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三·傷寒部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三·傷寒部 (6)

1. 暑病續法

〔海〕脈虛身熱,自汗惡寒者,中暑也,白虎加桂湯主之。(方見瘧。)

〔《活》〕,酒蒸黃連丸,治暑毒深伏,累取不瘥,無藥可治,伏暑發渴者。

黃連(四兩,以無灰酒浸蒸,干)

上為末,糊丸,熟水下三十丸。胸膈涼、不渴為驗。

橘皮湯,治中暑痰逆惡寒。

橘皮(二兩,去白),生薑(一兩),棗子(五枚,去核),甘草(炙,半兩),人參(一錢),竹茹(半升)

上分五服,每服水一盞二分,煮取八分,去渣熱服。

竹葉石膏湯,治中暑不惡寒。(方見勞復。)

五苓散,治中暑,頭痛,噁心,煩躁,心下不快。(方見渴。)

〔海〕若先飲冷,後傷暑者,五苓散主之。此必心下痞憹,生薑湯調服佳。或四君子湯調中,亦可。中和後,或小便不利,或莖中痛,宜服下方。

蒲黃(三錢),滑石(五錢),生甘草(一錢),

中暍,脈弦細芤遲,,黃耆湯,主之。

人參,黃耆,白朮,甘草,茯苓,芍藥(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生薑三片,煎至六分,去渣溫服。

〔丹〕徐三官,六月間發熱,大汗惡寒,戰慄不自禁持,且煩渴。予曰:此暑病。脈之皆虛微細弱而數。其人好賭,致勞而虛。遂以人參、竹葉作湯,調辰砂四苓散,八帖而安。

〔云〕口開前板齒乾燥者,牙乃骨之精,今燥者骨熱也,針藥不能治,當灸大椎穴。

〔《活》〕濕溫者,兩脛逆冷,胸腹滿,多汗,頭痛妄言。其人常傷於濕,因而中暑,濕熱相搏,則發濕溫。其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治在太陽,不可發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聾,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變,名曰重暍。如此死者,醫殺之耳。白虎加蒼朮湯主之。

〔《本》癸丑年,故人王彥龍作毗陵倉官。季夏時病胸項多汗,兩足逆冷,譫語。醫者不曉,雜進藥已經旬日。予診之,其脈關前濡,關後數。予曰:當作濕溫治之。蓋先受暑,後受濕,暑濕相搏,是名濕溫。先以白虎加人參湯,次白虎加蒼朮湯,頭痛漸退,足漸溫,汗漸止,三日愈。

此名賊邪,誤用藥,有死之理。有人難曰:何名賊邪?予曰:《難經》云五邪,有實邪、虛邪、正邪、微邪、賊邪。從後來者為虛邪,從前來者為實邪,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從所勝來者為微邪,自病者為正邪。又曰:假令心病,中暑為正邪,中濕得之為賊邪。今心先受暑,而濕邪勝之,水剋火,從所不勝,斯謂之賊邪,五邪之中最逆也。

《難經》曰:濕溫之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濡弱見於陽部,濕氣搏暑也;小急見於陰部,暑氣蒸濕也。故經曰暑濕相搏,名曰濕溫,是謂賊邪也。不特此也,予素有停飲之疾,每至暑月兩足汗漐漐未嘗干,每服此藥二三盞即愈。

白話文:

[暑病續法]

[海藏] 如果脈象虛弱、身體發熱、自己出汗又怕冷,這是中暑,可以用白虎加桂湯來治療。(藥方在瘧疾篇)。

[《活法》] 酒蒸黃連丸,用來治療暑毒深藏在體內,多次治療都沒好,沒有藥可以醫治,以及伏暑導致口渴的人。

  • **藥方:**黃連(四兩,用無灰酒浸泡後蒸乾)。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米糊做成藥丸,用溫開水送服三十丸。如果胸膈感到涼爽、不再口渴,就表示有效。

