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三·傷寒部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三·傷寒部 (14)

1. 產後傷寒

產後中風,數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悶,乾嘔,汗出雖多,陽旦證耳。可與陽旦湯。(即桂枝湯方。見太陽病。)

產後中風,發熱面赤,喘而頭痛,,竹葉湯,主之。

竹葉(一把),葛根(三兩),防風,桔梗,桂枝,人參,甘草(各一兩),附子(一枚,炮)

上㕮咀,每服五錢,棗一枚,姜五片,水一盞半,煎一盞,去渣服。溫覆使汗出。若頭項強,用大附子半錢,煎藥,揚去沫。嘔者,加半夏一錢。

白話文:

【產後傷寒】

產後如果受到風邪侵襲,持續了數十天症狀仍未緩解,表現為頭部有輕微疼痛、畏寒、偶爾感到發熱、胸口悶堵、乾嘔、雖然出汗量多,這都是陽旦證的表現。可以服用陽旦湯來治療。(陽旦湯的配方就是桂枝湯,具體可參考太陽病章節。)

產後若被風邪所擾,出現發燒臉紅、呼吸急促並伴有頭痛的情況,應該使用竹葉湯作為治療。

竹葉湯的成分如下:竹葉一大把、葛根三兩、防風、桔梗、桂枝、人參、甘草各一兩、附子一枚(需炮製)。

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再加入一枚棗和五片薑,用水一盞半煮至剩下一盞,濾掉殘渣後服用。服用後應保暖讓身體出汗。如果出現頸部僵硬的情況,可在煎藥時加入半錢的大附子,煎好後去掉浮沫。若有嘔吐現象,則可額外添加一錢的半夏。

2. 產後傷寒續法

〔丹〕產後發熱惡寒,皆屬血氣虛。左手脈不足,補血;右手脈不足,補氣。惡寒發熱,又腹痛,當去惡血。惡寒發熱,乳汁不通及膨者,無子當消。用麥芽二兩,炒,研細,清湯作四服調下;有子當下,用木通、通草、豬蹄汁,調煎服。

產後才見身熱,不可發表,並一切苦寒藥。必用乾薑治之,大發其熱。輕則用茯苓淡滲其熱。

〔《大》〕凡產後發熱,頭痛身疼,不可便作感冒治之。此等多是血虛,或敗血作梗,宜以平和之劑與服,必效。如玉露散,或四物加北柴胡等分,煎服。若便以小柴胡湯及竹葉石膏之類,竟不救者多矣。

玉露散,治產後乳脈不行,身體壯熱疼痛,頭目昏痛,大便澀滯,悉治之。涼膈壓熱下乳。

人參,茯苓,甘草(各半兩),苦梗(炒),川芎,白芷(各一兩),當歸(一分),芍藥(三分),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如煩熱甚,大便秘者,加大黃二錢半。

白話文:

【產後傷寒續法】

如果產後出現發燒怕冷的症狀,這通常都是因為血氣虛弱。如果左邊的手脈搏弱,那就需要補血;如果是右邊的手脈搏弱,那就要補氣。如果除了怕冷發燒外,還伴有腹痛,這時應該清除體內的惡血。如果同時出現怕冷發燒,乳腺不通或者腫脹,沒有懷孕的情況下,應該進行消除。可使用二兩的麥芽,炒過後研磨細碎,用清湯分成四次服用;如果正在哺乳,可以使用木通、通草以及豬蹄湯來煎煮服用。

產後如果突然出現體溫升高,不能立即使用解表藥或所有性質苦寒的藥物。必須使用乾薑來治療,這樣可以大幅提高體溫。如果病情較輕,可以使用茯苓來緩慢排解體內的熱度。

對於產後發燒,頭痛,全身疼痛,不能立刻按照感冒來治療。這種情況多是由於血虛,或是血液瘀滯造成的,應該使用溫和的藥物來治療,必定有效。例如玉露散,或者是四物湯加上等量的北柴胡,煎煮後服用。如果直接使用小柴胡湯或竹葉石膏等藥物,往往無法救治。

玉露散,用於治療產後乳汁不通,身體高熱疼痛,頭部和眼睛昏沉疼痛,以及大便乾硬的問題,能全面地治療這些症狀。具有涼血清熱,促進乳汁分泌的效果。

藥方成分包括:人參,茯苓,甘草(各15克),炒過的苦梗,川芎,白芷(各30克),當歸(3克),芍藥(9克)。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25克,用水一碗煎煮至剩下約七成,溫熱服用。如果感到非常煩熱,且大便乾硬,可以再加入大黃7.5克。

