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三·傷寒部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三·傷寒部 (4)

1. 冬為傷寒

從霜降以後至春分以前,凡有觸冒霜露,體中寒即病者,謂之傷寒也。(治法除濕、暑、瘧疾外,皆傷寒法也。)

白話文:

從霜降這個節氣後一直到春分之前,這段期間如果有人因為接觸到霜露或是身體感受到寒冷而生病的,我們就稱這種病為傷寒。

(在治療方法上,除了濕症、暑熱病以及瘧疾之外,其他的疾病都按照治療傷寒的方法來處理。)

2. 春為溫病

從立春節後,其中無暴寒,又不冰雪,而人有壯熱為病者,此屬春時陽氣發於外,冬時伏寒變為溫病。(春溫應常紀者有四:歲少陽司天之政,初之氣;太陽司天之政,初之氣;陽明司天之政,終之氣;太陰司天之政,二之氣,皆病溫。其不應常紀而反常者,不可候之,而隨時變易也。)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全文見五臟。)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治見冬溫。)

陽脈洪數,陰脈實大者,遇溫熱變為溫毒。(論見大法。治見發癍。《活人》云:初春發癍、咳嗽,為溫毒。)

發汗不解,身灼熱,為風溫。其證脈浮汗出,身重多眠。蓋其病不獨見於春間,故另立風溫門。

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全文見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凡治溫病,可刺五十九穴。成注云:所謂五十九穴者,刺兩手內外側各三,凡十二痏,五指間各一,凡八痏,足亦如之。頭入髮際一寸傍三分各三,凡六痏,巔上一,囟會一,髮際一,廉泉一,風池二,天柱二。(《內經》云:氣口靜,人迎躁者取之,若氣口人迎皆靜者,勿刺也。

人迎,謂結喉動脈也。)王太僕注《素問》五十九刺云:刺頭上五行。五行者,以越諸陽之熱逆也。(謂頭中行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後頂五穴,頭第二行兩傍五處、承光、通天、絡郄、玉枕十穴,第三行兩傍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十穴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

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雲門、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也。五臟俞傍五,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謂背第五行兩傍魄戶、神堂、魂門、意舍、志室十穴也。)

白話文:

[春季溫病]

從立春節氣後,如果沒有突然的嚴寒,而且沒有冰雪,有人出現高熱病症,這屬於春季陽氣在體表發散,冬季潛伏的寒氣轉化爲溫病。(春季可能出現溫病的情況有四種:歲少陽司天的政策,初之氣;太陽司天的政策,初之氣;陽明司天的政策,終之氣;太陰司天的政策,二之氣,都可能產生溫病。那些不符合常規卻反常的情況,無法預測,會隨時變化。)

冬季受寒傷害,春季必定會出現溫病。(詳細見五臟章節。)太陽病發熱且口渴,但不畏寒的人,患的是溫病。(治療方法見冬溫章節。)

陽脈洪數,陰脈實大的人,遇到溫熱環境就會轉化爲溫毒。(理論見大法章節。治療方法見發癍章節。《活人》書上說:初春時節發癍、咳嗽,是溫毒的症狀。)

發汗治療無效,身體持續發熱,這是風溫的症狀。這種病症表現爲脈象浮起、出汗、身體沉重、嗜睡。然而,這種疾病不僅限於春季出現,所以單獨設立風溫一章。

手腕內側皮膚異常熱,脈象旺盛躁動,這是溫病。(詳細見診斷章節。)精氣是身體的根本,因此,保養好精氣的人,春季不會得溫病。

治療溫病時,可以針刺五十九個穴位。成註解釋說:所謂的五十九個穴位,包括雙手內外側各三個,共十二個;五個手指間各一個,共八個;腳部也一樣。頭部入髮際一寸旁三分處各三個,共六個;頭頂一個,囟會一個,髮際一個,廉泉一個,風池兩個,天柱兩個。(《內經》說:如果氣口靜止,人迎躁動,則進行鍼刺;如果氣口和人迎都靜止,則不要針刺。人迎是指喉嚨部位的動脈。)王太僕註釋《素問》中的五十九刺說:刺頭部五行。五行是指通過這些穴位來排除體內陽氣的過熱。(具體指的是頭部中行的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後頂五個穴位,頭部第二行兩旁的五處、承光、通天、絡郄、玉枕十個穴位,第三行兩旁的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十個穴位。)大杼、膺俞、缺盆、背俞,這八個穴位用來排出胸中的熱氣。

