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三·傷寒部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三·傷寒部 (8)

1. 秋為瘧

夏傷於暑,秋必病瘧。(治法見瘧門。)

〔《脈》〕陰陽俱盛,重於陰者,變為溫瘧。

白話文:

[秋季易患瘧疾],如果在夏季受了暑熱之傷,到了秋天就很可能會患上瘧疾。(治療方法可參考瘧疾專區的說明。)

根據脈診學說,當身體的陰陽兩氣都處於旺盛狀態,而陰氣更顯突出時,人體容易轉變成溫熱型的瘧疾。

2. 一歲長幼症狀相似為溫疫

春應暖反寒,夏應熱反涼,秋應涼反熱,冬應寒反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為時行瘟疫病也。(論見傷寒。)

白話文:

春天本應溫暖卻反常地寒冷,夏天本應炎熱卻反常地清涼,秋天本應清涼卻反常地熱烈,冬天本應寒冷卻反常地溫暖,這些非正常的季節卻出現了應有的氣候,因此在一年當中,無論大人小孩的病症多數都十分相似,這就可以判定是流行性瘟疫疾病。(相關理論可參考傷寒論。)

3. 溫疫續法

〔《活》〕一歲之中,病無長幼率相似,此則時行之氣,俗謂之天行是也。老君神明散、務成子螢火丸、聖散子敗毒散,不拘日數淺深吐下,隨症施行。所以聖散子不問陰陽表裡也。

老君神明散,治瘟疫。

白朮(一錢),桔梗(一分),細辛(一兩),附子(一兩,炮去黑皮),烏頭(四兩,炮去皮尖)

上五味,為粗末,縫絹袋盛帶之,居閭里皆無病。若有疫癘者,溫酒服方寸匕,覆取汗,得吐則瘥。若經三四日,抄三寸匕,以水一碗,煮令大沸,分三服。

聖散子,蘇內翰序,全文見《活人書》,時毒流行,用聖散子者,一切不問陰陽之感,連服取瘥,不可與傷寒比也。若疾疫之行,平旦輒煮一釜,不問老幼良賤,各一大盞,即時氣不入。

草豆蔻(十個,麵裹,煨,去皮),豬苓(去皮),石菖蒲,茯苓,良薑,獨活(去蘆),附子(炮製,去皮臍),麻黃(去根),厚朴(去皮,薑製),藁本,芍藥,枳殼(炒,去穰),柴胡,澤瀉,細辛,防風(去蘆),白朮,藿香,半夏,吳茱萸(湯洗),蒼朮,甘草(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煮取八分,去渣熱服,余渣再煎,空心服之。

上二方治疫,雖不分陰陽,然亦寒多、表多者宜之。

〔丹〕眾人病一般者,是謂天行時疫,有宜補宜散宜降方。

大黃,黃芩,黃連,人參,桔梗,防風,人中黃,滑石,香附,蒼朮

上曲糊為丸,每服五七十丸,分氣、血、痰,作湯使送下。氣虛者,四君子湯送下。血虛者,四物湯送下。痰多者,二陳湯送下。熱甚者,用童便和前藥同送下。

〔《本》〕糞清,臘月截淡竹,去青皮,浸滲取汁。治天行、熱狂、熱疾、中毒,並惡瘡、蕈毒。取汁浸皂角、甘蔗,治天行熱疾。

〔丹〕解一切災病。用粉草五兩,細切,微炒,量病人吃得多少酒,取無灰酒一處研,去渣溫服。須臾大瀉,毒亦隨出,雖十分渴,亦不可飲水,飲水難救。

上三方,熱多、里多者宜之。

〔潔〕,雄黃丸,治疫,不相染。

雄黃(一兩,研),赤小豆(炒熟),丹參,鬼箭羽(各二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日空心以溫水下五丸,可與病同床共衣,亦不相染矣。

〔《活》〕,務成子螢火丸,主闢疫疾,惡氣,百鬼、虎、狼、蛇、虺、蜂、蠆諸毒,五兵白刃,盜賊凶害皆闢之。

螢火,鬼箭羽(去皮),蒺藜(各一兩),雄黃,雌黃(各二兩),礬石(一兩,燒汁盡),羚羊角,鍛灶灰,鐵錘柄(入鍛處燒焦,用一分半)

上九味,搗為散,以雞子黃,並雄雞冠一具,和之如杏仁大。作三角縫囊,盛五丸,帶左臂上,仍可掛於戶上。

春應暖而清氣折之,則實邪在肝,升麻解肌湯主之。(方見溫病。)夏應暑而寒氣折之,則實邪在心,調中湯、射干湯、半夏桂枝甘草湯選用之。

白話文:

