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外集·卷五 (42)

回本書目錄

外集·卷五 (42)

1. 內傷乳食類

吐瀉,

吐瀉初生怎可當,脾虛則瀉,胃虛則吐,脾胃俱虛,吐瀉不止,久則變成慢驚與疳。初生惡物未下,但嘔黃汁者,木瓜丸:木瓜、膩粉、木香、檳榔、麝香各等分,為末,麵糊丸小豆大。每一二丸,甘草煎湯下。初生吐瀉不止者,硃砂丸:硃砂、南星、巴霜各等分,為末,糊丸黍米大。

每二丸,薄荷煎湯灌服下之。後以朱沉煎調之:硃砂二錢,藿香三錢,滑石五錢,丁香十四粒,為末,用新汲水一盞,麻油滴成花,抄藥五分在上,須臾墜下,澄去水,別用溫水下。初生吐瀉,壯熱不思乳食,大便色白,或不通者,停乳也,先宜紫霜丸下之,後用香橘餅:木香、橘皮、青皮各二錢半,厚朴、神麯、麥芽、砂仁各五錢,為末,蜜丸芡實大。每一丸,紫蘇煎湯,米湯任化下;或加肉豆蔻、訶子。

一切冷積、泄瀉俱效。

治者先分身熱涼;寒吐腥臊瀉青白,熱吐酸臭瀉色黃。

初生及稍長嬰兒吐瀉,以身涼面黃瀉青白,吐腥臊者,為內傷寒乳,或外感風寒;以身熱面赤瀉黃赤,吐酸臭者,為內傷熱食,或外感暑熱。古方:吐瀉身涼者,觀音散。吐瀉身熱作渴者,錢氏白朮散,吐瀉身溫,或乍寒乍熱,不思乳食,或食乳難化,大便青白,此上實下虛也,先宜益黃散,後宜四君子湯,隨五臟見證加減。

如吐瀉肢厥囟陷,加藿香、丁香;脾虛生風多困,加半夏曲、沒石子及冬瓜子少許;驚啼瘛瘲,睡臥不安,加全蠍,鉤藤、白附子;赤白痢,加歸、芍、粟米;白痢,加乾薑、粟;泄瀉,加陳皮、厚朴;傷風,加川芎、防風、羌活、細辛;發渴,加乾葛、枇杷葉及木瓜少許。

挾風必定憎寒熱,傷風多作吐瀉,風木好侵脾土故也。外證必憎寒壯熱,時有頭疼,咳嗽氣促。大概熱者,宜先服大青膏,或鉤藤散發散,後服益黃散補脾;冷者,先服益黃散補脾,後服大青膏,或鉤藤散發散。如吐驟或瀉完穀者,乃傷風甚也,大半夏湯。

被濕腹脹溺不長;

濕多身重腹脹,小水不利,平胃散主之;虛者,異功散。吐瀉作渴,溺澀者,五苓散。壯熱體重,吐酸瀉濁者,濕兼熱也,羌活、黃芩、蒼朮、甘草等分,水煎溫服。

寒多腹痛暑必渴,寒月吐瀉白色不渴者,益黃散;腹痛者,理中丸,肢冷加附子。久不止者,沒石子丸:沒石子一個,白豆蔻五個,訶子二個,木香、黃連各一錢,為末,飯丸麻子大。每十五丸,米飲下。兼治疳痢釀瀉。暑月吐瀉色黃引飲者,異功丸,或玉露丸:石膏、寒水石各一兩,甘草五錢,為末,糊丸黃豆大。每一丸,冷水下;吐不止,薑湯下。

久不止者,古連柏丸:黃連、黃柏各一兩,為末,入豬膽汁內煮丸,綠豆大。每二十丸,米飲下。抑論二證多見於夏秋,如立夏前後,濕熱時行,暴吐瀉者,蘇葛湯;夏至後,吐瀉身熱,或傷乳食,瀉深黃者,益元散合四苓散,加蒼朮為末,溫水調服;大暑後,吐瀉身溫,或傷乳食,瀉黃白者,食前服益黃散,食後服益元散;立秋後,吐瀉身涼不食,多睡多噦不渴者,頻服益黃散,少服益元散;秋分後,吐瀉身冷不食,瀉青褐水者,益黃散。

白話文:

