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三·傷寒部 (9)
卷之三十三·傷寒部 (9)
1. 溫疫續法
調中湯,治夏月初秋忽有暴寒折於盛熱,結於四肢,則壯熱頭痛,寒傷於胃則下利,或血、或水、或赤,壯熱暈悶,脈數,宜下之。
大黃(去皮,三分),黃芩,芍藥,葛根,桔梗,茯苓(去皮),藁本(擇真者,無則川芎代之),白朮,甘草(炙。以上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煮取一盞,移時再服之。得快利便止,小兒減與服。(虛冷,不壯熱,但下利,或霍亂者,不宜服此。)
射干湯(方見啞。),半夏桂枝甘草湯(方見咽痛。)
秋應涼而反大熱,抑之則實邪在肺,白虎加蒼朮湯、茵陳汁調五苓散。(白虎蒼朮湯見暑,五苓散見渴。)
〔丹〕冬溫為病,非其時而有其氣者,冬時嚴寒,君子當閉藏而反發泄於外,專用補藥帶表藥。
作,人中黃方
以竹筒兩頭留節,一節中作一竅,內甘草於中,仍以竹木釘塞其竅,置大糞缸內浸一月,取出曬乾,用治瘟毒。(用此藥一味,入補藥帶表,同煎服之。)
〔《活》〕冬應寒而反大溫,抑之則實邪在腎,宜葳蕤湯。(方見風濕。)
白話文:
調中湯,治療在初夏或初秋時節,突然遭受寒冷侵襲,導致原本旺盛的熱氣被遏制,寒邪停留在四肢,引起高燒頭痛。如果寒邪傷到胃部,會導致腹瀉,可能是血便、水瀉或紅色痢疾,同時伴隨高燒、昏厥、胸悶、脈搏加快等症狀,這種情況適合用藥物攻下。
藥方組成:大黃(去除外皮,三分),黃芩,芍藥,葛根,桔梗,茯苓(去除外皮),藁本(選擇品質好的,如果沒有可以用川芎代替),白朮,甘草(炙烤過)。以上每味藥各取半兩。
將這些藥材切碎,每次取五錢,加入一碗半的水煎煮,煮至剩下一碗,稍微間隔一段時間再服用。如果服藥後排便順暢,即可停止用藥。小孩用量酌減。(如果是體虛寒冷,沒有高燒,只是腹瀉或霍亂,不適合服用此方。)
射干湯(藥方在治療啞的篇章中可以看到),半夏桂枝甘草湯(藥方在治療咽喉疼痛的篇章中可以看到)。
秋天應該涼爽,卻反而出現高溫,如果強行壓制,會使邪氣停留在肺部,可以用白虎加蒼朮湯,再用茵陳汁調和五苓散。(白虎蒼朮湯的藥方在治療暑氣的篇章中可以看到,五苓散的藥方在治療口渴的篇章中可以看到。)
〔丹〕 冬天發生溫病,這是季節不正常的現象。冬天應該嚴寒,人體應該閉藏精氣,卻反而向外發散,這種情況應該使用補藥配合發散表邪的藥物。
製作人中黃的方法:
取一段竹筒,兩端保留竹節,在竹筒的一節上開一個小孔,將甘草放入竹筒中,再用竹釘或木釘塞住小孔,將竹筒放入糞缸中浸泡一個月,取出曬乾,用來治療瘟疫毒氣。(使用人中黃這一味藥,與補藥和發散表邪的藥物一同煎服。)
〔《活》〕 冬天應該寒冷,卻反而出現高溫,如果強行壓制,會使邪氣停留在腎臟,適合使用葳蕤湯。(藥方在治療風濕的篇章中可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