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外集·卷三 (106)

回本書目錄

外集·卷三 (106)

1. 分消(內濕)

升陽除濕湯,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腸鳴腹痛,泄瀉無度,小便黃,四肢困弱。升麻、柴胡、防風、神麯、澤瀉、豬苓各五分,蒼朮一錢,陳皮、甘草、麥芽各三分,薑、棗煎服。如胃寒腸鳴加益智仁、半夏,非腸鳴不得用。

升陽除濕防風湯,治大便閉塞。或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或有白膿或血,慎勿利之,利之則反鬱結而不通,以此舉其陽,則陰氣自降矣。如脾濕下流肝腎而成泄痢者,宜此補之升之舉之,不可疏下。若脈實腹脹,閉塞不通,從權以苦多甘少之藥泄之,蒼朮四兩,防風二錢,白朮、白茯、白芍各一錢,用水二鍾半,先煎蒼朮至二鍾,入諸藥,再煎至一鍾,空心熱服。

白話文:

【分消(內濕)】

使用「升陽除濕湯」來治療因脾胃虛弱導致的食慾不振,腸鳴與腹痛,以及無法控制的嚴重腹瀉,小便顏色偏黃,四肢疲倦乏力。該湯劑包含升麻、柴胡、防風、神麯、澤瀉、豬苓各五分,蒼朮一錢,陳皮、甘草、麥芽各三分,薑和棗一起煎煮服用。如果出現胃部寒冷、腸鳴的情況,可添加益智仁和半夏,但若無腸鳴症狀則不宜使用。

「升陽除濕防風湯」適用於大便阻塞的情況。或者感到腹部緊迫,頻繁前往廁所卻無法排便,甚至出現白膿或血跡,切記不要輕易使用瀉藥,否則可能導致情況更為惡化,不通更甚。本湯劑能提升體內的陽氣,進而使陰氣下降。對於因脾臟濕氣下瀉影響肝腎功能,導致腹瀉或痢疾的情況,適合使用此湯劑進行調理,補充體力並提升體內陽氣,但不可輕易使用瀉下藥物。若脈象強烈且腹部脹滿,大便阻塞不通,可以考慮使用苦味成分較多、甘味成分較少的藥物來幫助排便,例如:蒼朮四兩,防風二錢,白朮、白茯苓、白芍各一錢,加入兩杯半的水,先將蒼朮煎煮至剩兩杯水量,再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煎煮至剩一杯水量,空腹時熱服。

2. 婦人

升陽燥濕湯,治白帶下,陰戶痛,控心急痛,身黃皮緩,身重如山,陰中如水。防風、良薑、乾薑、郁李仁、甘草各一錢,柴胡一錢三分、陳皮、黃芩各五分,白葵花七朵,分作二帖,水煎服。

升陽調經湯,治飲食勞倦,暴崩不止,或下水漿,怠惰嗜臥,四肢困倦,及夏月帶下脫漏等證。獨活五分,蔓荊子七分,當歸、防風、甘草、升麻、藁本各一錢,柴胡、羌活、蒼朮、黃耆各錢半,空心水煎服,以飯壓之。

升陽舉經湯,治經水不止。如右尺按之空虛,是氣血俱脫,大寒之證。雖輕手其脈數疾,舉之弦緊或澀,此是陽脫陰火亦亡。或見熱證於口鼻眼,或渴,此皆陰燥陽欲先去也,此方切補命門之下脫也。肉桂盛夏勿用,白芍、紅花各五分,細辛六分,人參、熟地、川芎各一錢,獨活、黑附子、甘草各錢半,羌活、藁本、防風各二錢,白朮、當歸、黃耆、柴胡各三錢,桃仁十枚,分作四帖,空心水煎服。

益胃升陽湯,治婦人經候不調,或血脫,或脈弱食少,水泄日二三行。即補中益氣湯加神麯錢半,黃芩五分,腹痛加芍藥。此方氣血之藥,血脫益氣之要法也。

升陽和中湯,治閉目渾身麻木,晝減夜甚,覺而開目則麻漸退,乃陽衰陰旺,非有風邪。法當補肺瀉陰火與濕,通行經脈,調和陰陽,此藥主之。生甘草去腎熱閉,黃柏、白茯、澤瀉俱除濕導火,升麻行陽助經,柴胡各一分半,橘皮、當歸、白朮各二分,白芍、人參各三分,佛耳草、炙甘草各四分,黃耆五分,食遠水煎熱服。

白話文:

