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外集·卷三 (54)

回本書目錄

外集·卷三 (54)

1. 傷寒用藥賦

太陽無汗寒傷榮,臘月麻黃湯為最;太陽有汗風傷衛,臘月桂枝(湯)可先。易老沖和(湯即九味羌活湯)治風寒而發於三季,陶氏沖和(湯)分陰陽以救乎雙傳。

此方以兩感必死,但陽先受病多者,以此湯探之,中病即愈。如不愈者,看表里陰陽多少用藥。是以用九味羌活湯去蒼朮加柴胡、乾葛,石膏、黑豆,皆三陽經藥也。

陽明之本宜解肌,審葛根白虎於寒熱;

傷風有汗表虛者,桂枝湯。傷寒無汗表實者,葛根湯。不惡寒反惡熱,二便不閉者,白虎湯。

陽明之標須承氣,詳痞滿燥實於便堅。

痞滿燥實俱全者,大承氣湯。有痞滿而無燥實者,小承氣湯。有燥實而無痞滿者,調胃承氣湯。

大柴胡(湯)行陽明帶表之秘,小柴胡(湯)擅少陽和解之權。有痰妨胸滿,瓜蒂(散)梔豉(湯)緩緩飲;無頭疼身熱,附子乾薑熟煎。

古姜附湯:乾薑一兩,生附一枚,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渣頓服。治直中陰經真寒證,如厥逆脈不至,加甘草一倍。

理中(湯小)建中(湯)治太陰(直中)臟寒之不足,桂黃桂苓祛太陰(傳經)腑熱之不平。

桂枝加大黃湯:桂枝三錢,芍藥四錢,甘草二錢半,大黃二錢,姜五片,棗二枚,水煎溫服。治太陰傳經熱證,腹滿而痛,咽乾而渴,手足溫,脈沉有力。本方陶氏加枳殼、柴胡,臨服入檳榔水三匙。如腹滿不惡寒而喘,去甘草加大腹皮。桂枝加芍藥湯:桂枝三錢,芍藥四錢,甘草一錢,姜四片,棗一枚,水煎溫服。

治太陰腹滿痛甚,或太陽病下之轉屬太陰自利者。亦宜陶氏桂苓飲、五苓散。

少陰熱證小承氣(湯),反之四逆倍甘草,拒陽可愈(四逆湯);厥陰熱證大承氣(湯),反之四逆用當歸,似瘧自痊(當歸四逆湯)。此雖六經之正治,實具百病之真筌。

表裡陰陽通治,凡言表證,分有汗無汗,俱於前正方內隨經選用;凡言里證,分傳經直中,俱於前正方內選用,凡言陰證,俱於前溫中熱藥內選用;凡言陽證,俱於前隨裡寒藥內選用。是數方可以代百方,雖曰仲景方法,猶有遺失之恨。據愚見,於此推類而通於雜病,則方法亦無以加矣。

汗吐下溫兼全。

凡言宜汗,即前正方中,或發表,或解肌之劑選用;凡言宜吐,即前正方中,或探吐,或湧宣之劑選用;凡言宜下,即前正方中,潤下湧泄之劑選用;凡言宜溫,即前正方中,臟寒亡陽之劑選用。是數法者可以兼百法,貴乎用之當耳。誤用麻黃,令人亡陽,汗出不止,將病人頭髮水浸,外用糯米粉並龍骨、牡蠣末撲之。

誤用硝、黃,令人不禁,用理中湯加炒糯米、烏梅、壁土止之。誤用薑、附,令人失血發斑,用蘿蔔汁,或子搗汁,或泥漿汁,再入黃連、甘草、犀角,可解其毒。不然身有紅處,乃血欲從各竅出也。

白話文:

太陽病沒有出汗,是寒邪侵犯肌膚,在寒冷的臘月,用麻黃湯最適合;太陽病有出汗,是風邪侵犯衛氣,在臘月可以先用桂枝湯。易老(指醫家李杲)的沖和湯(即九味羌活湯)治療三季(春、夏、秋)的風寒感冒,而陶氏(指醫家陶華)的沖和湯則區分陰陽,來治療同時侵犯太陽和陽明的雙傳證。

這個方子認為,如果同時感染風寒和風熱,通常病情危重,但如果陽氣先受病的人,可以用這個湯來試探,如果對症就會痊癒。如果沒有好轉,就要看表裡陰陽的偏盛偏衰來用藥。所以用九味羌活湯去掉蒼朮,加上柴胡、葛根、石膏、黑豆,這些都是治療三陽經的藥物。

