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外集·卷五 (54)
外集·卷五 (54)
1. 諸熱
諸病發熱辨其初,有發熱不歇,鼻塞聲重者,為外感表熱,屬三陽經;有潮熱者,似潮有信,為裡熱;屬胃;有壯熱者,遍身向熱不已,合睡咬牙,甚則發驚,屬心;有風熱者,身熱,口中氣熱,屬肝;有痰熱者,面赤或腫,身熱喘咳,胸膈不利,屬肺;有溫熱者,但溫而不甚熱,屬脾;有腎熱者,陰囊赤腫釣痛,大便閉澀,屬腎。
有驚熱者,時間發熱即退,來日依時發熱,或面青狂叫;有積熱者,五心發熱,肚熱,至夜則甚:有疳熱者,骨蒸盜汗,咳,瀉;有瘧熱者,寒熱一日一發,或二三日一發;有血熱者,晝靜夜熱;有變蒸熱者,上唇微腫如臥蠶,或有珠泡子;有麻痘熱者,耳、鼻、腳梢、中指冷,腮赤噴嚏,唇紅,肌膚繃緊。
發熱種種相類,初起當先詢問父母,已出痘未?如未患痘,仔細認證,蓋麻痘誤用下藥必變,且真傷寒證,亦必表證已罷,日晡潮熱方敢下之。
陽證為實陰證虛。
凡實熱面赤,氣粗口渴,唇腫便閉,暴啼掀揭露衣,似傷寒陽證,宜人參羌活散、參蘇飲、通心飲、導赤散、瀉白散、瀉黃散、涼肝丸、連翹飲,甘露飲、生犀散、四順清涼飲、八正散,隨宜選用。凡虛熱面色青白,神緩口冷,泄瀉多尿,夜出虛汗,似傷寒陰證,宜惺惺散。虛煩自汗者,保元湯去朮,加芍藥,浮小麥,薑棗煎服。
又有乍清乍溫證,上熱下冷不自如。
上熱驚惕怫鬱,不得自如;下冷泄瀉不常,敗毒散加當歸、木香。若升降陰陽,來復丹,薄菏煎湯化下三丸。
虛陽浮外熱不退,和胃元氣自歸歟。
凡發熱表裡已解,忽陽浮於外,煩熱大作者,當與和其胃氣,使陽氣斂而歸元,身體自涼,參苓白朮散、錢氏白朮散、太乙丸,選用。
骨蒸多因熱有餘,間有稟賦榮衛虛。
因大病後得者,榮衛虛弱,宜滋養血氣;或稟賦弱者,宜謹避風寒以護其外,調飲食以養其內,俱生犀散,或四君子湯加減。
食積痰熱濕火盛,因飲食得者,腹有積痞,面色淡黃,潮熱腹痛,宜磨積調脾,順理三焦,其熱自退,枳朮丸、肥兒丸;成疳者,蘆薈丸。因積生熱、生痰者,二陳湯加升麻、葛根、白芍、人參、五味子,姜煎服;或枳朮丸加陳皮、半夏、黃連、山楂、神麯,為丸服亦好。
通用梨漿飲最宜。
梨漿飲:青蒿(童便浸一宿,曬乾)、柴胡、人參、黃芩、前胡、秦艽、甘草各一分,生梨或生藕各一片,薄荷二葉,地黃一寸。水煎服。治潮熱、積熱、瘧熱及脾積寒熱。青蒿飲亦妙。
白話文:
對於各種發燒的情況,我們可以根據發燒的初期症狀來判別。如果患者一直發燒不停,伴有鼻塞和聲音沙啞,這可能是由外界感染導致的表面熱,屬於三陽經範疇;如果發燒像潮汐一樣有規律,這就是裏熱,通常和胃部有關;若是全身持續高燒,睡覺時咬牙,甚至出現驚嚇反應,這可能由心臟問題引起;如果患者感到身體和口腔熱,這通常是肝臟的風熱;如果面部泛紅或腫脹,身體發熱,喘息咳嗽,胸部不適,這可能是肺部的痰熱;如果只是溫熱,而非高燒,這可能和脾臟有關;如果睪丸紅腫疼痛,大便困難,這可能是腎臟的熱。