【婦人】

升陽燥濕湯:這方藥能治療白帶過多,私處疼痛,心臟部位突然劇痛,皮膚呈現黃色且鬆弛,身體沉重感如背負大山,私處濕度過高。藥材包含防風、良薑、乾薑、郁李仁、甘草各一錢,柴胡一錢三分、陳皮、黃芩各五分,白葵花七朵,分兩次服用,用水煎煮後飲用。

升陽調經湯:這方藥能治療因飲食過勞或疲憊導致的月經大量出血不止,或是下體排出像水一樣的分泌物,感到疲倦想睡,四肢無力,以及夏季白帶過多等症狀。藥材包含獨活五分,蔓荊子七分,當歸、防風、甘草、升麻、藁本各一錢,柴胡、羌活、蒼朮、黃耆各一錢半,在空腹時用水煎煮後飲用,再用餐飯壓制。

升陽舉經湯:這方藥能治療月經出血不止。如果右側手腕下方的脈搏按下去感到空虛,表示氣血雙虧,是嚴重的寒性症狀。即使輕微按壓,脈搏快速,用力按壓則會感到緊繃或遲滯,這是陽氣脫離,陰火也消失的症狀。可能在口鼻眼出現熱感,或是口渴,這些都是陰性過於乾燥,陽氣即將耗盡的現象。這方藥可以補充命門下脫的情況。夏天不用肉桂,白芍、紅花各五分,細辛六分,人參、熟地、川芎各一錢,獨活、黑附子、甘草各一錢半,羌活、藁本、防風各二錢,白朮、當歸、黃耆、柴胡各三錢,桃仁十顆,分四次服用,空腹時用水煎煮後飲用。

益胃升陽湯:這方藥能治療婦女月經週期不正常,或是大量出血,或是脈搏弱,食慾不振,每天拉肚子兩三次。這是在補中益氣湯的基礎上加上神麯一錢半,黃芩五分,如果腹部疼痛則加用芍藥。這方藥是氣血雙補的藥物,對於出血後補氣有重要效果。

升陽和中湯:這方藥能治療閉上眼睛全身麻木,白天較輕晚上加重,醒來睜開眼睛麻木感逐漸消失,這是因為陽氣衰弱,陰氣旺盛,並不是受到風邪。應當補肺,清除陰火和濕氣,疏通經絡,調節陰陽,這方藥就是針對這種情況。生甘草可以去除腎熱導致的閉塞,黃柏、白茯苓、澤瀉都能清除濕氣和引導火氣,升麻可以幫助陽氣運行和經絡,柴胡各一分半,橘皮、當歸、白朮各二分,白芍、人參各三分,佛耳草、炙甘草各四分,黃耆五分,在飯後用水煎煮後趁熱飲用。

3. 小兒

保元湯,治慢驚風。令脾土實而木不敢犯,又為疹痘始終必用之藥也。黃耆錢半,人參一錢,甘草五分,水煎服。加減見小兒。

白話文:

【保元湯】,用於治療小兒慢驚風症。此方能強健脾胃,使肝氣不至於過旺而影響脾胃,同時也是在疹痘初期到後期必定會用到的藥方。具體藥材份量如下:黃耆使用錢半,人參使用一錢,甘草使用五分,用水煎煮後服用。關於藥物增減的細節,請參考小兒專區的說明。

4. 外科

補中益氣湯,乃癰疽托裡排膿,扶脾胃之聖藥也。加減由人。

內傷,耳鳴目黃,頰頷腫,頸肩臑肘臂外後廉痛,面赤,脈洪大者,以羌活一錢,防風、藁本各七分,甘草五分通其經血;加黃芩、黃連各三分,消其腫;人參五分,黃耆七分,益元氣而瀉火邪,另作一服與之。嗌痛頷腫,脈洪大,面赤,加黃芩。內傷發斑者,因胃氣虛甚,是火遊行於外,亦痰熱所致。火則補而降之,熱則微汗以散之,切不可下,恐生危證。

上補中益氣一方,六經見證詳傷寒,百病相兼見雜病,春夏秋冬無不可通,男女內外無所不治。升而浮之,羌、獨、葛、防不為發散;降而沉之,木香、檳榔,豬、澤、知、柏不為疏滲;熱之,乾薑、肉桂,甚則附子;寒之,芩、連、滑石,甚則大黃。學者於此而一悟焉,則處方用藥,非惟善於加減變化,而無凝滯亂之弊,亦且關鍵可觀,而有洞中懇惻之妙。

然後謂之依東垣用藥,亦即謂之效仲景處方,益能依東垣,則仲景在其中矣,能效仲景,則東垣亦在其中矣,二公方藥,俱自《湯液》而來,理意同而品味多寡,病不同耳。且清暑益氣,仲景法也,腸與東垣相似,尤為證驗。以後雜病方中,有言百般加減由人,即此類是也。

