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十七·心小腸部 (1)
卷之十七·心小腸部 (1)
1. 無汗
太陽發熱惡風寒,體痛,脈浮緊,無汗,其人若喘者,麻黃湯也。若煩躁者,大青龍湯也。若項背強者,葛根湯也。(方論見發熱。)若小便少,氣衝胸,口噤者,為剛痓,亦葛根湯也。(論見痓。)若自衄者,必自愈。(論見衄。)
陽明病,胃家實,法當多汗,若反無汗者,有四證:脈浮而喘者,邪尚在表,宜麻黃汗之;身如蟲行癢者,久虛,宜建中之類;小便利而厥者,寒邪,宜溫之;小便不利發黃者,瘀熱,宜茵陳利之也。(論見胃實。)
無汗身癢,其人若脈微惡寒,面反有熱色者,桂枝麻黃各半湯也。(方論見發熱。)若脈浮遲,面赤戰惕發熱者,遲為無陽,不能作汗也。(論見面赤。)若陽明胃實,身如蟲行者,久虛也。(論見胃實。)
無汗,小便不利,其人若身黃,頭汗,渴飲水漿,或懊憹者,宜茵陳湯。(方論見發熱。)若身黃脅痛,鼻乾嗜臥,有潮熱,脈浮者,柴胡湯。(方論見胃實。)若項強發熱,心下滿痛,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也。(方論見項強。)
無汗禁忌,若浮緊身痛者,忌桂枝。(論見大法。)脈浮發熱,表不解者,忌白虎。(論見渴。)若少陰欲寐但厥者,忌強發汗,必動其血也。(論見欲寐。)凡發汗,如服一劑,病症尤在,當再作本湯與之,至有不肯汗出者,服三劑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論見大法。)
白話文:
[無汗]
當太陽經引起發熱,畏風怕冷,身體疼痛,脈象浮緊,且無汗時,如果患者有喘息的情況,應使用麻黃湯。如果患者感到煩躁不安,則應使用大青龍湯。如果患者出現頸部和背部僵硬的情況,應使用葛根湯。(相關方藥理論詳見「發熱」篇。)如果患者小便量少,胸部有氣脹感,口脣緊閉,這是剛痓的症狀,同樣使用葛根湯治療。(相關理論詳見「痓」篇。)如果患者自行流鼻血,通常會自行康復。(相關理論詳見「衄」篇。)
在陽明病中,胃腸道功能亢進的情況下,按照理論應該會有多汗的現象。但如果反而無汗,有四種情況需要考慮:如果脈象浮動並且有喘息,表示邪氣仍在體表,應使用麻黃來促進出汗;如果身體像被蟲爬一樣搔癢,可能是長期虛弱,適合使用建中湯類的方藥;如果尿量正常但出現四肢厥冷,可能是寒邪侵襲,應使用溫補的藥物;如果尿量少且皮膚發黃,可能是瘀熱所致,應使用茵陳來利尿清熱。(相關理論詳見「胃實」篇。)
如果無汗且身體搔癢,患者脈象微弱,畏寒,但臉部卻呈現紅熱,應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相關方藥理論詳見「發熱」篇。)如果脈象浮緩,臉色紅潤,伴隨顫慄和發熱,脈象緩慢顯示體內缺乏陽氣,無法生成汗液。(相關理論詳見「面赤」篇。)如果陽明胃實,身體像被蟲爬一樣搔癢,這可能代表長期虛弱的狀態。(相關理論詳見「胃實」篇。)
無汗且小便不通暢,如果患者皮膚發黃,頭部有汗,口渴想喝水,或者有煩悶的感覺,應使用茵陳湯。(相關方藥理論詳見「發熱」篇。)如果皮膚發黃且肋側疼痛,鼻子乾燥,嗜睡,有周期性高熱,脈象浮動,應使用柴胡湯。(相關方藥理論詳見「胃實」篇。)如果頸部僵硬且發熱,胸口飽脹且疼痛,應使用去桂枝加茯苓白朮的桂枝湯。(相關方藥理論詳見「項強」篇。)
無汗的禁忌症,如果脈象浮緊且身體疼痛,不應使用桂枝。(相關理論詳見「大法」篇。)脈象浮動且發熱,表示表邪未解,不應使用白虎湯。(相關理論詳見「渴」篇。)如果少陰病患者想要睡眠但四肢厥冷,不應強制發汗,否則可能會導致出血。(相關理論詳見「欲寐」篇。)每次發汗,如果服用一次藥後,症狀仍然存在,應再次使用相同的藥物。有些情況下,可能需要服用三次藥才能完全解決問題。如果完全無法出汗,這可能是致命的病症。(相關理論詳見「大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