  • 橘皮湯: 用來治療中暑引起的痰多逆氣、怕冷。

  • **藥方:**橘皮(二兩,去除白色部分)、生薑(一兩)、紅棗(五枚,去核)、炙甘草(半兩)、人參(一錢)、竹茹(半升)。

將以上藥材分成五份,每次取一份,用水一杯二分煮到剩八分,去渣後溫熱服用。

  • 竹葉石膏湯: 用來治療中暑但不怕冷的人。(藥方在勞復篇)。

  • 五苓散: 用來治療中暑引起的頭痛、噁心、煩躁、胸口不舒服。(藥方在渴病篇)。

[海藏] 如果先喝了冷飲,之後才中暑,要用五苓散來治療。這種情況必定是胸口感到堵塞不舒服,可以用生薑湯調服,效果更好。或者用四君子湯來調養脾胃也可以。等身體狀況緩和後,如果小便不順利,或是小便時陰莖疼痛,就應該服用下面的藥方:

  • **藥方:**蒲黃(三錢)、滑石(五錢)、生甘草(一錢)。

  • 中暍: 如果脈象呈現弦細、芤遲,要用黃耆湯來治療。

  • **藥方:**人參、黃耆、白朮、甘草、茯苓、芍藥(各等份)。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三錢,用水一大杯,加生薑三片,煎到剩六分,去渣後溫服。

[丹溪] 徐三官在六月時發熱,出很多汗,怕冷,身體發抖不能自持,而且感到煩渴。我說:這是中暑的病症。摸他的脈象,都是虛弱細微而頻數。他這個人喜歡賭博,導致勞累而虛弱。於是就用人參、竹葉煮湯,加入辰砂四苓散,吃了八帖就好了。

[喻昌] 如果嘴巴張開,前排牙齒乾燥,牙齒是骨頭的精華,現在乾燥表示骨頭發熱,針灸和藥物都不能治療,應該灸大椎穴。

[《活法》] 如果是濕溫病,會出現兩條小腿發冷,胸腹脹滿,出汗很多,頭痛胡言亂語。這種人通常是經常受濕邪侵擾,因而中暑,濕熱互相交戰,就會發作濕溫病。這種脈象是陽脈濡弱,陰脈細而急。治療的重點在太陽經,不可以發汗。如果發汗,病人一定會不能說話,耳朵聽不見,不知道疼痛的地方,身體發青,臉色變化,這叫做重暍。像這樣死去的,是醫生害死的。要用白虎加蒼朮湯來治療。

[《本草》] 癸丑年,我的老朋友王彥龍在毗陵擔任倉官。在夏季的時候,他生病,胸部和脖子出很多汗,兩腳發冷,說胡話。醫生不明白是什麼病,亂開藥吃了十多天。我替他診脈,發現脈象在關前是濡脈,關後是數脈。我說:應該當作濕溫來治療。這是因為先受了暑氣,後又受了濕氣,暑濕互相交戰,這就是濕溫病。先用白虎加人參湯,接著用白虎加蒼朮湯,頭痛慢慢減退,腳也逐漸溫暖起來,汗也慢慢停止,三天就痊癒了。

這種情況叫做賊邪,如果用錯藥,就會有死亡的危險。有人問:為什麼叫做賊邪?我說:《難經》說有五種邪氣,分別是實邪、虛邪、正邪、微邪、賊邪。從後面來的邪氣叫做虛邪,從前面來的叫做實邪,從所不勝來的叫做賊邪,從所勝來的叫做微邪,自己得病的叫做正邪。又說:假設是心臟生病,中暑是正邪,中濕得病是賊邪。現在心臟先受暑,而濕邪勝過它,水剋火,是從所不勝來的,這就是賊邪,在五種邪氣中是最嚴重的。

《難經》說:濕溫的脈象,陽脈濡弱,陰脈細而急。濡弱出現在陽部,是濕氣侵襲暑氣的緣故;細急出現在陰部,是暑氣蒸發濕氣的緣故。所以《內經》說暑濕互相交戰,叫做濕溫,這就是賊邪。不僅如此,我向來有停飲的毛病,每到夏天,兩腳就會汗濕,從來沒有乾過,每次服用這個藥方兩三碗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