3. 續增小兒傷寒

〔潔〕傷寒表裡攻發有表證惡風惡寒者,當發表。(海藏云:惡風者,白朮散,惡寒者,神術湯。)如氣盛能食,不大便,無表證者,可攻裡。春主生,屬木。身溫,當發汗。(海藏云:神術湯。)夏主長,屬火。身熱而煩躁,合大發散。(海藏云:神術加黃耆湯。)長夏主化,屬土,及居四季同,當調其飲食。

(海藏云:四君子湯。)秋主收,屬金。身涼內溫,合微下。(海藏云:通膈丸、金花丸。)冬主藏,屬水。身熱而惡寒,是熱在外而寒在內,身寒而惡熱,是熱在內而寒在外。(海藏云:熱在內者調胃承氣湯,寒在內者調中湯丸。)

〔潔〕凡傷寒,宜依四時,陰陽升降,逆順剛柔而施治法。氣升浮則順發之,氣收藏則下之。有汗,發熱惡風,脈浮緩者,風傷衛,桂枝湯。無汗,發熱惡寒,不當風而自憎寒,脈浮緊者,寒傷榮,麻黃湯。有汗發熱惡風,脈浮緊,無汗發熱惡寒,脈浮緩,謂之榮衛俱傷,青龍桂枝麻黃各半湯。

無汗,發熱不惡風寒,脈沉洪者,可下之。更詳認其厥與不厥,量寒熱淺深而治之。有汗,四肢厥,脈沉微者,名陰厥,四逆湯。無汗四肢厥,脈沉微者,名陽厥,大承氣湯加膩粉。如四肢不厥,身熱,內外皆陽,不動三焦,宜涼藥三五服下之。黃芩甘草湯、黃芩白朮湯、黃芩蒼朮湯、黃芩梔子湯、連翹飲子、小柴胡湯、八正散、涼膈散、白虎湯、五黃散。此上中下三焦藥,宜選用之。

中暑脈虛,皆惡寒自汗而渴者,白虎湯。身涼脈緊,熱在內者,急下之,口燥咽乾,不大便是也。無汗,身大熱者,可發汗,升麻湯、大青膏、天麻膏。有汗,身大熱者,桂枝湯、惺惺散、解肌湯、小柴胡湯、白朮防風湯可選用之。發汗者,量四時暄暑燥濕風寒,各宜春涼夏寒秋溫冬熱而發之。

〔錢〕傷風貪睡,口中氣熱,呵欠煩悶,當發散,與大青膏。表證也。(潔古補遺云:小兒外感於風寒,拘急呵欠,煩悶,皮毛澀,口中氣熱者,當發散。秋冬用溫熱藥,春夏用涼寒藥。)

大青膏

天麻(一錢),白附子(生,一錢半),蠍尾(去毒,生,半錢),硃砂(研,一字匕),青黛(一錢,研),天竺黃(一字匕研),麝香(一字匕),烏梢蛇肉(酒浸,焙乾取末,半兩),

上同研細,生蜜和成膏,每服半皂子,或一皂子大。月中兒,粳米大,同牛黃膏、薄荷水化一處服之。五歲以上,同甘露散服。

雄黃膏,治傷風溫壯熱引飲。

雄黃(小棗大,研,蘿蔔根水並醋一大盞煮盡),甘草末,川甜硝(各三錢),寒水石(研細,五錢匕),腦子(一字匕),硃砂(五分),

上研勻,煉蜜成膏,薄荷湯化下半皂子大。

上大青膏,發散貪睡,口氣熱,呵欠煩悶,表症者,蓋為三歲以下小兒,未能言者設也。

白話文:

續增小兒傷寒

**(張元素觀點)**傷寒病治療的原則是,如果有表證,像是怕風、怕冷,就應該用發散的方法來治療。(李杲說,怕風的用白朮散,怕冷的用神術湯。)如果小朋友體力好、食慾正常,但沒有大便,也沒有怕風怕冷的表證,就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春天主生長,五行屬木,身體發溫時,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李杲說,用神術湯。)夏天主生長,五行屬火,身體發熱而且煩躁,就應該用比較強力的發散方法。(李杲說,用神術加黃耆湯。)長夏主變化,五行屬土,和其他四季一樣,應該注意調整飲食。(李杲說,用四君子湯。)秋天主收斂,五行屬金,身體涼涼的但裡面發熱,可以用稍微通下的方法。(李杲說,用通膈丸、金花丸。)冬天主收藏,五行屬水,身體發熱卻怕冷,這是熱在身體表面但寒在身體裡面;如果身體寒冷卻怕熱,這是熱在身體裡面但寒在身體表面。(李杲說,熱在身體裡面的用調胃承氣湯,寒在身體裡面的用調中湯丸。)

