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外集·卷六 (60)
外集·卷六 (60)
1. 雜病用藥賦
香梅丸,烏梅、百藥煎俱燒存性,香白芷各等分為末,糊丸梧子大,每三五十丸米飲下。治腸風臟毒及崩漏等疾,或去白芷。
結陰升陽血箭束。
結陰丹,枳殼、威靈仙、黃耆、陳皮、椿根皮、何首烏、荊芥各五錢,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陳米飲入醋少許下,治結陰腸風,臟毒下血。
升陽除濕和血湯,生地、牡丹皮、生甘草各五錢,炙甘草、黃耆各一錢,當、熟地、蒼朮、秦艽、肉桂各三分,陳皮、升麻各七分,白芍一錢半,水煎空心熱服,治血箭濕毒。
噫!病情好補而怕攻,藥熱興陽而助欲,丹溪滋降法至今無人知,東垣陰火論從古宜細讀。
諸病所以尋痰者,痰因火動,百病非相火盛則真火衰;痰火所以生異證者,痰因氣逆,百病非邪有餘則正氣乏。治本化痰清氣,抑上溫中潤下盡平和;
化痰丸,半夏、南星、生薑、白礬、皂角各四兩,同入砂鍋內水煮南星無白點為度,去皂角不用,入青皮、陳皮,乾葛、蘇子、神麯、麥冬、山楂、蘿蔔子、香附、杏仁各一兩(一方加枳實、茯苓),為末,薑汁浸,蒸餅丸梧子大。每五七十丸,食後臨臥茶酒任下。快脾順氣,化痰消食。
清氣化痰丸,半夏二兩,陳皮、茯苓各一兩半,薄荷、荊芥各五錢,黃芩、連翹、山梔、桔梗、甘草各一兩(如腸胃乾燥,加大黃、芒硝),為末,薑汁糊丸梧子大。每五十丸,薑湯下。治痰因火動,胸膈痞滿,頭目昏眩,故用二陳湯豁痰利氣,合涼膈散降火,清頭目而散風熱也。
抑上丸,白朮、黃芩,黃連各一兩,石膏二兩,青黛五錢,為末,蒸餅為丸服。治痰因火動。
溫中化痰丸,青皮、陳皮、良薑、乾薑各五兩,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五十丸,米飲下。治停痰留飲,胸膈滿悶,頭目眩暈,咳嗽涎唾,或飲酒過多,嘔噦噁心。
潤下丸,陳皮半斤,半夏二兩,各用水化鹽五錢調勻,煮乾烘燥;南星、黃芩、黃連、甘草各一兩,為末,蒸餅丸綠豆大。每五七十丸,白湯下。善降痰火。
治標滾痰控涎,小胃三花神佑能開結。
滾痰丸,大黃、黃芩各八兩,瀉陽明濕熱;沉香五錢,引諸氣上至天,下至泉;礞石、焰硝各一兩墜痰,二味同入砂罐內蓋之,鐵線縛定,鹽泥固濟,曬乾火煅紅,候冷取出,同前藥為末,水丸梧子大,或加硃砂一兩為衣,每四五十丸,量虛實加減,食後臨臥茶清溫水任下。攻腸胃痰積及小兒食積,痰驚風痰盛實熱者,最為要藥。體弱者加六君子湯一料,入竹瀝、薑汁和如稀糊,以瓷器盛曬乾,再以竹瀝、薑汁拌曬,如此者三次,又用竹瀝、薑汁為丸,小豆大,每百丸食遠米飲下,名竹瀝達痰丸。能運痰天大腸從大便出,不損元氣妙,惟有泄有孕者忌用。
白話文:
雜病用藥賦
香梅丸:烏梅、百藥煎燒成炭,香白芷等量研磨成粉,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米湯送服。主治腸風、臟腑毒邪以及崩漏等症,也可去除白芷。
結陰升陽血箭束。
結陰丹:枳殼、威靈仙、黃耆、陳皮、椿根皮、何首烏、荊芥各五錢,研磨成粉,酒糊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七十丸,陳米湯加少許醋送服,主治結陰腸風、臟腑毒邪下血。
