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二·傷寒部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二·傷寒部 (4)

1. 鼻衄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活人》云:衄後脈浮者,宜麻黃湯。衄後脈已微者,不可行麻黃湯,宜黃芩芍藥湯。)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不大便,頭痛有熱,若小便赤者,承氣湯也。若小便清而衄者,桂枝湯也。(論見發汗。)太陽病,脈浮緊,發熱無汗而衄者,愈也。(論見發熱。)

太陽病,以火劫發汗,血氣流溢,失其常度,陽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論見頭汗。)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或從口鼻出,或從目中出者,難治。(論見欲寐。)動氣發汗,則衄而渴,飲水就吐。(論見動氣。)

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則衄。陽明胃實口燥,但欲漱水不咽者,必衄也。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瞬,不得眠。(衄忌發汗者,為無脈。若浮緊身疼發熱惡寒之症,宜發之。)

白話文:

[鼻出血]

若患了風寒,脈搏呈現浮緊的狀態,未能及時發汗治療,進而導致鼻出血的情況,可用麻黃湯來治理。(《活人》一書提到:鼻出血後,若脈象仍浮,適宜服用麻黃湯;若鼻出血後,脈象已經微弱,就不應再用麻黃湯,應該改用黃芩芍藥湯。)若患有太陽病,脈象浮緊,沒有出汗且伴有發熱、身體疼痛的症狀,這種情況持續八九天未好轉,且表證依然存在,這時候應當發汗治療。服用藥物後,症狀稍微緩解,但患者開始感到煩躁,眼睛閉合困難,嚴重的話可能會出現鼻出血,這是因為體內的陽氣過盛所導致的,可用麻黃湯來治療。

若便祕、頭痛並伴隨有發熱,且小便色澤偏紅,可以使用承氣湯。若小便清澈但出現鼻出血,則應用桂枝湯。(相關討論可參考發汗一節。)若患有太陽病,脈象浮緊,發熱且無汗,同時出現鼻出血,這是病情好轉的徵兆。(詳細討論可參閱發熱一節。)

若使用火療來發汗,可能會導致血液和氣血流失,身體失去平衡,陽氣過盛可能引發鼻出血,陰氣不足則可能造成小便困難。(相關討論可參考頭汗一節。)若患了少陰病,只有手足冰冷而無汗,若勉強使其發汗,可能會擾亂體內的血液,可能從口鼻或眼睛出血,這種情況較難治療。(相關討論可參考欲寐一節。)若在動氣(即運動或勞動後)時發汗,可能會引發鼻出血,且伴有口渴,喝水後會馬上嘔吐。(相關討論可參考動氣一節。)

若脈象浮動,伴有發熱,口乾舌燥,鼻子乾燥,胃口好的人可能會鼻出血。若陽明胃實,口乾舌燥,只想要漱口水但不吞下的人,很可能會鼻出血。有鼻出血問題的人不應發汗,若發汗,可能會導致額頭凹陷,脈搏急速且緊繃,眼睛直視無法眨眼,並且影響睡眠。(有鼻出血問題的人不應發汗,是因為發汗可能使脈象消失。但若出現脈象浮緊,身體疼痛,發熱且畏寒等症狀,則應發汗治療。)

2. 鼻衄續法

〔海〕仲景言衄不可發汗者,蓋為脈微也。若浮緊者,麻黃湯;浮緩者,桂枝湯;脈已微,二藥不可用,犀角地黃湯主之。(仲景云: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直視不能瞬,不得眠。又云:亡血不可發其表,汗出即寒慄而振。此二說,皆為脈微不可汗也。若脈浮緊及得緩者,皆當發之是也。)

〔《活》〕傷寒衄血,脈已微者,黃芩芍藥湯、犀角地黃湯主之。

犀角地黃湯,治傷寒應發汗而不發汗,內有瘀血,鼻衄吐血,面黃,大便黑,此方主消化瘀血。

芍藥(一兩),生地(一兩半),牡丹皮(二錢半),犀角(二錢半),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取一盞。有熱如狂者,加黃芩一兩。其人脈大來遲,腹不滿,自言滿者,為無熱,不用黃芩。

茅花湯,治鼻衄不止。

用茅花尖一把,以水三盞,濃煎汁一盞,分二服,即瘥。無花以根代之。

若衄而渴者,心煩,飲則吐水,先服五苓散,次服竹葉湯。

〔《本》〕治傷寒衄血,,滑石丸,。

滑石末不以多少,飯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微嚼破,新水嚥下立止。用藥末一錢,飯少許,同嚼下,亦得。老幼皆可服。湯晦叔云:鼻衄者,當汗不汗所致。其血青黑時,不以多少,乃止,宜服溫和藥以調其衛。才見鮮血,急以此藥治之。

白話文:

【鼻出血延續療法】

海派醫學提到,張仲景認為,如果鼻出血,不應該使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這是因為病人的脈象顯示體質虛弱。但如果是脈象浮緊的情況,可以使用麻黃湯;若是脈象浮緩,則可以使用桂枝湯。然而,如果脈象已經顯示極度虛弱,這兩種藥物就不適合使用,這時候應轉用犀角地黃湯來治療。(張仲景說:鼻出血的人不能發汗,一旦發汗,可能會導致額頭凹陷,脈搏緊繃,眼睛無法眨動,無法入睡。他又說:失血過多的人不能發汗,一旦發汗,可能會感到寒冷且全身顫抖。這兩種說法都是在強調,如果脈象顯示極度虛弱,就不能發汗。但如果脈象浮緊或浮緩,則是可以發汗的。)

《活法》提到,對於因感冒引起的鼻出血,如果脈象顯示極度虛弱,可以使用黃芩芍藥湯或犀角地黃湯來治療。

犀角地黃湯能治療因感冒應發汗卻未發汗,導致體內有淤血,引起鼻出血、吐血、臉色發黃、大便黑色的情況,此藥方主要作用是消化體內淤血。

藥方組成包括芍藥(一兩)、生地(一兩半)、牡丹皮(二錢半)、犀角(二錢半)。將這些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盞半煎煮至剩下一盞。如果病人體溫高到行為有些瘋狂,可以在藥方中加入黃芩一兩。如果病人脈搏跳動緩慢且力度大,感覺腹部不滿,但自己卻感覺腹部滿脹,這表示體內並無高溫,就不需要加入黃芩。

茅花湯能治療鼻出血不停的情況。

使用一把茅花尖,用水三盞濃煎至剩下一盞,分兩次服用,就能立即痊癒。如果沒有茅花,可以用茅花根代替。

如果鼻出血且口渴,心裡煩躁,喝水就嘔吐,首先服用五苓散,然後再服用竹葉湯。

《本草》提到,對於因感冒導致的鼻出血,可以使用滑石丸。

滑石末的用量不限,與飯混合做成像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粒,輕輕咬碎,用新鮮的水吞服,立即就能止血。也可以用藥末一錢,加上少量飯一起咬碎吞服,效果也一樣。無論年紀大小都可服用。湯晦叔說:鼻出血通常是因為該出汗卻不出汗所導致。當血液呈現青黑色時,無論多少,就會停止出血,此時應該服用溫和的藥物來調節體溫。一旦看到鮮血,應立即使用此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