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外集·卷七 (2)
外集·卷七 (2)
1. 通用古方詩括
此等方如文家程式,不可不記以為骨。但外感內傷當依各門類加減穿合摘變而通之。加者,本方外加別藥一二味。減者,本方內減去一二味。穿者,如四君子湯穿四物湯、二陳湯,二三方穿而為一,或有去取。合者,如四君子湯合四物湯,更無去取。摘者,如用四君子湯,有痰摘二陳湯中陳皮、半夏;血虛摘四物湯中當歸或地黃二味;血虛頭痛,摘川芎一味;血虛腹痛,摘芍藥一味。千方萬方,丸藥皆然。
知此則處方有骨,正東垣所謂善用方者不執方,而未嘗不本於方也。凡詩括內方無等分者,悉見各門總方及用藥賦。
白話文:
這些方劑就像是文學創作的範本,不能不記憶它們作為基礎。但是對於外來的病邪或是身體內部的損傷,應該依據不同的病情類型,在這些基礎方上做增減、串連、整合、選擇性的變化和應用,使其更符合病情。
增,就是在原方上再加入一兩味其他的藥材。 減,就是從原方中去掉一兩味藥材。 串連,例如把四君子湯和四物湯、二陳湯,兩個或三個方子串聯起來成為一個新方,可能還會有些藥材的增減。 整合,例如把四君子湯和四物湯完全結合在一起,不再進行增減。 選擇性使用,例如在使用四君子湯時,如果病人有痰,可以從二陳湯中選擇陳皮、半夏;如果是血虛,可以從四物湯中選擇當歸或者地黃;如果是血虛導致的頭痛,只需要川芎一味;如果是血虛導致的腹痛,只需要白芍一味。無論是千種方還是萬種方,製成丸藥也都是這樣。
理解了這些,開出的處方就會有基礎,正如東垣所說的,善於使用方子的人不會固守方子,但他們從來不會離開方子。詩括中的方子沒有標明等分的,詳情可參考各門總方以及用藥賦。
2. 傷寒
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兒,發熱惡寒身體痛,須知一服汗淋漓。(見三卷)
桂枝湯內藥三般,芍藥甘草一處攢,若把二方相合服,方名各半治傷寒。(見三卷)
九味羌活湯防風,黃芩白芷與川芎,蒼朮生地細辛草,煎法還用薑棗蔥。(見三卷)
大羌活湯即九味,己獨知連術相助,一十四般白水煎,兩感風寒須此治。(見三卷)
香蘇散即君香蘇,甘草陳皮各半咀,無汗麻黃宜量入,腦痛芎芷不可無。(見三卷)
升麻葛根湯四味,攢上芍藥甘草是,傷寒發熱與頭疼,汗出惡寒風熱治。(見三卷)
十神湯內紫蘇多,甘草陳皮香附顆,乾葛升麻並芍藥,川芎白芷麻黃和。(見三卷)
古蒼荊散藥相等,甘草減半性不猛,未發熱時宜急煎,感冒風寒濕可省。
又名沖和散。蒼朮、荊芥各等分,甘草減半,水煎溫服。治感冒寒濕,身體沉重,肢節痠疼,項背拘急,鼻塞聲重,氣壅上盛,咽喉不利等症。
消風百解(散)荊芥芷,陳皮麻黃蒼朮比,甘草攢成薑蔥煎,頭疼發熱咳嗽使。
荊芥、蒼朮、白芷、陳皮、麻黃各八分,甘草四分,薑蔥煎服。治四時傷寒,頭疼發熱,鼻塞聲重。如咳嗽加烏梅。
參蘇飲內用陳皮,桔梗前胡半夏宜,乾葛茯苓同甘草,木香枳殼總堪題。(見三卷)
大青龍湯桂麻黃,甘草杏仁石膏藏,生薑棗子煎熱服,惡寒無汗用為良。(見三卷)
小青龍湯治喘嗽,薑桂麻黃細辛湊,半夏五味芍藥甘,心胸水氣自然透。(見三卷)
白虎湯中用石膏,甘草知母本方抄,人參亦有加之用,熱渴虛煩用米熬。(見三卷)
竹葉石膏湯用參,門冬半夏更加臨,甘草生薑兼用米,虛寒自利熱家尋。(見三卷)
黃連解毒湯四味,黃柏黃芩梔子是,退黃解熱又除煩,吐血便紅皆可治。(見三卷)
人參敗毒散桔梗,甘草川芎茯苓等,枳殼前胡羌獨活,柴胡十味性涼冷。(見三卷)
