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三·傷寒部 (5)
卷之三十三·傷寒部 (5)
1. 夏為暑病
太陽中暍者,發熱惡寒,身重而頭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太陽中熱暍者,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活人》云:夏月自汗惡寒,身熱而渴,面垢,手足冷,脈微無力者,中暑也,白虎湯主之。)
太陽中暍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由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湯主之。
一物瓜蒂湯,用瓜蒂二十七個,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渣頓服。
上瓜蒂湯,後賢罕用,蓋其劑緩故也。若果疼痛不退者,亦宜用之。
白話文:
[夏季的暑熱疾病]
在炎熱的夏日中暑的人,會出現發燒、畏寒、身體沉重且頭痛的症狀,脈象呈現弦細芤遲,小便後,全身有如寒風吹拂般的冷感,手腳冰冷,稍微勞累身體就發熱,嘴巴張開,前排牙齒乾燥。如果使用發汗法治療,會讓患者更加畏寒;如果使用溫針療法,則會使發燒症狀更嚴重;如果頻繁地進行瀉下治療,會導致患者尿量過多。
在炎熱的夏日中暑的人,會出汗、畏寒、身體發熱並且口渴,這種情況應使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活人書》中提到:在夏季自汗、畏寒、身體發熱且口渴,臉部污垢,手腳冰冷,脈搏微弱無力,這是中暑的症狀,應該使用白虎湯來治療。)
在炎熱的夏日中暑的人,身體發熱且沉重,脈搏微弱,這是因為夏天接觸冷水,冷水滲入皮膚所導致的,這種情況可以使用一物瓜蒂湯來治療。
一物瓜蒂湯的配方是,使用27個瓜蒂,加入一公升的水,煮至剩下半公升,去除殘渣後一次服用。
上述的瓜蒂湯,後代的醫學家很少使用,可能是因為它的效果較慢。但如果疼痛持續不退,還是建議使用此方法治療。
2. 暑病續法
〔《活》〕中暑與熱病,外證相似。但熱病者脈盛,中暑者脈虛,以此別之。《甲乙經》云: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蓋寒傷形而不傷氣,所以脈盛;熱傷氣而不傷形,所以脈虛。又有濕溫與中暑同,但身涼不渴為異耳。
〔丹〕暑熱病,用黃連香薷飲。挾痰者,加半夏;挾虛者,加參、耆。或用清暑益氣湯。
〔《活》〕夏月發熱惡寒,頭疼,身體肢節痛重,其脈洪盛者,熱病也。冬傷於寒,因暑氣而發為熱病,治熱病與傷寒同。有汗宜桂枝湯,無汗宜麻黃湯。如煩躁者,宜大青龍湯。然夏月藥性須帶涼,不可大溫,桂枝、麻黃、大青龍,須用加減。夏至前,桂枝加黃芩半兩。夏至後,桂枝、麻黃、大青龍加知母一兩,石膏二兩,或加升麻半兩。
蓋桂枝、麻黃湯性熱,及暖處非西北之比,夏月服之,必有發黃、斑出之失。熱病三日外,與前湯不瘥,脈勢仍數,邪氣猶在經絡,未入臟腑者,桂枝石膏湯主之。此方夏至後,代桂枝證用。若加麻黃半兩,可代麻黃、青龍證用也。若三月至夏,為晚發傷寒,梔子升麻湯亦可選用之。
桂枝石膏湯,治法見前論。有汗脈緩為桂枝證,無汗脈緊為麻黃、青龍證。
桂枝(半兩,去皮),石膏(一兩,碎),黃芩(半兩),甘草(炙,一兩),梔子(三錢),白芍藥,升麻,乾葛,生薑(以上各三分),
上㕮咀,每服五錢半,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渣,食頃再服。若得汗,即停後服。
梔子升麻湯,治晚發傷寒,三月至夏為晚發。
生地(半斤,切碎),梔子(十個),升麻(一兩半),柴胡,石膏(各二兩半),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頓服。病不解,更作。
〔垣〕靜而得之為中暑,中暑者陰證,當發散也。或避暑熱,納涼於深堂大廈,得之者曰中暑。其病必頭痛惡寒,身形俱急,肢節疼痛而煩心,肌膚大熱無汗,為房室之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世多以大順散主之是也。(海藏云:靜而傷暑,惡寒脈沉細,靜而濕勝傷形者,白虎加蒼朮湯主之。
大順散,見《局方》,甘草一錢半,乾薑、杏仁、肉桂各一錢是也。)