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這八個穴位用來排出胃中的熱氣。雲門、髃骨、委中、髓空,這八個穴位用來排出四肢的熱氣。五臟俞傍五,這十個穴位用來排出五臟的熱氣。(具體指的是背部第五行兩旁的魄戶、神堂、魂門、意舍、志室十個穴位。)

3. 溫病續法

〔《活》〕夏至前發熱惡寒,頭疼身體痛,其脈浮緊者,溫病也。春月傷寒,謂之溫病。冬傷於寒,輕者夏至以前發為溫病,蓋因春溫暖之氣而發也。治溫病與冬月傷寒、夏月熱病不同,蓋熱輕故也,升麻解肌湯最良。熱多者,小柴胡湯主之。不渴,外有微熱者,小柴胡加桂枝。

嗽者,小柴胡加五味子。煩躁發渴,脈實,大便秘澀者,大柴胡湯微利之,虛煩,用竹葉湯次第服之。

仲景謂溫病壯熱不惡寒,《活人》謂溫病發熱惡寒,各不同,當以仲景為正。

升麻解肌湯,治傷寒溫病天行頭痛壯熱。

葛根(一兩),黃芩,芍藥(各半兩),甘草(炙),桂心(各一分),麻黃(三分,去節,湯泡)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棗子一枚,煮八分,日三服。三四日不解,脈浮者,宜重服取汗。脈沉實者,宜下之。

〔云〕傷寒汗下不愈而過經,其證尚在而不除者,亦溫病也。經曰: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隨其經所在而取之。如太陽症汗下後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浮者,太陽溫病也。如身熱目疼,汗下後過經不愈,診得尺寸脈俱長者,陽明溫病也。如胸脅痛,汗下後過經不愈,診得尺寸脈俱弦者,少陽溫病也。

如腹滿嗌乾,診得尺寸脈俱沉細,過經不愈者,太陰溫病也。如口燥舌乾而渴,診得尺寸俱沉,過經不愈者,少陰溫病也。如煩滿囊縮,診得尺寸俱微緩,過經不愈者,厥陰溫病也。是故隨其經而取之,隨其症而治之。如發斑乃溫毒也。

白話文:

【溫病續法】

在夏至前出現發燒怕冷,頭痛以及全身疼痛,脈象呈現浮緊的,這就是溫病。春季受到風寒的侵襲,被稱作溫病。冬天受寒,病情較輕的情況下,會在夏至前發作為溫病,這是因為受到春季回暖的氣候影響而發病。治療溫病和冬季感冒或是夏季熱病的方法不同,這是因為溫病的熱度較輕,升麻解肌湯是最佳選擇。如果熱度較多,可以使用小柴胡湯。若無口渴感且有輕微發燒,可在小柴胡湯中加入桂枝。咳嗽者,可在小柴胡湯中添加五味子。若感到煩躁且口渴,脈象實,大便乾硬,可服用大柴胡湯,以微利之效調理。若是虛煩,可用竹葉湯,按次序服用。

仲景認為溫病會有高熱但不畏寒,而《活人》則認為溫病會有發燒且畏寒,兩者說法不同,應以仲景的觀點為準。

升麻解肌湯,能治療傷寒、溫病以及流行性頭痛高熱。

成分包括葛根(一兩)、黃芩、芍藥(各半兩)、炙甘草、桂心(各一分)、麻黃(三分,去節,湯泡)。將所有材料切碎,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盞半,加上一顆棗子,煮至剩八分,每日三次。若三到四日後仍未好轉,脈象浮,應重服以促出汗。脈象沉實者,應進行排瀉。

傷寒在經過汗出或下利後仍未能痊癒,並超過了該病的發病期,病症持續存在,也是溫病。經書記載:溫病的脈象,會在各個經絡中表現,要確定是哪個經絡動脈異常,需根據經絡所在位置來診斷。例如,太陽經在汗下後過經未愈,診得尺寸脈都浮,即為太陽溫病;身熱目疼,汗下後過經未愈,診得尺寸脈都長,即為陽明溫病;胸脅痛,汗下後過經未愈,診得尺寸脈都弦,即為少陽溫病。腹滿嗌乾,診得尺寸脈都沉細,過經未愈,即為太陰溫病;口燥舌乾且口渴,診得尺寸脈都沉,過經未愈,即為少陰溫病;煩滿囊縮,診得尺寸脈都微緩,過經未愈,即為厥陰溫病。因此,根據不同的經絡診斷,並針對不同的症狀進行治療。如出現皮疹,則可能為溫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