其餘如頭痛加芎、芷,活套則不甚錄,即頭痛太陽川芎,陽明白芷,豈可概加芎、芷哉!諸益氣皆自補中而變,或以補中益氣為主,而加散邪之藥;或以辛涼解散之藥為君,而以參、術等藥為臣,皆因時令主客,互為勝衰,內外感傷各有輕重,而加減出入之也。

其實,通治飲食勞役,或無力動作,懶於言語;或飯後反倦;或當春口淡;或遇夏惡寒者,值秋熱令稍退,肺病灑淅,慘慘不樂;或飢常如飽;或便後見些膿血,無非脾濕下流,以致內熱變生諸病。但初病熱中則可用之,若末傳寒中,則不可用也,蓋甘酸適足以益其病耳。

如黃耆、人參、甘草、芍藥、五味子之類是也,以此見,諸升益之劑難用,尤甚於桂枝、麻黃湯也。飲食傷成積聚者,消導推逐,尤宜慎重。

內傷飲食積滯方,見雜病傷食積聚。補中益氣湯加減,見雜病藥賦。

白話文:

【外科】

補中益氣湯,這是治療膿瘍,強化脾胃功能的神聖藥方。其配方可根據個人情況進行調整。

如果內傷導致耳鳴、眼睛黃,臉頰和下巴腫脹,脖子、肩膀、手臂外側及後部疼痛,臉色紅潤,脈搏強烈,可以使用羌活一錢,防風、藁本各七分,甘草五分,調節血液循環;再加入黃芩、黃連各三分,消除腫脹;人參五分,黃耆七分,補充元氣並抑制火邪,另外再配製一份服用。喉嚨痛和下巴腫脹,脈搏強烈,臉色紅潤,可增加黃芩的份量。內傷出現皮膚出斑,因為胃氣非常虛弱,導致火氣在外遊走,也是痰熱造成的。對火氣應補充並降伏,對熱氣則應微出汗以散熱,切記不能瀉下,否則可能產生危險的情況。

上述補中益氣湯的配方,對於六經的病症詳細見於傷寒論,各種疾病的綜合症狀見於雜病論,無論春夏秋冬都適用,男女老少都可治療。如果需要提升並散發,羌活、獨活、葛根、防風並不會過度散發;如果需要下降並沉澱,木香、檳榔,豬苓、澤瀉、知母、黃柏並不會過度滲透;熱病,乾薑、肉桂,甚至附子;寒病,黃芩、黃連、滑石,甚至大黃。學習者如果能理解這些,就能靈活地開藥方,不僅擅長加減變化,而且不會呆板混亂,更能在關鍵處看到精妙之處。

這樣說來,遵循李杲的用藥原則,也可以說是模仿張仲景的處方,如果能進一步理解李杲,那麼張仲景的理論就在其中了,如果能模仿張仲景,那麼李杲的理論也在其中了。兩位大師的藥方都是從《湯液經》演變而來,原理相同,只是成分多少因病而異。清暑益氣法是張仲景的方法,和李杲的腸道理論相似,尤其被認為是有效的。後面的雜病方中,有提到各種加減變化,就是這種方法。

例如,頭痛加用芎、芷,這種常規方法就不多提了,即使頭痛在太陽經用川芎,在陽明經用白芷,也不能一概加用芎、芷!所有補氣藥方都是從補中益氣湯變化而來,有的以補中益氣湯為基礎,加入祛邪的藥物;有的以辛涼解表的藥物為主要,以人參、白朮等藥物為輔助,都是根據季節和主客的相互影響,以及疾病內部和外部的傷害程度,進行加減變化。

實際上,這是一個全面治療飲食勞累,或身體無力,說話疲倦;或飯後反而疲倦;或春天口淡;或夏天畏寒;或秋天熱度稍微下降,肺部疾病加重,情緒低落;或經常感到飽食;或排便後有些許膿血,無疑都是脾臟濕氣下瀉,導致內部熱氣引起各種疾病。但只在剛開始熱病時可以使用,如果轉為寒病,就不能使用了,因為甘酸的成分會加重病情。

像黃耆、人參、甘草、芍藥、五味子等藥物,由此可見,所有提升和補益的藥物都很難使用,甚至比桂枝、麻黃湯更難使用。飲食傷害導致積聚的,消除和推遲,尤其要謹慎。

內傷飲食積滯的治療,見於雜病論的傷食積聚。補中益氣湯的加減,見於雜病論的藥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