殼、炙甘草(各二兩),前胡、桔梗、酒浸後炙的天麻、地骨皮(各半兩),以及去皮的白茯苓(二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一碗水加入少量薄荷一起煎煮,去除藥渣後溫服,服用時間不拘。
「七寶散」可以用來治療季節性疾病,像是頭暈、身體發熱,嬰兒可以讓母親服用,大人也可以服用。
此藥方包含:紫蘇葉、炒過的香附(各三兩),陳皮、炙甘草、桔梗、白芷、川芎(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稍微搗碎,用生薑、紅棗煎煮後服用。
「麻黃黃芩湯」可以用來治療小兒傷寒,症狀是無汗、頭痛、發燒、怕冷。
此藥方包含:麻黃、赤芍、黃芩(半兩),甘草、桂枝(各二錢半)。
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用水煎煮後服用。
「升麻黃芩湯」可以用來治療傷風感冒,症狀是有汗、頭痛、發燒、怕風。
此藥方包含:升麻、葛根、黃芩、芍藥(各五錢半),甘草(一錢半)。
將以上藥材稍微搗碎,每次服用二錢,用水煎煮後溫服。
以上提到的「惺惺散」等藥方,主要是用來治療三歲以上,能表達自己感受的小孩,因為他們能說出自己頭痛、怕冷怕風的症狀,醫生才能對症下藥。前面提到的五個藥方,可以治療有汗或無汗、怕風怕冷的各種症狀。其中第五個藥方是治療無汗怕冷的,第六個藥方是治療有汗怕風的。
如果服用大青膏後病情沒有緩解,而且出現腹瀉等症狀,就應該使用「大黃丸」來治療。如果高燒不退、喝水很多、卻很能吃東西,可以稍微使用瀉藥,但其他情況不適合使用瀉藥。(這是體內有熱的表現。《潔古補遺》提到:高燒、喝很多水、能吃東西、卻沒有大便,可以使用「大黃丸」的粉末服用。如果大便正常,就不要亂用瀉藥,以免外面的熱邪跑到體內,變成嚴重的「結胸」症狀。)
「大黃丸」可以用來治療體內有風熱、口中有熱氣、大小便不通或呈紅色、喝水很多等症狀,如果確定要使用瀉藥,就可以服用此藥。
此藥方包含:川芎(半兩),黑牽牛(半兩,一半生用、一半炒熟),大黃(一兩,用酒蒸過),炙甘草(二錢半)。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稀糊做成如麻子大小的藥丸。兩歲的小孩每次服用十丸,用溫熱的蜂蜜水送服,在餵奶後服用。以腹瀉為度,如果沒有腹瀉,可以增加藥丸的數量。
如果頭痛、身體發熱、大便黃赤色、腹部有熱,可以使用「四順散」、「連翹飲」、「三黃丸」來治療。(「四順飲」、「連翹飲」、「三黃丸」的藥方在治療痘瘡的篇章中。)如果身體潮熱、頭暈眼花、心神煩躁、小便赤色、大便不通,這是體內熱邪很重的表現,可以使用「洗心散」、「調胃承氣湯」來治療。(「洗心散」的藥方在治療痘瘡的篇章中。)
如果頭部、身體微微發熱,大便呈白色而且酸臭,表示胃部有食物積滯,可以使用「雙聖丸」來治療。(此方在治療食積癖的篇章中。)
如果身體表面沒有明顯的發熱,但是小便不通暢,這是因為濕熱結在膀胱,應該使用具有利尿作用的藥物,像是白朮、茯苓等,來幫助小便排出,這樣熱氣自然會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