動而得之為中熱,中熱者陽證,為熱傷原氣,非形體受病也。若行人或農夫,於日中勞役得之者,名曰中熱,其病必苦頭疼,發躁熱,惡熱,捫之肌膚大熱,必大渴引飲,汗大泄,無氣以動,乃為天熱,外傷肺氣,蒼朮白虎湯主之。(海藏云:動而傷暑,身熱、脈洪大,動而火勝傷氣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活》〕中暑背寒面垢,手足微冷,煩渴口燥,倦怠,四肢不痛重,其脈微弱,按之無力,白虎湯主之。(方見發熱。)
〔《本》〕有人頭痛身熱,心煩燥渴,診其脈大而虛。予授以白虎湯,數服愈。仲景云:脈虛身熱,得之傷暑。又云:其脈弦細芤遲,何也。《素問》曰:寒傷形,熱傷氣。蓋傷氣不傷形,則氣消而脈虛弱,所謂弦細芤遲者,皆虛脈也。仲景以弦為陰,朱、龐亦云中暑脈微弱,則虛可知。
白話文:
中暑和熱病,外在症狀很相似。但熱病的脈象強盛,中暑的脈象虛弱,這是它們的區別。《甲乙經》說:脈象強盛但身體發冷,是得了傷寒;脈象虛弱但身體發熱,是得了中暑。因為寒邪傷的是形體而不是氣,所以脈象強盛;熱邪傷的是氣而不是形體,所以脈象虛弱。還有濕溫和中暑症狀相似,但濕溫的特點是身體涼而不會口渴。
治療暑熱病,可以用黃連香薷飲。如果兼有痰,加入半夏;如果體虛,加入人參、黃耆。也可以用清暑益氣湯。
夏天發熱怕冷、頭痛、身體和四肢關節痠痛沉重,脈象洪大有力的,這是熱病。冬天受寒,因為暑氣而發作成為熱病,治療熱病的方法和傷寒相同。有汗的可以用桂枝湯,沒汗的可以用麻黃湯。如果煩躁,可以用大青龍湯。但夏天用藥的藥性必須帶涼,不能過於溫熱,所以桂枝湯、麻黃湯、大青龍湯都要進行加減。在夏至之前,桂枝湯要加入黃芩半兩。夏至之後,桂枝湯、麻黃湯、大青龍湯要加入知母一兩、石膏二兩,或者加入升麻半兩。
因為桂枝湯、麻黃湯的藥性偏熱,而且南方氣候不像西北那樣寒冷,夏天服用這些藥,容易出現發黃、出斑疹等問題。熱病發作三天以上,服用前面說的藥沒有好轉,脈象仍然急促,說明邪氣還在經絡,沒有深入到臟腑,這時可以用桂枝石膏湯。這個方子在夏至之後,可以代替桂枝湯的證候使用。如果加入麻黃半兩,就可以代替麻黃湯、大青龍湯的證候使用。如果在三月到夏天之間發作,屬於晚發的傷寒,也可以選用梔子升麻湯。
桂枝石膏湯的治療方法,前面已經論述過。有汗、脈象緩和屬於桂枝湯的證候;沒汗、脈象緊屬於麻黃湯、大青龍湯的證候。
桂枝石膏湯的組成:桂枝(半兩,去皮)、石膏(一兩,打碎)、黃芩(半兩)、炙甘草(一兩)、梔子(三錢)、白芍藥、升麻、葛根、生薑(以上各三分)。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用五錢半,加水一碗半,煮到剩八分,去渣,吃飯前再服。如果出了汗,就停止服用。
梔子升麻湯,治療晚發傷寒,指三月到夏天發作的傷寒。
梔子升麻湯的組成:生地(半斤,切碎)、梔子(十個)、升麻(一兩半)、柴胡、石膏(各二兩半)。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用五錢,加水一碗半,煮到剩八分,一次服用。如果病沒有好轉,可以再次服用。
因為靜止不動而得的病是中暑,中暑屬於陰證,應該用發散的方法來治療。有些人為了避暑納涼,待在陰涼的深堂大廈,因此得病也叫做中暑。這種病的症狀一定是頭痛怕冷,身體感到急迫,四肢關節痠痛並且心煩,皮膚發熱但不出汗,這是因為陰寒之氣阻礙了身體陽氣的運行。世人大多用大順散來治療,這是對的。(海藏說:靜止不動而導致的傷暑,症狀是怕冷、脈象沉細,靜止不動而且濕氣過盛而傷及形體的,可以用白虎加蒼朮湯來治療。
大順散,在《局方》中有記載,組成是:甘草一錢半、乾薑、杏仁、肉桂各一錢。)
因為活動而得的病是中熱,中熱屬於陽證,是因為熱邪損傷了元氣,而不是形體本身生病。如果行人或農夫在太陽底下勞作而得病,就叫做中熱。這種病的症狀一定是頭痛、煩躁發熱、怕熱,觸摸皮膚會感到非常熱,一定會非常口渴,大量飲水,並且大汗淋漓,沒有力氣活動,這是因為天氣炎熱,外邪傷及了肺氣,可以用蒼朮白虎湯治療。(海藏說:活動而導致的傷暑,症狀是身體發熱、脈象洪大,活動過度導致火氣過盛而傷及氣的,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
中暑的症狀是背部發冷、臉色污垢,手腳稍微冰冷,煩躁口渴,倦怠,四肢沒有痠痛沉重感,脈象微弱,按下去沒有力氣,可以用白虎湯來治療。(方子在發熱那一章有記載。)
有人頭痛發熱,心煩口渴,診斷他的脈象是洪大而虛。我給他開了白虎湯,服用幾次就好了。《傷寒論》說:脈象虛弱但身體發熱,這是得了中暑。又說:脈象細弦而緩慢,這是為什麼呢?《素問》說:寒邪傷形,熱邪傷氣。因為傷的是氣而不是形,所以氣衰弱而脈象虛弱,所謂弦細芤遲的脈象,都是虛弱的脈象。《傷寒論》把弦脈歸為陰脈,朱、龐也說中暑的脈象微弱,由此可知它是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