升陽除濕和血湯:生地、牡丹皮、生甘草各五錢,炙甘草、黃耆各一錢,當歸、熟地、蒼朮、秦艽、肉桂各三分,陳皮、升麻各七分,白芍一錢半,水煎服,空腹熱服,主治血箭、濕毒。
病情宜補而不宜攻,藥物溫熱以助陽氣,朱丹溪的滋降法至今無人真正理解,李東垣的陰火論從古至今都值得細細研讀。
各種疾病尋求治療的根本原因在於痰濁,痰濁因火動而生,百病皆因相火盛而真火衰;痰火之所以產生各種怪異的症狀,是因為痰濁阻礙氣機,百病皆因邪氣有餘而正氣不足。治療的根本方法是化痰、清氣,抑制上焦,溫暖中焦,潤澤下焦,使全身平和;
化痰丸:半夏、南星、生薑、白礬、皂角各四兩,放入砂鍋加水煮沸,直至南星煮至無白點為止,去除皂角不用,加入青皮、陳皮、乾葛、蘇子、神麴、麥冬、山楂、蘿蔔子、香附、杏仁各一兩(另一方劑加枳實、茯苓),研磨成粉,用薑汁浸泡,蒸餅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七十丸,飯後或睡前,茶或酒均可送服。功效是健脾益氣,化痰消食。
清氣化痰丸:半夏二兩,陳皮、茯苓各一兩半,薄荷、荊芥各五錢,黃芩、連翹、山梔、桔梗、甘草各一兩(如果腸胃乾燥,可加大黃、芒硝),研磨成粉,薑汁糊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薑湯送服。主治痰濁因火動而引起的胸膈痞滿、頭目昏眩等症,此方劑運用二陳湯豁痰利氣,結合涼膈散降火,以清利頭目,散風熱。
抑上丸:白朮、黃芩、黃連各一兩,石膏二兩,青黛五錢,研磨成粉,蒸餅製成丸藥服用。主治痰濁因火動。
溫中化痰丸:青皮、陳皮、良薑、乾薑各五兩,研磨成粉,醋糊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米湯送服。主治痰飲停滯,導致胸膈滿悶、頭目眩暈、咳嗽痰涎過多,或因飲酒過度引起的嘔吐、噁心。
潤下丸:陳皮半斤,半夏二兩,各用水化鹽五錢調勻,煮乾烘乾;南星、黃芩、黃連、甘草各一兩,研磨成粉,蒸餅製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白湯送服。善於下泄痰火。
治標方法是滾動痰濁、控制涎液,小腸的三種花藥(指藥性功能)能開通阻塞。
滾痰丸:大黃、黃芩各八兩,瀉除陽明經的濕熱;沉香五錢,引導藥氣上達天部,下達地部;礞石、焰硝各一兩,墜降痰濁,此二味藥同放入砂罐內蓋好,用鐵線捆紮,鹽泥封固,曬乾後用火煅燒至紅,待冷卻後取出,與前藥研磨成粉,水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也可加硃砂一兩作丸衣,每次服用四、五十丸,根據虛實情況增減藥量,飯後或睡前,茶或溫水送服。主治攻治腸胃痰積以及小兒食積、痰盛驚風、實熱等症,是治療此類疾病的重要藥物。體質虛弱者,可加六君子湯一劑,加入竹瀝、薑汁調成稀糊狀,用瓷器盛裝曬乾,再用竹瀝、薑汁拌勻曬乾,如此三次,再用竹瀝、薑汁製成小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百丸,飯後隔一段時間米湯送服,名為竹瀝達痰丸。此藥能使痰濁順利排出,不傷元氣,妙用無窮,但孕婦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