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二·傷寒部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二·傷寒部 (1)

1. 無汗續法

〔《摘》〕傷寒在表,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無汗,尺寸脈俱浮:合谷(五分,候遍身汗出即出針,此穴發汗大妙),復溜(瀉。)

〔云〕又法:手陽明商丘、合谷,手太陽腕骨、陽谷、足少陽俠谿,足陽明厲兌,手厥陰勞宮,皆隨經辨脈刺之。又,十二經滎皆可刺。

〔《摘》〕傷寒發汗不出:風池,俠谿,魚際(散脈中二分,留三呼),經渠(二分),內庭(應時出汗)

白話文:

【無汗處理方法】

在受到風寒侵襲,表現出發燒畏寒,頭部及頸部疼痛,腰背僵硬,且無汗出,雙手腕和腳踝的脈搏都顯得浮動的情況下,可以針灸合谷穴(深度約五分,待全身開始出汗後即可拔針,此穴對發汗效果極佳),以及復溜穴(進行瀉法)。

另一種方法是:可以選擇手陽明大腸經的商丘、合谷穴,手太陽小腸經的腕骨、陽谷穴,足少陽膽經的俠谿穴,足陽明胃經的厲兌穴,手厥陰心包經的勞宮穴,根據各經絡的脈象來選擇穴位進行針刺。另外,十二經脈中的滎穴都可以進行針刺治療。

在發汗困難的情況下,可以針灸風池穴,俠谿穴,以及肺經的魚際穴(針刺深度為二分,保持三口氣的時間),經渠穴(深度二分),和胃經的內庭穴(能促使汗液排出)。

2. 瘧狀

太陽病如瘧狀,一日二三度發,其人若脈微緩,不嘔清便者,欲愈也。若脈微惡寒,面有熱色,身癢者,桂枝麻黃各半也。(方論見發熱。)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八錢半),芍藥(五錢半),麻黃(三錢二字,大棗(二個),生薑(五錢半),杏仁(去皮尖,八枚),甘草(半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溫服。

病人煩熱,汗出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婦人寒熱,經水適斷者,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論見婦人傷寒。)

白話文:

【瘧狀】

在太陽病的情況下,如果病情像瘧疾一樣,一天會發作兩到三次。如果患者脈搏微弱而緩慢,沒有嘔吐且排便正常,這表示病情可能正在好轉。然而,如果脈搏微弱且感覺寒冷,臉部出現紅熱的現象,身體感到瘙癢,這種情況下應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方論詳見發熱章節)

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脈搏變得洪大的患者,可以繼續使用桂枝湯,按照之前的用法。若病態類似瘧疾,每天再次發作,一旦出汗必定可以紓解,適合使用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用量為八錢半,芍藥為五錢半,麻黃為三錢二字,大棗兩個,生薑五錢半,去皮尖的杏仁八枚,甘草半兩。

將上述材料切碎,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盞半煎煮至剩下八分,去除殘渣溫服。

當病人感到煩熱,出汗後有所改善,但仍然有如瘧疾般的症狀,且在傍晚時分發作,這屬於陽明病。如果脈象強實,應採用瀉下法;脈象浮虛,則應採用發汗法。瀉下可用大承氣湯,發汗則宜用桂枝湯。婦女如果出現寒熱交錯,月經剛剛結束的情況,這是熱邪進入血室的表現,血液可能因此凝結,導致類似瘧疾的症狀,發作具有定時性,應使用小柴胡湯治療。(此論點詳見婦人傷寒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