陽明經的根本病機應該用解肌的方法,要仔細辨別葛根湯和白虎湯的寒熱證;

感冒有出汗,屬於表虛的,用桂枝湯。感冒不出汗,屬於表實的,用葛根湯。不惡寒反而發熱,大小便正常者,用白虎湯。

陽明經的標證(疾病的表現)需要用承氣湯來疏通,詳細辨別痞滿、燥結、大便硬結的症狀。

痞滿、燥結、大便硬結都具備的,用大承氣湯。只有痞滿而沒有燥結、大便硬結的,用小承氣湯。只有燥結、大便硬結而沒有痞滿的,用調胃承氣湯。

大柴胡湯可以治療陽明經兼有表證的疾病,小柴胡湯擅長和解少陽經的病症。有痰阻礙胸部,感到脹滿,可以慢慢喝瓜蒂散或梔豉湯;如果沒有頭痛、發熱,可以用附子乾薑煎煮來治療。

古姜附湯的配方:乾薑一兩,生附子一枚,用水三碗煎到一碗,去渣後一次服用。治療陰經受到寒邪直中的真寒證,比如四肢冰冷、脈搏摸不到,可以加入一倍的甘草。

理中湯、小建中湯治療太陰經臟腑虛寒的不足之症,桂枝黃芩湯、桂苓湯祛除太陰經(從太陽傳來)的腑熱。

桂枝加大黃湯的配方:桂枝三錢,芍藥四錢,甘草二錢半,大黃二錢,生薑五片,大棗兩枚,用水煎煮後溫服。治療太陰經傳來的熱證,腹部脹滿疼痛,咽喉乾燥口渴,手足溫熱,脈象沉實有力。這個方子,陶氏會加上枳殼、柴胡,臨服時加入三匙檳榔水。如果腹部脹滿但不怕冷而有喘息,去掉甘草,加上大腹皮。桂枝加芍藥湯的配方:桂枝三錢,芍藥四錢,甘草一錢,生薑四片,大棗一枚,用水煎煮後溫服。

治療太陰經腹部脹滿疼痛嚴重,或者太陽病用下法後轉屬太陰經而導致腹瀉的。也可以用陶氏的桂苓飲、五苓散。

少陰經的熱證用小承氣湯,反之(少陰寒證)用四逆湯,並且甘草加倍,如果陽氣被拒絕可以痊癒;厥陰經的熱證用大承氣湯,反之(厥陰寒證)用當歸四逆湯,像瘧疾一樣的症狀會自行痊癒。這些雖然是治療六經疾病的常規方法,但實際上包含了治療各種疾病的真諦。

表證和里證、陰證和陽證可以全面治療,凡是提到表證,都要區分有無汗,都在前面提到的正方中,根據所屬的經脈選用藥物;凡是提到里證,都要區分是經脈傳來還是直接侵入,都在前面提到的正方中選用;凡是提到陰證,都在前面提到的溫中散寒的藥物中選用;凡是提到陽證,都在前面提到的治療裡寒的藥物中選用。這些方子可以代替很多方子,雖然是張仲景的方法,但仍然有遺漏的地方。我認為,可以根據這些方子來推廣運用到雜病,這樣方法就非常完善了。

汗法、吐法、下法、溫法都應該兼顧全面。

凡是說要用汗法,就在前面提到的正方中,選擇發汗或者解肌的藥物;凡是說要用吐法,就在前面提到的正方中,選擇探吐或者湧泄的藥物;凡是說要用下法,就在前面提到的正方中,選擇潤下或通泄的藥物;凡是說要用溫法,就在前面提到的正方中,選擇治療臟腑虛寒、陽氣耗竭的藥物。這幾種方法可以兼顧很多方法,關鍵在於使用得當。如果誤用麻黃,會導致陽氣耗竭,汗流不止,可以用浸水的頭髮覆蓋在病人身上,外用糯米粉和龍骨、牡蠣粉撲在身上。

如果誤用硝石、大黃,會導致大小便失禁,可以用理中湯加上炒糯米、烏梅、壁土來止瀉。如果誤用薑、附子,會導致出血或出現斑疹,可以用蘿蔔汁,或者子搗汁,或者泥漿汁,再加上黃連、甘草、犀角來解毒。不然的話,如果身體出現紅色斑點,說明血要從各個孔竅流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