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內集·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內集·卷二 (1)

1.

通關細辛皂角等,入鼻須看有嚏否,去辛加半或加礬,方名救急稀涎散。

通關散,細辛、皂角等分為末,吹入鼻內。治中風不省,牙關緊閉。用此有嚏可治,無嚏者死。

稀涎散,皂角、半夏、明礬各等分為末,每二錢,白湯調服,即吐。治中風肢散涎潮,膈塞氣閉不通。

烏藥順氣(散)陳皮姜,枳殼殭蠶芎芷詳,甘草麻黃桔梗入,中風先服最為良。

烏藥、陳皮各一錢(批:一錢一本作二錢),乾薑二分半,枳殼、殭蠶、川芎、白芷、桔梗、甘草各五分,麻黃一錢半,薑棗煎,溫服。治男婦一切風氣攻注,肢節疼麻癱瘓,言語謇澀。先服此疏氣道,然後進以風藥。氣升為逆,降下為順,順氣者正所以降氣也。如陰積浮腫,合五積散;麻痹痛極,合三五七散;二三年不能行者,合獨活寄生湯;日夜疼痛,合左經湯。

祛風通氣(散)烏藥君,芎芷甘梗橘術臣,麻殼人參為佐使,薑棗煎來任屈伸。

烏藥一錢半,川芎、白芷、甘草、桔梗、陳皮、白朮各一錢,麻黃、枳殼、人參各五分,薑棗煎服。或為末,每二錢,紫蘇、木瓜煎湯調服。瘙癢加薄荷少許。治男婦氣虛,內風攻注,或外風中襲,頭目昏痛,鼻塞口喎語澀,甚則身如板片,攣拳屈伸不便,肩背刺痛,胸脅膨脹,腳膝軟弱,痰多咳嗽,嘔吐噁心,吐瀉不食,胎前產後,一切虛風等症。

星香散內炮南星,更有木香生用靈,若加川烏與附子,方名改換號三生。

星香散,南星四錢,木香五分,姜十片,水煎熱服,治中風痰盛,服熱藥不得者。

三生飲,南星二錢,川烏、附子各一錢,木香五分,姜十片,水煎溫服。治中風昏迷,痰涎壅並,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脈沉無熱者可服。去川烏,名星附湯。

資壽解語(湯)附子風,天麻酸棗桂羊充,甘草羌活次第入,竹瀝多湊立奇功。

附子、防風、天麻、酸棗仁各三分,官桂、羚羊角各七分半,甘草、羌活各五分,水煎,入竹瀝調服。治風中心脾,舌強不語,半身不遂。

小續命湯防己桂,杏仁黃芩芍藥配,甘草參芎與麻黃,附子防風一同例。

防己、肉桂、杏仁、黃芩、芍藥、甘草、人參、川芎、麻黃各一錢,附子五分,防風一錢半,薑棗煎服。治卒暴中風,不省人事,漸覺半身不遂,口眼喎斜,手足顫掉,語言謇澀,肢體麻痹,精神昏亂,頭目眩暈,痰壅筋攣,骨節煩疼。又治腳氣緩弱及久病風人,每遇天氣陰晦,節候變更,宜預服之,以防喑啞。

如有六經見症,加減照依傷寒:無汗惡寒合麻黃湯,有汗惡風合桂枝湯,身熱無汗合白虎湯,有汗合葛根湯,身涼無汗合古姜附湯,有汗合古桂附湯。無此四症,少陰厥陰肢節攣痛麻木,用本方八錢,加羌活四兩,連翹六兩,為丸服亦好。

白話文:

通關散:用細辛、皂角等藥材磨成粉末,吹入鼻孔。用來治療中風昏迷、牙關緊閉的狀況。如果吹藥後打噴嚏,表示還有救;如果沒有打噴嚏,就沒救了。

稀涎散:將皂角、半夏、明礬等份磨成粉末,每次用二錢,用白開水調服,就會吐出來。用來治療中風後肢體癱軟、口水多、胸膈阻塞、氣不順暢的情況。

烏藥順氣散:用烏藥、陳皮、乾薑、枳殼、殭蠶、川芎、白芷、桔梗、甘草、麻黃等藥材,加薑、棗煎煮後溫服。主要治療各種因風邪引起的肢體疼痛麻木、癱瘓、說話困難等症狀。先服用此藥疏通氣機,然後再服用其他治療風邪的藥物。認為氣機上升是逆,下降才是順,順氣的目的是為了降氣。如果同時有陰寒積聚導致的浮腫,可以合用五積散;如果麻木疼痛劇烈,可以合用三五七散;如果癱瘓兩三年無法行走,可以合用獨活寄生湯;如果日夜疼痛,可以合用左經湯。

祛風通氣散:以烏藥為主要藥材,搭配川芎、白芷、甘草、桔梗、陳皮、白朮、麻黃、枳殼、人參等藥材,加薑、棗煎服。也可以磨成粉末,每次二錢,用紫蘇、木瓜煎湯調服。如果有皮膚瘙癢,可以加少許薄荷。主要治療因為氣虛導致內風侵襲,或是外感風邪引起的頭暈目眩、鼻塞、口歪、說話困難等症狀,嚴重時甚至身體僵硬、四肢活動困難、肩背刺痛、胸悶腹脹、腳膝無力、痰多咳嗽、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各種虛風症狀,也可用於孕婦產前產後出現的虛風問題。

星香散:用炮製過的南星和木香,加生薑煎煮熱服。主要治療中風後痰液很多,不能服用熱藥的病人。

三生飲:用南星、川烏、附子、木香加生薑煎煮溫服。主要治療中風昏迷、痰多、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脈象沉而無熱的病人。如果去掉川烏,就叫做星附湯。

資壽解語湯:用附子、防風、天麻、酸棗仁、肉桂、羚羊角、甘草、羌活等藥材煎煮,加入竹瀝調服。主要治療風邪侵犯心脾,導致舌頭僵硬不能說話、半身不遂的病人。

小續命湯:用防己、肉桂、杏仁、黃芩、芍藥、甘草、人參、川芎、麻黃、附子、防風等藥材加薑、棗煎服。主要治療突然中風、不省人事,逐漸出現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腳顫抖、說話困難、肢體麻木、精神昏亂、頭暈目眩、痰多筋攣、骨節疼痛等症狀。也可用來治療腳氣和久病風邪的病人,特別是在天氣陰暗、季節變化時,可以預先服用,預防失語。

如果中風病人同時出現六經辨證的症狀,可以根據傷寒論的原則進行加減:沒有汗且怕冷,合用麻黃湯;有汗且怕風,合用桂枝湯;身體發熱且無汗,合用白虎湯;有汗,合用葛根湯;身體發涼且無汗,合用古姜附湯;有汗,合用古桂附湯。如果沒有以上四種症狀,但出現少陰厥陰症狀,例如肢體關節攣痛麻木,可以用原方加大劑量,並加入羌活和連翹磨成丸藥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