另外,如果患者發燒後又退燒,隔天同一時間又再次發燒,或者臉色蒼白並表現出狂躁,這可能是驚熱;如果手掌、腳掌和胸口發熱,腹部也熱,尤其是夜晚,這可能是積熱;如果骨頭蒸熱、盜汗、咳嗽和腹瀉,這可能是疳熱;如果寒熱交替,每天或每隔幾天發作一次,這可能是瘧疾的熱;如果白天正常,夜晚發熱,這可能是血熱;如果上脣微微腫脹,像有蟲在蠕動,或者出現泡泡,這可能是變蒸熱;如果耳朵、鼻子、腳趾、中指冰冷,腮幫子泛紅,打噴嚏,嘴脣紅潤,皮膚緊繃,這可能是麻疹或痘疹的熱。
面對各式各樣的發燒症狀,應首先詢問家長孩子是否曾經出過疹子。如果未曾,需細心觀察症狀,因為麻疹和痘疹誤用下藥可能會導致病情惡化,同時,真正的傷寒,只有在表徵消失,下午開始出現潮熱時才能使用下藥。
陽性症狀表示實質的疾病,而陰性症狀則表示虛弱。若患者面色紅潤,呼吸急促,口渴,嘴脣腫脹,大便困難,突然哭鬧,掀開衣服,這可能是陽性症狀,可考慮使用人參羌活散、參蘇飲、通心飲、導赤散、瀉白散、瀉黃散、涼肝丸、連翹飲,甘露飲、生犀散、四順清涼飲、八正散等,選擇最適合的藥物。若患者面色蒼白,精神不佳,口冷,腹瀉,頻尿,晚上大量出汗,這可能是陰性症狀,可考慮使用惺惺散。若患者虛弱,自汗,可用保元湯去掉白朮,加入芍藥、浮小麥、薑和棗,煎煮服用。
有些患者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上半身熱下半身冷,無法自我調節。上半身熱可能伴隨驚恐,情緒煩悶,下半身冷可能伴有腹瀉,這種情況可用敗毒散加上當歸和木香。若要調節陰陽,可用來復丹,用薄荷煎湯送服三顆。
若發燒的患者已經解除了表裡的病徵,但陽氣仍浮在外,煩躁且高燒不退,應調和胃氣,讓陽氣收斂回到原位,身體自然就會涼爽,可用參苓白朮散、錢氏白朮散、太乙丸等,選擇最適合的藥物。
骨蒸熱多是由於體內熱度過剩引起的,但也有可能是體質虛弱所致。若是由大病後恢復期引起的,應補充營養和血氣;如果是先天體質較弱,應避免風寒,保護身體外部,調整飲食,滋養身體內部,可用生犀散,或四君子湯,根據病情調整配方。
若是由於飲食積累的痰熱和濕火旺盛,患者腹部可能有硬塊,面色淡黃,潮熱,腹痛,可用消積調脾,順暢三焦的方式,熱度自然會下降,可用枳朮丸、肥兒丸;若形成疳積,可用蘆薈丸。若因積食產生熱度和痰,可用二陳湯加上升麻、葛根、白芍、人參、五味子,煎煮服用;或用枳朮丸加上陳皮、半夏、黃連、山楂、神麯,製成藥丸服用。
通用的梨漿飲非常適合用於治療各種發燒。
梨漿飲的配方為:青蒿(用兒童尿液浸泡一夜,晾幹)、柴胡、人參、黃芩、前胡、秦艽、甘草各一份,生梨或生藕各一片,薄荷兩片,地黃一寸。用水煎煮後服用。可用於治療潮熱、積熱、瘧熱以及脾臟寒熱。青蒿飲也有很好的療效。
2. 痘
痘證不過氣血毒,毒乃胎家淫火食穢,停蓄臟腑,生後啼聲一發,悉歸命門。遇歲火運,時行傳染:或冬暖遇春夏而發;或因傷寒熱病失汗,下而變成:或因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而發;或因跌僕驚恐蓄血而發,發則命門火動,煎熬左腎,夾脊逆流自頭額而下克丙火,不聚於面,令散四肢,所稟氣血實則勝毒,為順;氣血虛則毒勝,為逆;氣血與毒相等則險。凡言順者,不必藥治;逆者,治之無效;險者,必用藥救。
