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外集·卷三 (52)

回本書目錄

外集·卷三 (52)

1. 瘥危死證及婦人傷寒

其血必結而不行,小柴胡湯,或黃龍湯加牡丹皮、桃仁。婦人此證最多,切忌汗下。若見喜忘如狂,腹滿泉清,當以瘀血法治之,又不可拘於不下也。然男女均有此血海,在男子血室,得熱則必妄行,多為下血譫語頭汗,見陽明證為異耳。男子由陽明而傷,婦人隨經而入。

產前產後,謂之法無犯胃。

產前安胎,產後補血為主。古法無犯胃氣及上二焦。犯胃氣者,謂攻下也;犯上焦者,謂發汗也;犯中焦者,謂取吐也。不可發汗吐下,但當和解。胎前,凡藥必加白朮、黃芩安胎為主。尋常外感,小柴胡去半夏加白朮,合四物湯,或合四君子湯,最能保胎除熱。

如傷寒太陽證見,九味羌活湯合四物湯;陽明證見,升麻葛根湯;少陽證見,小柴胡湯;太陰證見,平胃散加白朮、枳實,熱者大柴胡湯加厚朴、當歸;少陰證見,人參三白湯加當歸,熱者涼膈散;厥陰證見,理中湯,熱者六一順氣湯。以上俱合四物湯服之。其餘變證,照依古法。

表證具者,芎蘇散、古芩術湯、前胡七物湯、黃龍湯;傷暑者,柴胡石膏湯;嘔逆不食、胎動者,麥門冬湯;嘔吐不食、心煩者,蘆根湯;發熱煩悶者,生葛根一味,水煎服;發斑者,梔子大青湯、升麻六物湯;發狂者,秦艽散。時氣大熱,恐胎墜者,用伏龍肝末,水調塗臍下,干則再塗,病瘥乃止。

如胎已死者,蔥豉湯、蔥白一物湯。產後傷寒發熱,宜四物湯倍芎、歸加軟柴胡、炒乾薑、人參佐之。如惡露未去者,柴胡破瘀湯。凡藥必加四物湯為主,乃養血之源也。六經見證,同胎前用藥。外感四氣咳嗽,惡阻,旋覆花湯。面赤發喘,竹葉防風湯。更參婦人門。

浮沉升降順天時,天地陰陽之氣,鼓擊而生春夏秋冬。冬至一陽上升,夏至一陰下降。二至則氣同,二分則氣異。陰陽相錯,而人病由生。《此事難知》云:春不服白虎,為瀉金也;秋不服柴胡,為瀉木也。以此推之,春甘夏辛秋酸冬苦,四季宜咸。

南北東西隨水土。

東南山谷,地氣濕熱,病多自汗;西北高燥,地氣寒涼,病多無汗;中原土鬱,病多膨脹,飲食居處,各各不同。故麻黃、桂枝,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時服之,無不應驗;自江淮間,惟冬及春可行之。

潛心之下,真有易道存焉;

六經名義,有八卦之理。《此事難知》以六十四卦配合日用,至於朝大黃、暮附子,朝附子、暮大黃,變易之義也。麻黃、桂枝、瓜蒂等方,卦象辭例也。泥象執方,不知易也。

反掌之間,似乎兵法寓矣。

東垣曰:用藥如用兵,機無輕發。《此事難知》云:治法如孫子用兵,若在山谷則塞淵泉,在水陸則把渡口,在平川廣野當青野千里。塞淵泉者,刺俞穴;把渡口者,奪病發時前;青野千里者,如肌瘦羸,宜廣服大藥以養正。又曰:補益者,守也;汗吐下者,攻也;調和者,廣略而決勝也。

白話文:

婦女的危急症狀及傷寒

女性月經血必定凝結不通暢,可用小柴胡湯,或黃龍湯加牡丹皮、桃仁。婦女出現這種症狀的機率最高,絕對禁止發汗或瀉下。如果出現喜怒無常、神志不清、腹部脹滿、小便清澈等現象,就應該採用治療瘀血的方法,也不要拘泥於是否瀉下。其實男女都有血海,男子在血室,血室受熱就會妄行,常表現為下血、神志不清、頭部出汗,如果見到陽明證的症狀則另當別論。男子由陽明經受傷,婦女則隨經脈受累。

