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外集·卷七 (21)
外集·卷七 (21)
1. 婦人小兒外科用藥賦
薤白湯熟艾湯,口渴下利而血相雜。
薤白湯,薤白半盞,豆豉一錢,山梔十枚,水煮薤白爛後,量兒大小服之,以去惡積。治痘疹身熱下利,黃赤膿血。
三黃熟艾湯,黃芩、黃連、黃柏、熟艾各等分,水煎服,或加糯米、紫草、甘草亦好。治痘瘡正出,似收未收,下利黃臭膿血,身熱大渴,宜此湯以解其毒。
身熱經曰喜二參,,二參湯,柴胡、麥門冬、人參、玄參、甘草各等分,草龍膽減半,水煎服,熱退即止。治痘壯熱,經日不除。
胃冷吐瀉愛蘇葉。
胃愛散,糯米一兩,丁香十六個,木瓜三分,藿香、蘇葉、甘草各一分,為末,每一錢或五分,粟米、棗子煎湯下。治痘出,嘔吐泄瀉煩渴,胃中虛冷。
噫!寧醫十男子,莫醫一婦人;寧醫十婦人,莫醫一小兒;寧醫十小兒,莫醫一老兒。
癰疽雖屬外科,用藥卻同內傷。
凡癰疽皆飲食、七情、房勞損傷脾腎肝所致,間有外邪相搏及小瘡瘍傳染,亦皆因內有毒以召之也。是以薛立齋專用補中益氣湯以補後天,腎氣丸以補先天,中間雜症,氣用四君子,血用四物湯,痰用二陳湯,郁用越曲丸,一同內科,惟初起內托、內消、和解,稍似傷寒,故曰必通內科與儒,而後可言知外科也。
托邪毒而不陷,分經絡以用方。腦背尻臀,黃連羌活力厚;
黃連消毒散,黃連、羌活各一錢半,黃芩、黃柏、藁本、防己、桔梗各五分,生地、知母、獨活、防風、歸尾、連翹各四分,黃耆、蘇木、陳皮、澤瀉各二分,人參、甘草各三分,水煎服。治足太陽經分,癰疽發於腦項或背,腫勢外散,熱毒焮發,麻木不痛,宜先灸之;或痛而發熱,並宜服之。
內托羌活湯,羌活、黃柏各二錢,黃耆一錢半,防風、藁本、歸尾各一錢,連翹、甘草、蒼朮、陳皮各五分,肉桂三分,水二盞,酒一盞,煎至一盞,熱服。治足太陽經分,癰疽發於尻臀,堅硬腫痛大作,兩尺脈緊無力。
臂膊乳膺,白芷升麻性涼。
白芷升麻湯,白芷一錢半,升麻、桔梗各一錢,甘草、紅花各五分,黃耆、酒芩各四錢,生芩三錢,分二帖,水酒各半煎服。治手陽明經分,臂上生癰,此得八風之變也。
內托升麻湯,葛根、升麻、連翹各一錢半,黃耆、當歸、炙甘草各一錢。鼠黏子五分,肉桂三分,黃柏二分,水二盞,酒一盞,同煎服。治兩乳間出黑頭瘡,瘡頂陷下作黑眼子,並乳癰初起亦宜。
十味中和(湯),疏邪於鬢耳側脅;
石菖蒲、牛蒡子、羌活、川芎、防風、漏蘆、荊芥、麥門冬、前胡、甘草各等分,水煎服。治手足少陽經分發癰及時毒脈弦,在半表半裡者。
八味逍遙散,降火於手足少陽。
當歸、芍藥、茯苓、白朮、柴胡、甘草各一錢,牡丹、炒山梔各七分,水煎服。治脾胃血虛有熱生癰;或遍身瘙癢煩熱,肢體作痛,頭目昏重;或怔忡頰赤,口燥咽乾,口舌生瘡,耳內作痛;或發熱盜汗,食少嗜臥;或胸乳腹脹,小便不利;或手足少陽火盛,內熱晡熱,月經不調,寒熱往來;或脅乳腫痛,耳下結核等症。如頭目不清加川芎五分,蔓荊子七分。
白話文:
婦人小兒外科用藥賦
薤白湯和熟艾湯,適用於口渴、腹瀉且帶血的情況。
薤白湯:薤白半碗,豆豉一錢,山梔子十枚,水煮至薤白爛熟,根據兒童大小服用,以去除積聚的邪氣。治療痘疹伴隨身熱、腹瀉、排出黃色或赤色膿血。