瓜蒂散中赤小豆,二味勻平有傳授,豆豉一合水同煎,吐去膈痰須此救。(見三卷)
小柴胡湯只五般,半夏人參一處攢,更有黃芩與甘草,加減由人效百端。(見三卷)
大柴胡湯用大黃,半夏枳殼此為良,更有黃芩赤芍藥,薑棗煎來利大腸。(見三卷)
小承氣湯枳樸黃,結胸譫語煎之嘗,三化湯只加羌活,中風竅閉效非常。
三化湯,即本方加羌活等分,水煎服。利中風九竅俱閉,唇緩舌強。
大承氣湯用朴硝、大黃等分不須饒,厚朴倍加並枳殼,通腸利便有功勞。(二方見三卷)
桃仁承氣五般奇,甘草硝黃並桂枝,血症發黃並血竭,熱泄亂語總相宜。(見三卷)
四逆湯中姜一兩,生附減半去皮尖,二兩甘草水煎服,厥而下利用之痊。(見三卷)
理中湯用甘草姜,白朮人參是泛常,若是內中加附子,更名附子理中湯。(見三卷)
白話文:
[傷寒]
麻黃湯裡使用了桂枝,加上杏仁、甘草,總共四種藥材,對於發燒、畏寒、身體疼痛的情況,服用後會大量出汗。
在桂枝湯中,主要藥材有三種,包括芍藥、甘草,若將這兩方結合服用,被稱為各半湯,可用於治療傷寒。
九味羌活湯包含了防風、黃芩、白芷、川芎、蒼朮、生地、細辛及甘草,煎煮時會加入薑、棗、蔥。
大羌活湯即九味羌活湯,另外加入了黃柏、知母、蒼朮,總共十四種藥材,用白水煎煮,適用於治療感受風寒的病症。
香蘇散的主要成分為香蘇,還有甘草、陳皮,若無汗可酌情加入麻黃,而頭痛則必須加入川芎、白芷。
升麻葛根湯由升麻、葛根、芍藥、甘草四味藥組成,用於治療傷寒發燒、頭痛、汗出、畏寒及風熱等症狀。
十神湯中紫蘇含量較多,另含甘草、陳皮、香附、乾葛、升麻、芍藥、川芎、白芷及麻黃。
古蒼荊散各藥物比例相等,甘草的比例略低,尚未發燒時應盡快煎煮服用,適用於感冒風寒濕的狀況。
消風百解散由荊芥、白芷、陳皮、麻黃、蒼朮、甘草組成,需加入薑蔥煎煮,用於治療頭痛、發燒、咳嗽。
參蘇飲內含陳皮、桔梗、前胡、半夏、乾葛、茯苓、甘草、木香、枳殼。
大青龍湯由桂枝、麻黃、甘草、杏仁、石膏組成,加入生薑、棗子煎煮後熱服,適合惡寒無汗的患者。
小青龍湯能治療喘咳,由薑、桂、麻黃、細辛、半夏、五味子、芍藥、甘草組成,能幫助心胸水氣排出。
白虎湯中使用了石膏,甘草、知母、人參,適合治療熱渴虛煩。
竹葉石膏湯加入了人參、門冬、半夏、甘草、生薑、粳米,適用於虛寒自利的熱病。
黃連解毒湯由黃柏、黃芩、梔子組成,能退黃、解熱、除煩,適用於吐血、尿紅。
人參敗毒散含有桔梗、甘草、川芎、茯苓、枳殼、前胡、羌活、獨活、柴胡。
瓜蒂散由赤小豆組成,需加入豆豉、水煎煮,適用於吐出膈間的痰。
小柴胡湯由半夏、人參、黃芩、甘草組成。
大柴胡湯由大黃、半夏、枳實、黃芩、赤芍藥組成,加入薑、棗煎煮後有利於通暢大腸。
小承氣湯由枳實、厚朴、大黃組成,可用於治療結胸譫語。
三化湯是在小承氣湯基礎上加入羌活,適用於中風竅閉。
大承氣湯由厚朴、大黃、芒硝、枳實組成,有利於通腸利便。
桃仁承氣湯由桃仁、甘草、硝石、大黃、桂枝組成,適用於血癥發黃、血竭、熱泄、亂語。
四逆湯由薑、生附子、甘草組成,適用於厥逆及下利。
理中湯由甘草、生薑、白朮、人參組成,若加入附子,則被稱為附子理中湯。
小建中湯由芍藥、生薑、甘草、人參、桂枝、膠飴、大棗組成,適用於虛寒。
玄武湯由芍藥、茯苓、白朮、甘草、炮附子、生薑組成,適用於恢復陽氣。
炙甘草湯由甘草、人參、阿膠、麥門冬、生薑、大棗、生地黃、麻子仁、桂枝組成,加入酒煮沸後適用於治療虛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