孕期前後,治療方法不能傷及脾胃。

孕期以安胎為主,產後以補血為主。古代的療法都不會傷及脾胃和上焦。傷及脾胃是指攻下法;傷及上焦是指發汗法;傷及中焦是指催吐法。孕期不能發汗或瀉下,只能調和。孕期用藥必須加入白朮、黃芩以安胎為主。一般的感冒,可用小柴胡湯去半夏加白朮,再配合四物湯或四君子湯,最能保胎和退熱。

如果傷寒出現太陽經症狀,用九味羌活湯合四物湯;出現陽明經症狀,用升麻葛根湯;出現少陽經症狀,用小柴胡湯;出現太陰經症狀,用平胃散加白朮、枳實,若發熱則用大柴胡湯加厚朴、當歸;出現少陰經症狀,用人參三白湯加當歸,若發熱則用涼膈散;出現厥陰經症狀,用理中湯,若發熱則用六一順氣湯。以上藥方都需配合四物湯服用。其他變證,則依照古法治療。

如果出現表證,用芎蘇散、古芩術湯、前胡七物湯、黃龍湯;中暑則用柴胡石膏湯;嘔吐、不進食、胎動不安則用麥門冬湯;嘔吐、不進食、心煩則用蘆根湯;發熱煩悶則用生葛根單味水煎服;出現紫斑則用梔子大青湯、升麻六物湯;出現狂躁則用秦艽散。如果遇到天氣酷熱,擔心胎兒墜落,可用伏龍肝磨成粉末,用水調勻塗抹在肚臍下,乾燥後再塗,直到病情痊癒為止。

如果胎兒已經死亡,則用蔥豉湯、蔥白單味湯。產後傷寒發熱,宜用四物湯加倍芎藭、當歸,再加少量柴胡、炒乾薑、人參。如果惡露未盡,則用柴胡破瘀湯。所有藥方都必須以四物湯為主,因為它是養血的根本。六經的症狀,產前產後用藥方法相同。外感引起的咳嗽、孕吐,用旋覆花湯;面紅發喘,用竹葉防風湯。更需參考婦科相關醫書。

藥物升降浮沉要順應天時,天地陰陽之氣的鼓動而產生春夏秋冬。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二至時節氣候相似,二分時節氣候不同。陰陽交錯,疾病由此產生。《此事難知》中說:春天不宜服用白虎湯,因為會瀉金;秋天不宜服用柴胡湯,因為會瀉木。以此類推,春天宜甘味,夏天宜辛味,秋天宜酸味,冬天宜苦味,四季都宜咸味。

各地區因水土不同而有所差異。

東南山谷地區,地氣濕熱,疾病多伴有自汗;西北高燥地區,地氣寒涼,疾病多不伴有自汗;中原地區土氣鬱滯,疾病多伴有脹滿。飲食起居各有不同。因此麻黃、桂枝,西北地區的人四季服用都見效;江淮地區則只有冬天和春天才能使用。

潛心研究,才能體會其中易理;

六經的理論,包含八卦的道理。《此事難知》將六十四卦與日常生活相結合,例如早晨服用大黃,晚上服用附子;早晨服用附子,晚上服用大黃,這就是變易的道理。麻黃、桂枝、瓜蒂等藥方,都與卦象和辭例相關。死板地套用藥方,不懂得變通,就不懂易理。

用藥如同用兵,戰略部署至關重要。

東垣(張元素)說:用藥如同用兵,機不可失。 《此事難知》中說:治療方法如同孫子兵法,如果在山谷,就堵塞水源;在水陸交界,就控制渡口;在平原曠野,就要佈下天羅地網。堵塞水源,是指針刺俞穴;控制渡口,是指在疾病發作前就加以控制;佈下天羅地網,是指病人瘦弱虛弱,就應該廣泛地服用大藥來調養正氣。又說:補益是守勢;發汗、吐瀉是攻勢;調和是廣佈兵力,然後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