三黃熟艾湯:黃芩、黃連、黃柏、熟艾各等分,水煎服,也可以加入糯米、紫草、甘草。治療痘瘡正在發出,看似將要痊癒卻又未完全痊癒,伴隨腹瀉排出黃色臭膿血,身熱口渴的情況,此湯能解毒。
身熱持續,可使用二參湯:柴胡、麥門冬、人參、玄參、甘草各等分,龍膽草減半,水煎服,退熱後即可停止服用。治療痘瘡導致的高燒持續不退。
胃寒嘔吐腹瀉,可用蘇葉。
胃愛散:糯米一兩,丁香十六個,木瓜三分,藿香、蘇葉、甘草各一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或五分,用粟米、棗子煎湯送服。治療痘瘡發出時伴隨嘔吐、腹瀉、煩渴,胃中虛寒的情況。
寧可醫治十個男子,也不要醫治一個婦人;寧可醫治十個婦人,也不要醫治一個小孩;寧可醫治十個小孩,也不要醫治一個老人。
癰疽雖然屬於外科疾病,但用藥卻與內科疾病的治療方法相似。
所有癰疽都是飲食不節、七情鬱結、房事過度損傷脾腎肝臟所致,有些是由於外邪侵犯或小瘡瘍感染,這些都源於體內有毒素。因此,薛立齋常用補中益氣湯來補益後天之氣,用腎氣丸來補益先天之腎氣,對於其他雜症,則用四君子湯(益氣),四物湯(補血),二陳湯(化痰),越鞠丸(理氣),這些都與內科治療方法相同。癰疽初期需要內托、內消、和解,有點像傷寒,所以必須精通內科和儒家思想,才能說得上懂得外科。
根據邪毒的部位和經絡來用方。頭部、背部、臀部,可用黃連、羌活等藥力較強的藥物。
黃連消毒散:黃連、羌活各一錢半,黃芩、黃柏、藁本、防己、桔梗各五分,生地、知母、獨活、防風、歸尾、連翹各四分,黃耆、蘇木、陳皮、澤瀉各二分,人參、甘草各三分,水煎服。治療足太陽經循行部位的癰疽,發於頭項或背部,腫勢向外擴散,熱毒熾盛,麻木不痛,宜先灸療;如果疼痛且發熱,也應服用此方。
內托羌活湯:羌活、黃柏各二錢,黃耆一錢半,防風、藁本、歸尾各一錢,連翹、甘草、蒼朮、陳皮各五分,肉桂三分,水二碗,酒一碗,煎至一碗,熱服。治療足太陽經循行部位的癰疽,發於臀部,堅硬腫痛劇烈,寸口脈沉細無力。
手臂、胸部,可用白芷、升麻等性涼的藥物。
白芷升麻湯:白芷一錢半,升麻、桔梗各一錢,甘草、紅花各五分,黃耆、酒芩各四錢,生芩三錢,分兩劑,水酒各半煎服。治療手陽明經循行部位的癰疽,這是由於感受八風所致。
內托升麻湯:葛根、升麻、連翹各一錢半,黃耆、當歸、炙甘草各一錢,鼠黏子五分,肉桂三分,黃柏二分,水二碗,酒一碗,同煎服。治療兩乳之間出現的黑頭瘡,瘡頂凹陷呈黑色,乳癰初期也適用。
十味中和湯,疏散邪氣於鬢角、耳後、脅肋部位:石菖蒲、牛蒡子、羌活、川芎、防風、漏蘆、荊芥、麥門冬、前胡、甘草各等分,水煎服。治療手足少陽經循行部位發生的癰疽,以及邪氣在半表半里之間的疾病,脈象弦細。
八味逍遙散,清瀉手足少陽經的火邪:當歸、芍藥、茯苓、白朮、柴胡、甘草各一錢,牡丹皮、炒山梔子各七分,水煎服。治療脾胃血虛有熱而生癰疽;或全身瘙癢煩熱,肢體疼痛,頭昏目眩;或心悸面赤,口乾咽燥,口舌生瘡,耳痛;或發熱盜汗,食慾不振嗜睡;或胸腹脹滿,小便不利;或手足少陽經火盛,午后潮熱,月經不調,寒熱往來;或脅肋乳房腫痛,耳下結核等症。如果頭昏目眩明顯,可加川芎五分,蔓荊子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