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十七·心小腸部 (1)
卷之十七·心小腸部 (1)
1. 下血
傷寒下血,若太陽病外已解,但少腹急結者,桃仁承氣湯也。(方論見蓄血。)若陽明胃實譫語者,宜刺期門穴。(論見譫語。)
太陽病,以火熏汗不得汗,其人必躁而清血。(論見躁。)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則便血。太陽病下之,其脈浮滑者,必下血。(論見大法。)
少陰病,但欲寐,一身手足盡熱者,必便血也。傷寒熱少厥微,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若欲食者愈,若嘔而胸脅煩滿者,必便血也。
白話文:
[血便]
如果因為傷寒而出現血便,且原本的太陽病症狀已經消失,只剩下小腹部緊繃感,這種情況適用桃仁承氣湯治療。(相關方藥討論可參見蓄血部分。)如果陽明胃實導致神志不清、胡言亂語,應當針刺期門穴。(此理論詳述在胡言亂語部分。)
患有太陽病的人,若用火燻法發汗卻無法出汗,此人必然會焦躁不安並出現血便。(詳細討論請參考焦躁部分。)患有尿道炎的人不宜使用發汗療法,若強行發汗,可能會引發血便。太陽病患者若進行下法治療後,脈象顯示浮滑,預示著即將發生血便。(詳細討論請參考大法部分。)
少陰病患者,呈現嗜睡狀態,但全身包括手腳都感到熱度,這種情況下,極有可能出現血便。傷寒導致低熱、四肢冰冷且食慾不佳,伴隨煩躁感多日,若小便顏色變淡,且有食慾恢復的跡象,是病情好轉的徵兆;但若出現嘔吐,且胸部及兩側肋骨間感到不適,則預示將會有血便。
以上是對古文的現代化翻譯。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