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二·傷寒部 (1)
卷之三十二·傷寒部 (1)
1. 唾血
咽痛吐血,若面赤斑斑如錦紋者,為陽毒,宜升麻鱉甲湯。(方論見陽毒。)
若下後利不止,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者,麻黃升麻湯。(方論見下利。)
脈浮熱甚,反灸之,必咽燥唾血。(論見大法。)服桂枝湯吐者,必吐膿血。(論見吐。)
白話文:
[唾血]
如果喉嚨疼痛並且吐血,臉色紅赤有如繡有錦紋般的斑點,這屬於陽毒,適合服用升麻鱉甲湯。(相關方藥理論可參考陽毒章節。)
如果進行瀉下治療後仍然持續腹瀉,甚至出現手腳冰冷,且在下肢部位測不到脈搏,這種情況應使用麻黃升麻湯。(相關方藥理論可參考下利章節。)
如果脈象浮動且體溫非常高,卻反覆進行灸療,必然會導致咽喉乾燥並吐血。(相關理論可參考大法章節。)服用桂枝湯後出現嘔吐,必然會嘔出膿血交雜的物質。(相關理論可參考嘔吐章節。)
2. 蓄血
身黃如狂,屎黑喜忘者,為蓄血。太陽病,表證在而發熱惡寒,脈反沉結,而身黃髮狂,少腹硬滿者,若小便不利,為無血也,小便自利,血證諦也,宜以抵當湯主之。(論見發熱)。
抵當湯
水蛭(十個,熬去子,杵),虻蟲(十枚,去翅足熬),大黃(一兩,湯浸,去皮),桃仁(七枚,去皮,捶碎)
上㕮咀,作一服,水一盞,煎七分,去渣溫服。
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用余藥,宜,抵當丸,。
水蛭(五枚,炙),虻蟲(五枚,去翅足,炒),桃仁(六枚),大黃(三錢)
上為末,煉蜜和作一丸,以水一盞,煎至七分,頓服,晬時當下血。不下再服。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似狂,若血自下者,病愈。其外未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外解,但小腹急結者,宜攻之,,桃仁承氣湯,。(王海藏方有姜七片,桂、硝各三錢。)
桃仁(十二枚,去皮尖,雙仁者不用),大黃(一兩),甘草(炙),桂枝,芒硝(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入硝化開,食後服。
陽明症,胃家實,喜忘,大便黑色,雖硬反易者,有蓄血,宜抵當湯。(論見胃實。)
〔海〕初便褐色者重,再便深褐色者愈重,三便黑色者為尤重。色變者,以其火燥也,如羊血在日色中,須臾變褐色,久則漸變而為黑色,即此意也,當詳察之。
〔許〕血在上則喜忘,在下則發狂。
病人無表裡症,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不解,胃熱則消穀善飢,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當湯。若脈數不解,血下不止,必協熱而便膿血也。
〔成〕當不大便六七日之際,無喜忘如狂之症,又無少腹硬滿之候,何以知其有蓄血?蓋以其脈浮數故也。浮則熱客於氣,數則熱客於血,下後浮數俱去,則病已,若下後數去而浮仍在,則榮血中熱去而衛氣中熱在,為邪氣獨留心下,善飢,邪熱不殺穀,潮熱反渴也。若下後浮去而數不解,則衛氣中熱去而榮血中熱在,血熱合並,迫血下行,胃虛協熱,消穀善飢。血至下焦,若下不止,則血得以泄,必膿血也。
若不大便六七日,則血不得出泄,必蓄在下焦為瘀血,故須以抵當湯下之。