內傷乳食類

嬰兒剛出生就吐瀉,怎麼能當成平常?這是因為脾虛導致腹瀉,胃虛導致嘔吐,如果脾胃都虛弱,吐瀉就會不止,時間久了就會變成慢驚風和疳病。如果剛出生時,體內污穢之物還沒排出,只是嘔吐黃色汁液,就用木瓜丸:將木瓜、膩粉、木香、檳榔、麝香各等份磨成粉,用麵糊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吃一到兩丸,用甘草煎湯送服。如果剛出生就吐瀉不止,就用硃砂丸:將硃砂、南星、巴豆霜各等份磨成粉,用米糊做成小米大小的藥丸。每次吃兩丸,用薄荷煎湯灌服。之後再用朱沉煎調服:將硃砂二錢、藿香三錢、滑石五錢、丁香十四粒磨成粉,用新汲取的水一碗,在水面上滴入麻油形成花紋,再把藥粉五分撒在水面上,等藥粉沉下去,倒掉水,再用溫水送服。如果剛出生的嬰兒吐瀉,身體發熱,不想吃奶,大便顏色發白,或不排便,這是因為停了奶,要先用紫霜丸來通便,之後再用香橘餅:將木香、橘皮、青皮各二錢半,厚朴、神麯、麥芽、砂仁各五錢磨成粉,用蜂蜜做成芡實大小的藥丸。每次吃一丸,用紫蘇煎湯或米湯送服,也可以加入肉豆蔻、訶子。各種因為寒冷造成的積食、腹瀉都有效。

治療時要先分辨身體是發熱還是寒涼。如果是因為寒冷而吐,吐出來的是腥味,腹瀉拉出來的是青白色;如果是因為熱而吐,吐出來的是酸臭味,腹瀉拉出來的是黃色。

剛出生或稍微長大一些的嬰兒,如果身體發涼、臉色發黃、腹瀉拉青白色,吐出來有腥味,這是因為體內受了寒冷的乳食傷害,或是外感風寒;如果身體發熱、臉色發紅、腹瀉拉黃紅色,吐出來有酸臭味,這是因為體內受了熱性的食物傷害,或是外感暑熱。古方認為:吐瀉且身體發涼的,用觀音散。吐瀉且身體發熱口渴的,用錢氏白朮散。吐瀉且身體微溫,或忽冷忽熱,不想吃奶,或是吃奶難以消化,大便青白色,這是上實下虛的症狀,要先用益黃散,之後再用四君子湯,並根據五臟的具體情況加減藥物。

如果吐瀉導致四肢冰冷、囟門凹陷,就加入藿香、丁香;如果脾虛生風,導致困倦,就加入半夏曲、沒石子和少許冬瓜子;如果出現驚嚇啼哭、抽搐、睡不安穩,就加入全蠍、鉤藤、白附子;如果拉紅白痢疾,就加入當歸、芍藥、粟米;如果拉白痢,就加入乾薑、粟米;如果腹瀉,就加入陳皮、厚朴;如果感冒,就加入川芎、防風、羌活、細辛;如果口渴,就加入葛根、枇杷葉和少許木瓜。

如果夾雜風邪,一定會有怕冷發熱的症狀,感冒多會引起吐瀉,因為風木之邪容易侵犯脾土。外在表現一定會怕冷發熱,有時會頭痛、咳嗽、呼吸急促。總體來說,如果身體發熱,要先服用大青膏或鉤藤散來發散邪氣,之後再服用益黃散來補脾;如果身體發冷,要先服用益黃散來補脾,之後再服用大青膏或鉤藤散來發散邪氣。如果吐得很快或瀉出來的都是未消化的食物,這是感冒很嚴重的表現,要用大半夏湯。

被濕邪侵擾會腹脹,小便不暢。

濕氣多會導致身體沉重、腹脹、小便不利,可用平胃散來治療;如果是虛弱的,就用異功散。如果吐瀉口渴,小便不通暢,就用五苓散。如果身體壯熱、體重、吐酸、腹瀉渾濁,這是濕邪兼有熱邪,可用羌活、黃芩、蒼朮、甘草等份煎水溫服。

寒冷時多腹痛,暑熱時一定口渴。如果寒冷的月份吐瀉,拉白色,但不口渴,就用益黃散;如果腹痛,就用理中丸,如果四肢冰冷就加附子。如果久治不愈,就用沒石子丸:將沒石子一個、白豆蔻五個、訶子二個、木香、黃連各一錢磨成粉,用米飯做成麻子大小的藥丸。每次吃十五丸,用米湯送服。這個藥丸還能治療疳痢引起的腹瀉。如果暑熱月份吐瀉,拉黃色,並且口渴想喝水,就用異功丸,或玉露丸:將石膏、寒水石各一兩,甘草五錢磨成粉,用米糊做成黃豆大小的藥丸。每次吃一丸,用冷水送服;如果吐不止,就用薑湯送服。

如果久治不愈,就用古連柏丸:將黃連、黃柏各一兩磨成粉,放入豬膽汁中煮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吃二十丸,用米湯送服。總結來說,這兩種情況多見於夏秋季節,比如立夏前後,濕熱流行的時候,突然吐瀉,用蘇葛湯;夏至後,吐瀉且身體發熱,或是因為乳食不當,腹瀉拉深黃色,用益元散合四苓散,加入蒼朮磨成粉,用溫水調服;大暑後,吐瀉且身體微溫,或是因為乳食不當,腹瀉拉黃白色,飯前服用益黃散,飯後服用益元散;立秋後,吐瀉且身體發涼、不想吃東西、嗜睡、多打嗝,但不口渴,要頻繁服用益黃散,少量服用益元散;秋分後,吐瀉且身體發冷、不想吃東西、腹瀉拉青褐色水,用益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