首尾一十二日間。
除初熱三日不算,有熱發三五日,或十餘日故也。自報痘至收靨,首尾一十二日,中間有不守禁戒,以致淹纏。又有氣血和者,不及一十二日而愈。初不甚拘日數,以後分日,為初學較言耳。
證有初證並雜證,陰陽常變類傷寒;任他壞證並瘥證,無非邪與毒相殘。
初熱三日,類傷寒初證;自初熱至報痘,類傷寒六經三陰三陽證;六日以後,謂之雜證;報痘次至收靨,常證也;異常,謂之變證;水痘、斑疹,謂之類證;不治,謂之壞證;餘毒,謂之瘥證。其間機軸儼似傷寒,但痘毒自里出表,非若傷寒自表入里,所以治法微異。至於痘中百病,皆外感內傷,邪穢與毒相搏。
大法痘未盡出,見三陽證,宜清肌解毒;痘已出齊,見三陽證,宜溫中托裡。太陽病惡寒身熱,氣急尿赤,出不快者,防風荊芥甘草湯:三味等分,水煎服。少陽病乍寒乍熱,出不快者,連翹防風甘草湯:三味等分,水煎服。陽明病身熱目赤,便秘,瘡遍肌肉,出不快者,升麻葛根湯加紫草;四肢出不快者,防風芍藥甘草湯:三味等分,水煎服。太陰病腹滿自利,四肢厥逆,已出者,附子理中湯、木香散、理中丸。
少陰病痘出黑陷,口舌腐爛,四物湯加紫草、紅花。厥陰病舌卷囊縮,糞青目青,時發厥逆,異功散、十全大補湯加附子。凡陽證見於春夏及天晴則順,陰證見於秋冬及陰雨則逆。
痘象豆形色豆色,惟有黑陷最驚人;
痘者,豆也,大小不一無妨,惟欲圓滿硬實,不宜陷。有皮嫩易破,他如茱萸者險;如麻子、如蠶種、如浮萍,不分個數者逆。故曰:順其形則順,逆其形則逆。色者,五臟精華,紅、黃、綠者為佳。痘乃脾土及君相二火所主,黃綠乃脾胃正色,毒將出也;紅亦深色,桃紅三分,紅中一分白,毒始出也;鮮紅則為血熱。初起紫者,大熱;白者,氣虛毒未出也。
初起白者,大虛;灰白者,血衰而氣滯也;黑者,毒滯而血乾也;焦褐者,氣血結也。
形屬氣兮色屬血,形貴充頂色潤身;
頂形圓滿者,天之象也。氣,陽也,故形屬乎氣。暈色紅潤者,地之象也。血,陰也,故色屬乎血。頂尖圓滿而不皴陷,則氣體天而常親乎上;根窠紅潤而暈外明淨,則氣體地而常親乎下,極其順也。
白話文:
痘疹這種病,說穿了就是氣血裡有毒。這個毒是從娘胎裡帶來的淫火、吃了不乾淨的東西,積存在五臟六腑造成的。嬰兒出生後第一次啼哭,這個毒就全部集中到命門。遇到火運的年份,就會流行傳染;有時冬天不冷,到了春夏才發病;有時因為傷寒發熱,沒發汗,反而向下沉積變成痘疹;有時因為外感風寒,內傷生冷食物而發病;有時因為跌倒、驚嚇導致瘀血而發病。一旦發病,命門的火氣就會旺盛,煎熬左腎,然後從背部向上衝到頭頂額頭,接著向下克制丙火,如果毒沒有集中在臉上,而是散到四肢,如果身體的氣血旺盛,就能戰勝毒素,這是好現象;如果氣血虛弱,毒素就會戰勝氣血,這是壞現象;如果氣血和毒素勢均力敵,情況就很危險。一般來說,情況好的,不需要吃藥也能好;情況壞的,吃藥也沒用;情況危險的,就一定要用藥救治。
從開始發病到痊癒,大概需要十二天。