**(張元素觀點)**總之,治療傷寒應該根據一年四季、陰陽升降、以及疾病的輕重緩急來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如果病邪向上向外散發,就應該順應它的趨勢,用發散的方法;如果病邪向內向下收斂,就應該用通下的方法。如果有出汗、發熱、怕風、脈象浮緩的狀況,這是風邪侵犯了衛氣,可以用桂枝湯。如果沒有出汗、發熱、怕冷、不喜歡吹風卻自己覺得很冷、脈象浮緊的狀況,這是寒邪侵犯了營血,可以用麻黃湯。如果有出汗、發熱、怕風、脈象浮緊,或是沒有出汗、發熱、怕冷、脈象浮緩的狀況,這是營衛之氣都受損,可以用青龍桂枝麻黃各半湯。

如果沒有出汗、發熱,也不怕風怕冷,脈象沉洪的狀況,就可以用通下的方法。更要詳細辨別是厥症還是不是厥症,根據病情的寒熱程度來治療。如果有出汗、四肢冰冷、脈象沉微的狀況,這是陰厥,可以用四逆湯。如果沒有出汗、四肢冰冷、脈象沉微的狀況,這是陽厥,可以用大承氣湯加膩粉。如果四肢沒有冰冷、身體發熱,這是身體內外都是陽熱,不應該去動用三焦,應該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可以服用三到五帖。例如:黃芩甘草湯、黃芩白朮湯、黃芩蒼朮湯、黃芩梔子湯、連翹飲子、小柴胡湯、八正散、涼膈散、白虎湯、五黃散。這些藥物分別是治療上、中、下三焦的藥,可以選擇使用。

中暑的脈象虛弱,常常會怕冷、自己出汗而且口渴,可以用白虎湯。如果身體冰涼、脈象緊,這是熱在身體裡面,要趕快用通下的方法來治療,症狀是口乾舌燥、沒有大便。如果沒有出汗、身體發熱,可以用發汗的方法,例如升麻湯、大青膏、天麻膏。如果有出汗、身體發熱,可以用桂枝湯、惺惺散、解肌湯、小柴胡湯、白朮防風湯等來選擇使用。用發汗的方法,要根據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例如春天涼爽、夏天炎熱、秋天乾燥、冬天寒冷,來適當的發汗。

**(錢乙觀點)**傷風感冒而貪睡,口氣發熱、打哈欠、煩躁不安,應該用發散的方法,像是用大青膏。這是表證。(張潔古的補充說,小朋友如果因為外感風寒,出現身體拘急、打哈欠、煩躁不安、皮膚粗糙、口氣發熱的狀況,就應該用發散的方法來治療。秋冬季用溫熱的藥物,春夏季用寒涼的藥物。)

大青膏

天麻(一錢)、生白附子(一錢半)、蠍尾(去除毒性,生的,半錢)、硃砂(研磨,一字匕)、青黛(一錢,研磨)、天竺黃(一字匕研磨)、麝香(一字匕)、烏梢蛇肉(用酒浸泡後焙乾,取末,半兩)

以上藥材一起研磨成細末,用生蜂蜜調和成膏狀,每次服用半顆皂子或一顆皂子的大小。如果是月中的嬰兒,用米粒大小的量,和牛黃膏、薄荷水一起服用。如果是五歲以上的小孩,就和甘露散一起服用。

雄黃膏,治療傷風溫熱引起的發燒、口渴。

雄黃(小棗大小,研磨,用蘿蔔根水和醋一大碗煮到水乾)、甘草末、川芒硝(各三錢)、寒水石(研磨成細末,五錢匕)、冰片(一字匕)、硃砂(五分)

以上藥材研磨均勻,用煉好的蜂蜜做成膏狀,用薄荷湯化開,每次服用半顆皂子的大小。

上面說的大青膏,是治療貪睡、口氣發熱、打哈欠、煩躁不安等表證的發散藥,主要是為三歲以下還不會說話的小朋友設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