病者胸滿痞痿,舌青口燥,但漱水不欲下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海云:漱水不咽,胸滿,心下手不可近者,桃仁承氣湯主之。)
病者如熱狀,煩滿,口乾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陰伏,是瘀血也,當下之。
白話文:
[蓄血]
如果身體出現黃疸,行為有如狂亂,大便呈黑色,且常忘事,這可能就是蓄血的症狀。在太陽病的情況下,如果仍存在表面病徵如發熱怕冷,脈搏卻反而呈現下沉凝結的狀況,加上身體黃疸和精神錯亂,小腹部硬且飽滿,如果小便不順,可能並非血液問題,但如果小便順暢,那就可以確診是血液問題,應該使用抵當湯來治療。
抵當湯
藥材包含水蛭(十個,炒去子,研磨)、虻蟲(十枚,去掉翅足炒過)、大黃(一兩,用水浸泡,去皮)、桃仁(七枚,去皮,搗碎)。將所有藥材混合,用一盞水煎煮至剩七分,去除藥渣溫服。
如果傷寒病伴隨體內有熱,小腹部漲滿,本應小便不順,但現在反而順暢,這可能是因為體內有血塊,需要透過排便來清除,不需要使用其他藥物,建議使用抵當丸。
抵當丸的成分為水蛭(五枚,炒)、虻蟲(五枚,去掉翅足炒)、桃仁(六枚)、大黃(三錢)。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加入蜂蜜搓成丸,用一盞水煎煮至剩七分,一次服用,一小時內應會排出血液,若未排出再服用一次。
在太陽病未解決的情況下,熱量聚集在膀胱,病人可能表現出狂亂的行為,如果自行出血,病情會有所好轉。如果外部病徵未消失,不能立即進行攻治,應先治療外部病症。外部病症消失後,只有小腹部緊繃結實,應該進行攻治,使用桃仁承氣湯。
陽明病的特徵,胃部實熱,記憶力下降,大便呈黑色,雖然硬但排便容易,這可能就是蓄血,應該使用抵當湯。
血色的變化可以反映病情的嚴重性,初次排便呈褐色表示病情較輕,二次排便呈深褐色病情更重,三次排便呈黑色病情最重。顏色的改變,是因為體內的熱度導致血液乾燥,類似羊血在陽光下會逐漸從紅色轉為褐色,最終變成黑色,需要詳細觀察。
血在上部會導致記憶力減退,血在下部會導致狂亂。
病人若無表裡症狀,發熱持續七八天,即使脈搏快速,也可進行攻治。即便已經進行攻治,如果脈搏仍未恢復正常,胃部過熱會導致食慾旺盛,若六七天未大便,可能是瘀血,應該使用抵當湯。如果脈搏快速仍未改善,血便不停,可能伴有熱便血。
在大便六七天未解的期間,若無記憶力減退或狂亂等症狀,也無小腹部硬且飽滿的徵兆,如何判斷是否有蓄血?這主要看脈搏是否快速。脈搏浮動代表熱氣在氣血中,脈搏快速代表熱氣在血液中,攻治後若脈搏都恢復正常,則病已痊癒;若攻治後脈搏快速消失但浮動仍在,代表氣血中的熱氣已消除,但氣中的熱氣仍存在,這是邪氣停留在心下的現象,會導致食慾旺盛,熱氣無法殺死食物,導致發熱且口渴;若攻治後脈搏浮動消失但快速仍在,代表氣中的熱氣已消除,但氣血中的熱氣仍存在,熱氣與血液結合,迫使血液向下流動,胃虛協同熱氣,導致食慾旺盛。血液到達下焦,如果持續出血,則血液得以排出,可能會導致血便。
如果六七天未大便,血液無法排出,必然會在下焦形成瘀血,因此必須使用抵當湯來幫助排血。
病人若胸口悶痛,舌頭呈青色,口乾燥,只漱口但不想吞嚥,無寒熱感,脈搏微弱且緩慢,腹部未漲滿,但病人自己感覺漲滿,這可能是瘀血。
病人若表現出發熱的症狀,煩躁且口乾渴,但脈搏反而無熱象,這可能是陰伏,是瘀血的徵兆,需要透過排血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