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外集·卷五 (71)
外集·卷五 (71)
1. 痘
痂未易落色宜耀;
痂難脫,外見熱證,瘡色紅紫,因原貫膿不滿,渾身臭爛,膿血不幹,所以難脫。根腳未散,飲食壯健者,連翹飲。身上痂不落者,加地骨皮;頭面痂不落者,加白芷。外剪去頭髮,以烏桕油搽之。若見諸虛證,及有潮熱者,必危。
靨瘢迭凸紅色佳,若無血色還堪吊;
靨後瘢紅者吉,白無血色者,過後亦死。須養脾胃氣血藥以預防之。痂落瘢黯,或凹或凸者,用韶粉一兩,輕粉一字,研勻,豬油調塗瘢上。
痂落不宜早見風,好事瘢痕需藥療。
痂剝之後,見風太早,以致成瘢痕者,用密陀僧為末水調;或炒白蒺藜為末,雞子清調敷;或馬齒莧絞汁,熬膏塗之;或用人精調鷹屎白敷之,其痕自滅。如欲不作瘢痕者,須於才結痂後,即以真酥潤之,用手抓破,或剝去又潤之。稍遲則乾硬深入肌肉,經久方脫,遂成瘢痕。
凡痘後肌肉尚嫩,不可洗浴,亦不宜食炙爆、五辛、五味,並有毒之物,恐熱毒熏於肝膈,眼目多生翳障。必過百日,乃可萬全。
瘥證無非是餘毒,毒盛痘再發如初:
痘疹愈而再發者亦輕,因愈後失於解利,毒氣未淨,治宜保元湯,加解毒藥,量體增減。
餘毒仍當分虛實,虛證坐立仗人扶。
瘥後雜證,熱多虛少。但亦有稟弱,及服涼藥,以致愈後坐立振搖,須人扶策,宜雙和散、保元湯。
吐瀉熱渴補脾胃,中氣暴虛不食者,參苓白朮散、胃愛散;虛熱口渴不食者,四君子湯加陳皮、山楂、黃連。吐瀉,理中湯、丸,益黃散,異功散,久不止者危。身熱自汗者,補中益氣湯;壯熱經日者,二參湯。
飲食調和漸自如;
輕者,但以飲食調和,久則氣血自復。純陽之體,痘毒之餘,慎不可服峻藥。
實證能食何須藥,能食便秘當預圖。
痘愈能食便調者,脾實無害。惟胃中蘊熱,善消穀食,大便秘硬,將來必口齒、咽喉、吐衄、驚風之證,或發為瘡疽癰毒,宜量體清解。如曾服熱藥過多者,必用三黃丸利之;便秘口渴身熱者,大黃散;胃熱嘔吐,口舌生瘡,下部亦有瘡,而下利膿血,單黃連湯;煩渴溺少者,五苓散;作煩渴者,單黃連湯,或燈心一把,鱉甲二兩,水煎服。
濕熱齒痛或腫者,甘露飲;口牙出血者,五福化毒丹;咽痛者,抱龍丸,或甘桔湯加牛蒡子、麥門冬竹葉。肝熱多怒,叫不得眠者,柴胡清肝湯。下血疼痛者,薤白湯,三黃熟艾湯。心痛不可忍者,用乳香二錢,或加沒藥、當歸、赤芍,水煎服。身熱不退者,小柴胡湯、竹葉石膏湯。
中風身青實可駭,愈後忽遍身青色,或黑色,手足厥冷,口噤涎流,聲如拽鋸,甚則手足微搐,此因裡虛被地風所吹,名曰中風,宜消風散二錢,入蟬蛻末一錢,分三服。入生薑、薄荷汁及酒少許,溫湯浸之,連進二三服。當隨時少進,或作癮疹,或作膚疹而愈。或小續命湯去桂、附,加荊芥亦可。
白話文:
痘痂尚未脫落,顏色宜明亮;痂難以脫落,外觀呈現熱證,瘡色紅紫,是因為膿液未完全排出,全身臭爛,膿血不幹,所以難以脫落。痘毒根腳未散,飲食強健者,服用連翹飲。身上痘痂不脫落的,加地骨皮;頭面痘痂不脫落的,加白芷。外部剪去頭髮,用烏桕油塗抹。若出現諸虛證,以及有潮熱,則病情危急。