去除初期的發熱三天不算,發熱期大約三五天,有時也可能十幾天。從開始出現痘疹到結痂脫落,整個過程大概是十二天,但如果中間不注意禁忌,就會拖延時間。也有氣血調和的,不到十二天就好了。開始不用太拘泥於天數,後面分天數,只是為了讓初學者容易理解。
痘疹的病情有初期的症狀和複雜的症狀,陰陽變化就像傷寒一樣;無論是壞的症狀還是痊癒的症狀,都離不開邪氣和毒素的相互殘害。
初期的發熱三天,就像傷寒的初期症狀;從發熱到出現痘疹,就像傷寒的六經三陰三陽症狀;六天以後,就稱為複雜的症狀;痘疹出現到結痂脫落,這是正常的過程;如果出現異常,就稱為變證;水痘、斑疹,稱為類似的症狀;無法治癒的,稱為壞證;殘留的毒素,稱為痊癒的症狀。痘疹發病的原理和傷寒很像,但是痘毒是從身體內部向外發,而傷寒是從身體外部向內侵入,所以治療方法稍微不同。至於痘疹發病時出現的各種疾病,都是外感和內傷引起的,是邪氣、污穢之氣和毒素相互搏鬥的結果。
總的來說,痘疹還沒完全發出來,出現三陽經的症狀,應該清熱解毒;痘疹已經發出來了,出現三陽經的症狀,應該溫補脾胃。太陽經的病症是怕冷、發熱、呼吸急促、小便發紅,痘疹發不出來,可以用防風荊芥甘草湯:三種藥等份,用水煎服。少陽經的病症是忽冷忽熱,痘疹發不出來,可以用連翹防風甘草湯:三種藥等份,用水煎服。陽明經的病症是發熱、眼睛發紅、便秘,痘疹遍佈肌肉,發不出來,可以用升麻葛根湯加紫草;如果痘疹發不出來的是四肢,可以用防風芍藥甘草湯:三種藥等份,用水煎服。太陰經的病症是腹脹、腹瀉、四肢冰冷,痘疹已經發出來了,可以用附子理中湯、木香散或理中丸。
少陰經的病症是痘疹發黑凹陷、口舌潰爛,可以用四物湯加紫草、紅花。厥陰經的病症是舌頭捲縮、陰囊收縮、大便青色、眼睛發青,時常昏厥,可以用異功散、十全大補湯加附子。一般來說,陽性的症狀出現在春夏或晴天,就是好現象;陰性的症狀出現在秋冬或陰雨天,就是壞現象。
痘疹的樣子就像豆子一樣,顏色也像豆子,但最可怕的是出現黑色的凹陷。
痘疹,形狀像豆子一樣,大小不一沒關係,只要圓潤飽滿、硬實就好,不宜凹陷。如果皮膚很嫩容易破,或者像茱萸一樣,就很危險;如果像麻子、蠶卵、浮萍一樣,而且數量不明顯,就是壞現象。所以說:形狀好的就好,形狀不好的就不好。顏色方面,是五臟的精華表現,紅色、黃色、綠色是比較好的。痘疹是由脾土和君相二火主導的,黃色和綠色是脾胃正常的顏色,代表毒素要發出來了;紅色也是深色,桃紅三分,紅中帶一分白,代表毒素開始發出來了;鮮紅色則代表血熱。初期是紫色的,代表大熱;白色,代表氣虛毒素還沒發出來。
初期是白色的,代表大虛;灰白色,代表血衰氣滯;黑色,代表毒素停滯血乾;焦褐色,代表氣血凝結。
形狀屬於氣,顏色屬於血,形狀飽滿完整,顏色滋潤,才是好現象。
痘疹頂部圓滿,是天的象徵。氣屬於陽,所以形狀屬於氣。痘疹周圍的紅暈滋潤,是地的象徵。血屬於陰,所以顏色屬於血。痘疹頂部尖圓飽滿而不凹陷,代表氣體像天一樣向上;痘疹根部周圍的紅暈明亮清晰,代表氣體像地一樣向下,這是最好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