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三·傷寒部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三·傷寒部 (7)

1. 暑病續法

〔海〕濕溫汗少者,白虎加蒼朮;汗多者,白虎加桂枝。(白虎加桂枝方見瘧。)

〔孫〕保慶門外有酒家姓姜者,善歌唱,孫愛之。忽數日不見,使人問之,則曰病久,將命絕。孫診之,遍身皆潤,兩足冷至膝下,腹滿,不省人事,六脈皆小弱而急。問其所服藥,取而視之,皆陰病藥也。孫曰:此非受病重,藥能重病耳。遂用五苓散、白虎湯十餘帖,病少蘇,再服全愈。

姜氏既安,詣孫謝,因請問曰:某得病劇,蒙尚藥一治而蘇,願聞治法。孫曰:汝病傷暑也,始則陽微,厥而脈小無力。眾醫謂陰病,遂用陰藥,其病愈厥。予用五苓散,大利小便,則腹減;白虎解利邪熱,則病愈。凡陰病脛冷,則臂亦冷,汝今脛冷臂不冷,則非下厥上行,所以知是陽微厥也。

〔《保》〕立夏之後,至立秋、處暑之間傷寒者,身多微涼,自汗,四肢沉重,謂之濕溫,,蒼朮石膏湯,主之。(即白虎加蒼朮湯是也。)

蒼朮(半兩),石膏(三錢),知母(二錢半),甘草(一錢),

上㕮咀,水一盞,煎至一半,溫服。謂內有濕也,多不欲飲水。如身熱、脈洪、無汗、多渴者,熱在上焦,積於胸中,宜桔梗散。(此非濕溫證,乃熱病也。)

桔梗散

薄荷,黃芩,甘草,梔子(各一錢),桔梗(三錢),連翹(二錢),

上銼,每服五錢,水煮加竹葉。如大便澀,加大黃半兩。

〔海〕,消暑丹

半夏(一斤),茯苓(半斤),生甘草(半斤),

上以醋五升,煮半夏,盡醋熬干,薑汁作糊,無見生水為丸,每服五十丸,熟水嚥下。精意修治,用之極效。中暑為患,藥下即蘇。傷暑發熱頭痛,服之尤妙。夏月常服,止渴,利小便,雖飲水多,亦不為害。應是暑藥,皆不及此。若痰飲停節,並用生薑湯下。入夏之後,不可缺此。

又方,,消暑丸,治頭疼,噁心煩躁,消渴,霍亂。

綠豆粉(四兩),石膏(四兩),白礬(枯),硫黃(各一兩)

水浸蒸餅為丸彈子大,辰砂為衣。用薑汁醋點,新汲水化開服之。

〔丹〕暑風挾痰挾火實,可用吐法。

玉龍丸,治一切暑毒伏暑,腹脹疼痛,神效。

硫黃,硝石,滑石,明礬(各一兩)

用無根水調丸。

白話文:

[暑病續法]

[海] 濕熱型的溫病,如果汗少,用白虎湯加上蒼朮;如果汗多,用白虎湯加上桂枝。(白虎加桂枝的方子可以參考治療瘧疾的用法。)

[孫] 保慶門外有個姓姜的酒家,很會唱歌,孫先生很喜歡聽他唱。忽然有幾天沒見到他,派人去問,才知道他病了很久,快要死了。孫先生去診斷,發現他全身都濕潤,兩隻腳冰冷到膝蓋以下,肚子脹滿,神志不清,六脈都細小微弱而且急促。問他吃了什麼藥,拿來看,都是治療陰虛的藥。孫先生說:「這不是病情太嚴重,是藥物讓病情加重的。」於是用了五苓散、白虎湯十幾帖,病情稍微好轉,再繼續服用就完全康復了。

姜先生病好後,去感謝孫先生,並問說:「我這次病得很重,蒙先生治療才好,希望聽聽治療的方法。」孫先生說:「你是中暑了,剛開始是陽氣虛弱,所以四肢冰冷,脈搏微弱無力。其他醫生說是陰虛的病,就用補陰的藥,結果病情更嚴重。我用五苓散,讓你大量小便,肚子就消了;用白虎湯來清除邪熱,病就好了。一般來說,陰虛的病,腳脛冷,手臂也會冷,你現在腳脛冷,手臂卻不冷,這不是下寒導致上熱,所以我知道你是陽氣虛弱造成的。」

[《保》] 立夏之後,到立秋、處暑之間,如果得了傷寒,身體大多微微發涼,會自汗,四肢沉重,這稱為濕溫,可以用蒼朮石膏湯來治療。(也就是白虎湯加蒼朮。)

蒼朮(半兩),石膏(三錢),知母(二錢半),甘草(一錢),

以上藥材切碎,用水一碗煎到剩一半,溫服。因為體內有濕氣,所以通常不太想喝水。如果身體發熱、脈搏洪大、沒有汗、口渴得很厲害,這是熱在上焦,積在胸中,應該用桔梗散。(這不是濕溫的症狀,而是熱病。)

桔梗散

薄荷,黃芩,甘草,梔子(各一錢),桔梗(三錢),連翹(二錢),

以上藥材切碎,每次用五錢,加水和竹葉一起煮。如果大便乾燥,要加大黃半兩。

[海] 消暑丹

半夏(一斤),茯苓(半斤),生甘草(半斤),

以上藥材用醋五升煮半夏,直到醋煮乾,半夏也乾了,然後用薑汁做成糊,不要碰到生水做成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用溫開水吞服。如果認真地製作,效果會非常好。中暑引起的疾病,服藥後就能恢復。中暑發熱頭痛,服用效果也特別好。夏天經常服用,可以止渴、利尿,即使喝很多水也不會有害處。其他治療暑熱的藥,都沒有這個藥好。如果痰飲停滯,可以搭配生薑湯一起服用。進入夏天之後,這種藥是不可缺少的。

又一方,消暑丸,治療頭痛、噁心煩躁、口渴、霍亂。

綠豆粉(四兩),石膏(四兩),白礬(燒枯),硫黃(各一兩)

用水浸濕蒸餅做成彈珠大小的藥丸,用辰砂做外衣。用薑汁醋點著,用新打的水化開服用。

[丹] 中暑引起的風邪、痰和火熱等實證,可以用催吐的方法治療。

玉龍丸,治療各種暑毒、伏暑,腹脹疼痛,效果非常好。

硫黃,硝石,滑石,明礬(各一兩)

用雨水調和做成藥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