溫疫續法

一年之中,不論年紀大小,得的病都差不多,這就是時行的疫氣,俗稱天行病。可以用老君神明散、務成子螢火丸、聖散子敗毒散等藥方,不論病程長短,都可使用,視病情吐或瀉。聖散子不論陰陽表裡之症皆可使用。

老君神明散,治療瘟疫。

使用白朮一錢、桔梗一分、細辛一兩、炮附子一兩(去除黑皮)、炮烏頭四兩(去除皮尖)。將以上五味藥材磨成粗末,用絹布袋裝好隨身攜帶,即使身處疫區也不會生病。如果已經感染瘟疫,可以用溫酒服用一小匙藥末,蓋被發汗,如果能吐出來病就好了。如果三四天後病情沒有好轉,可以用三小匙藥末,加一碗水煮滾,分三次服用。

聖散子,蘇內翰作序,全文可見《活人書》。此藥專治時疫,不論陰陽之症,連續服用即可痊癒,不可與傷寒相提並論。若有疫病流行,早上煮一鍋聖散子,不論老幼貧賤,每人一大碗,就能避免感染。

聖散子配方:草豆蔻十個(用麵包裹後煨過,去皮)、豬苓(去皮)、石菖蒲、茯苓、良薑、獨活(去蘆)、炮附子(去皮臍)、麻黃(去根)、厚朴(去皮,薑製)、藁本、芍藥、枳殼(炒過,去瓤)、柴胡、澤瀉、細辛、防風(去蘆)、白朮、藿香、半夏、吳茱萸(用熱水洗過)、蒼朮、甘草(各半兩)。以上藥材切碎,每服五錢,加一碗半水煎煮至八分,去渣熱服,藥渣還可以再煎一次服用,空腹服用。

以上兩個藥方雖然不分陰陽,但是對於寒邪較盛、表症較多的人比較適合。

另外,如果眾人得的病都一樣,那就是時行疫病,有適合用補、散、降的藥方。

藥方:大黃、黃芩、黃連、人參、桔梗、防風、人中黃、滑石、香附、蒼朮。將以上藥材磨成粉,用麵糊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五七十丸,根據氣虛、血虛、痰多等不同情況,搭配不同的湯藥送服。氣虛者用四君子湯送服,血虛者用四物湯送服,痰多者用二陳湯送服。熱盛者用童便與藥丸一起服用。

《本草綱目》記載:糞清,取臘月砍下的淡竹,去除青皮,浸泡取汁。可治療天行病、熱狂、熱病、中毒以及惡瘡、蕈毒。也可用竹汁浸泡皂角、甘蔗,治療天行熱病。

另外,還有一個可以化解一切災病的藥方。用粉草五兩,切碎稍微炒過,根據病人能喝多少酒量,加入無灰酒一起研磨,去除藥渣後溫服。稍後會腹瀉,毒素也會隨之排出,即使非常口渴也不可以喝水,否則難以救治。

以上三個藥方,比較適合熱邪較盛、裡症較多的人使用。

雄黃丸,治療瘟疫,可防止傳染。

雄黃一兩(研磨成粉)、炒熟的赤小豆二兩、丹參二兩、鬼箭羽二兩。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煉過的蜂蜜製成藥丸,如桐子般大小。每天空腹用溫水服用五丸,即使與病人同床共眠也不會被傳染。

《活人書》記載:務成子螢火丸,可以驅除疫病、惡氣、各種鬼怪、虎狼蛇虺、蜂蠍等毒蟲、以及刀劍兵器、盜賊的侵擾。

配方:螢火蟲、鬼箭羽(去皮)、蒺藜(各一兩)、雄黃、雌黃(各二兩)、燒過的礬石(燒至汁液乾涸,一兩)、羚羊角、鍛灶灰、鐵鎚柄(放入鍛爐燒焦,一分半)。將以上九味藥材搗成散粉,用雞蛋黃和雄雞冠一個,混合製成杏仁大小的藥丸。用三角形布袋裝五丸,佩戴在左臂上,也可以掛在門戶上。

春天本應溫暖,若反被清冷之氣所侵,則病邪實於肝,可用升麻解肌湯治療(藥方可見《溫病》)。夏天本應暑熱,若反被寒氣所侵,則病邪實於心,可選用調中湯、射干湯或半夏桂枝甘草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