痘印凹凸不平,紅色較好,如果沒有血色則情況不佳;痘印之後,紅色吉利,白色無血色者,日後可能死亡。需調理脾胃氣血,預防後遺症。痘痂脫落後留下暗沉、凹凸不平的瘢痕,可用韶粉一兩,輕粉一分,研磨均勻,用豬油調和塗抹於瘢痕上。
痘痂脫落後不宜立即見風,好的瘢痕需要藥物治療。痘痂脫落後,過早見風導致瘢痕形成的,可用密陀僧研末加水調敷;或炒白蒺藜研末,用雞蛋清調敷;或用馬齒莧絞汁熬膏塗抹;或用人精調和鷹屎白敷,瘢痕自然會消失。如欲不留瘢痕,須在痘痂剛結痂後,即用真酥潤濕,用手輕輕抓破,或剝去後再潤濕。稍遲則會乾燥硬化深入肌肉,很久才能脫落,遂成瘢痕。
凡痘後肌肉尚嫩,不可洗澡,也不宜食用炙烤、油炸、辛辣刺激及有毒之物,以免熱毒熏蒸肝膈,導致眼目多生翳障。必須過百日,才能萬全。
痊癒後若出現症狀,大多是餘毒未清,毒盛則痘疹會再次發作:痘疹痊癒後再次發作,病情也較輕,因為痊癒後未做好調理,毒氣未淨,治療宜用保元湯,加解毒藥,根據病情增減藥量。
餘毒仍需區分虛實,虛證者坐立都需要人扶持。
痊癒後各種併發症,多為熱證少為虛證。但也有些體質虛弱者,或服用寒涼藥物,導致痊癒後坐立不安,需人扶持,宜服用雙和散、保元湯。
吐瀉、口渴者需補益脾胃,中氣暴虛不食者,服用參苓白朮散、胃苓散;虛熱口渴不食者,服用四君子湯加陳皮、山楂、黃連。吐瀉不止,服用理中湯、理中丸、益黃散、異功散,久治不愈則危急。身熱自汗者,服用補中益氣湯;壯熱數日者,服用二參湯。
飲食調和,病情會漸漸好轉;輕症者,只需飲食調和,久之氣血自然恢復。陽氣旺盛者,痘毒痊癒後,應謹慎服用峻猛藥物。
實證能飲食者無需服藥,能飲食但便秘者需預先調理。
痘疹痊癒後能正常飲食,大便通暢者,脾胃實證無害。但若胃中蘊熱,食慾旺盛,大便秘結,將來必會出現口齒、咽喉、吐血、鼻出血、驚風等症狀,或發為瘡疽癰毒,宜根據病情清熱解毒。如曾服用熱性藥物過多者,需服用三黃丸通便;便秘、口渴、身熱者,服用大黃散;胃熱嘔吐,口舌生瘡,下部也有瘡瘍,且下利膿血者,服用單黃連湯;煩渴、小便少者,服用五苓散;煩渴者,服用單黃連湯,或燈心草一把,鱉甲二兩,水煎服。
濕熱引起牙痛或腫痛者,服用甘露飲;口牙出血者,服用五福化毒丹;咽喉疼痛者,服用抱龍丸,或甘桔湯加牛蒡子、麥門冬、竹葉。肝熱導致易怒、失眠者,服用柴胡清肝湯。下血疼痛者,服用薤白湯、三黃熟艾湯。心痛難忍者,服用乳香二錢,或加沒藥、當歸、赤芍,水煎服。身熱不退者,服用小柴胡湯、竹葉石膏湯。
中風、全身發青,病情危急,痊癒後突然全身發青或發黑,手足厥冷,口噤流涎,聲音嘶啞如鋸木,嚴重者手足抽搐,這是因為體內虛弱,被地風侵襲所致,稱為中風,宜服用消風散二錢,加蟬蛻末一錢,分三次服用。加入生薑、薄荷汁及少許酒,溫水送服,連服二三劑。應隨時少量服用,或會變成癮疹或皮膚疹而痊癒。或服用小續命湯去桂枝、附子,加荊芥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