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十七·心小腸部 (1)
卷之十七·心小腸部 (1)
1. 頭汗
頭汗,小便不利,其人若胸脅滿,往來寒熱者,柴胡桂姜也。(方論見往來寒熱。)若發黃渴飲水漿者,宜茵陳湯。(方論見發黃。)
陽明胃實頭汗,其人若下血譫語者,為熱入血室,宜刺期門。(論見譫語。)
若下後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欲食者,宜梔子豉湯。(方論見煩。)
若被火額上汗出,小便不利者,必發黃也。(方見胃實。)
頭汗,心下滿,其人若脈沉細,微惡寒,手足冷,口不欲食,大便硬者,小柴胡湯。(論見厥往來寒熱。)
若水結胸,無大熱者,大陷胸湯,孫兆改用半夏茯苓湯。
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可治。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濕家關節疼痛,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濕家頭汗出,欲被覆向火者,若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白胎也。(論見身痛。)
白話文:
[頭部出汗]
-
如果一個人頭部出汗且小便不順暢,如果他還出現胸脅滿悶和寒熱交替的症狀,這可能是柴胡桂枝湯適用的情況。(詳見"寒熱交替"部分)
-
若是黃疸伴隨口渴想喝水,應該使用茵陳湯。(詳見"黃疸"部分)
-
陽明胃實導致頭部出汗,如果此人出現下血和妄言的症狀,可能是熱進入血室,適合在期門穴進行針刺治療。(詳見"妄言"部分)
-
若經治療後四肢回暖,未形成結胸,但感到心中煩悶,雖餓但不想吃東西,宜服用梔子豉湯。(詳見"煩悶"部分)
-
若因火燒療法導致額頭出汗,且小便不順,可能會出現黃疸。(詳見"胃實"部分)
-
頭部出汗且心下滿,如果脈搏沉細,輕微怕冷,手腳冰冷,沒有食慾,大便硬,適合使用小柴胡湯。(詳見"厥及寒熱交替"部分)
-
若胸腔積水無高熱,原應使用大陷胸湯,孫兆改爲使用半夏茯苓湯。
-
太陽病風邪,以火劫發汗,導致身體失衡,兩陽相燻灼使身體發黃,陽氣過盛可能鼻出血,陰虛則小便困難,陰陽俱虛則身體乾枯,僅頭部出汗,腹部脹滿微喘,口乾咽爛,可能便祕,長期可能妄語,嚴重可能嘔吐,手腳躁擾,捻衣摸牀,小便順暢者可治。若關格不通,無法排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則預後不良。
-
溼家關節疼痛,治療後額頭出汗,微喘,小便通暢者死亡,腹瀉不止者也會死亡。溼家頭汗出,想蓋被向火,若過早進行下法則嘔吐,胸滿,小便不利,舌上有白苔。(詳見"身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