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三·傷寒部 (13)
卷之三十三·傷寒部 (13)
1. 續增妊娠傷寒
水煎服,無時。
〔云〕婦人有孕傷寒,脈浮頭重,腹中切痛,宜,桂枝芍藥當歸湯,。
桂枝,芍藥,當歸(各一兩),
上銼細末,服一兩,水煎。
婦人妊娠傷寒,自利腹中痛,食飲不下,脈沉者,太陰病也。宜,芍藥湯,。
芍藥,白朮,甘草,茯苓(各一兩),
上如前修服。
〔《活》〕治妊娠傷寒,安胎。宜,阿膠散,。
人參,白茯苓,阿膠(炒),桑寄生,白朮(各等分)
上搗羅為細末,糯米飲調下二錢,日二服。
治妊娠傷寒,安胎。宜,白朮散,。
白朮,黃芩(各等分。新瓦上炒香)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鍾,生薑三片,大棗一枚,劈破,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但覺頭疼發熱,便可服,二三服即瘥。惟四肢厥冷,陰症見者,未可服。
治妊娠傷寒,憎寒發熱,當發其汗,宜,蔥白湯,。
蔥白(十莖),生薑(二兩,切)
上銼,水二盞,煎至一盞,連服取汗。
〔海〕,蔥白一物湯,用蔥白二把,以水一升,煮熟取汁,令食盡。亦主安胎。若胎死,須臾即出。
治婦人傷寒妊娠服藥例
若發熱惡寒,不離桂枝、芍藥。若往來寒熱,不離柴胡、前胡。若大渴者,不離知母、石膏、五味子、麥門冬。若大便泄者,不離桂、附、乾薑、白朮。若大便燥結者,不離大黃、黃芩。若月經適來適斷者,不離小柴胡。若胎不安者,不離人參、阿膠、白朮、黃芩。若發汗者,不離蔥、豉、生薑、麻黃、旋覆。
若頭痛者,不離石膏、山梔、前胡。若傷暑頭痛者,不離柴胡、甘草、石膏。若滿悶者,不離枳實、陳皮。若胎氣不安者,不離黃芩、麥門冬、人參。若斑發黑者,不離黃芩、梔子、升麻。
〔《大》〕治妊娠時氣,身大熱,令子不落,,護胎方,。
伏龍肝,研令極細末,調塗臍下三寸,干即易,瘥即止。
又方,井中泥,塗,干即易之。(二方出《本事》,有效。)
又方,浮萍,朴硝,蛤粉,藍根,大黃(微炒)
上為末,水調敷臍上,安胎解熱,極妙。
治妊娠霍亂二方(附少陰吐利門。)
治妊娠發斑,變為黑色,宜,梔子大青湯,。
黃芩,升麻,梔子仁(各二兩),大青,杏仁(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細切蔥白三寸,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白話文:
續增妊娠傷寒
隨時可以服用用水煎煮的藥湯。
(註解)婦女懷孕期間如果得了傷寒,出現脈象浮現、頭重、腹部有明顯的疼痛,應該使用桂枝芍藥當歸湯。
桂枝、芍藥、當歸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一兩,用水煎煮後服用。
婦女懷孕期間如果得了傷寒,出現腹瀉、腹痛、吃不下東西,且脈象沉的,屬於太陰病,應該使用芍藥湯。
芍藥、白朮、甘草、茯苓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處理後,用水煎煮服用。
(《活》)治療懷孕期間的傷寒,同時安胎,應該使用阿膠散。
人參、白茯苓、炒過的阿膠、桑寄生、白朮各等分。
將以上藥材搗碎成細末,每次用糯米湯調服二錢,一天服用兩次。
治療懷孕期間的傷寒,同時安胎,應該使用白朮散。
白朮、黃芩各等分(在新的瓦片上炒香)。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鍾,加入生薑三片、劈開的大棗一枚,一起煎煮至剩七分,去渣後溫服。只要感覺頭痛發熱,就可以服用,服用二三次就會好轉。但如果出現四肢冰冷,屬於陰症的情況,就不能服用此藥。
治療懷孕期間的傷寒,出現怕冷發熱,應該讓身體發汗,可以使用蔥白湯。
蔥白十根、生薑二兩(切片)。
將以上藥材切碎,加入兩盞水煎煮至剩一盞,連同藥渣一起服用以發汗。
(《海》)單用蔥白湯,用蔥白兩把,加入一升水煮熟,取汁喝完,也可以安胎。如果胎兒已死,喝下此湯,不久胎兒就會排出。
治療婦女懷孕期間傷寒的用藥原則:
如果發熱怕冷,離不開桂枝、芍藥。如果時而怕冷時而發熱,離不開柴胡、前胡。如果口渴嚴重,離不開知母、石膏、五味子、麥門冬。如果腹瀉,離不開桂枝、附子、乾薑、白朮。如果便秘,離不開大黃、黃芩。如果月經時來時斷,離不開小柴胡。如果胎動不安,離不開人參、阿膠、白朮、黃芩。如果需要發汗,離不開蔥、豆豉、生薑、麻黃、旋覆花。
如果頭痛,離不開石膏、山梔子、前胡。如果是因中暑引起的頭痛,離不開柴胡、甘草、石膏。如果胸悶,離不開枳實、陳皮。如果胎氣不安,離不開黃芩、麥門冬、人參。如果出現黑斑,離不開黃芩、梔子、升麻。
(《大》)治療懷孕期間患上時疫,身體發高燒,可能導致流產,可以使用護胎方。
伏龍肝(灶心土),磨成極細的粉末,塗抹在肚臍下三寸的地方,乾燥後立即更換,病癒即可停止。
另一個方子,取井中的泥土,塗抹在肚臍下三寸的地方,乾燥後立即更換。(以上兩個方子出自《本事方》,效果很好。)
還有一個方子,使用浮萍、朴硝、蛤粉、藍根、微炒過的大黃。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水調勻後敷在肚臍上,可以安胎解熱,效果非常好。
治療懷孕期間的霍亂的兩個方子(附在少陰吐利門)。
治療懷孕期間出斑疹,且顏色變黑,應該使用梔子大青湯。
黃芩、升麻、梔子仁各二兩,大青、杏仁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稍加切碎,每次取五錢,用水一盞半,加入切碎的三寸蔥白,煎煮至剩一盞,去渣後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