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外集·卷三 (3)

回本書目錄

外集·卷三 (3)

1. 一十八劑

輕、調、緩、淡、清,暑、濕、解、和、平,火、奪、寒並補,甘、溫、澀與榮,隨證選用,真有古人不傳之妙。乃補仲景之遺亡也,非不遵桂枝、麻黃之謂也。一說清平之世,同水化也,雖辛熱之藥,不生他證。擾攘之世,同火化也,若用辛熱之藥,則發黃、出斑,變壞之病作矣。蓋人內火既動,外火又侵,所以辛熱發汗不如辛溫,辛溫又不如辛涼藥也。

(輕劑),防風通聖散,合益元散,名雙解散。在表當汗者,俱宜連進數服,必愈。不解者,病已傳變。

(清劑),涼膈散,汗吐下後,無異證者用。下早遂成結胸虛痞,或合天水、小柴胡。

(解劑),小柴胡湯,半表半裡者用,或合涼膈。

(緩劑),大柴胡湯,里微熱者用,或合解毒湯。

(寒劑),大承氣湯,里大熱者用。表裡大熱合大柴胡湯。裡熱甚表熱漸微者,合解毒湯。

(調劑),調胃承氣湯,裡熱無脹滿者用。

(吐劑),瓜蒂散,胸滿喘嘔,陽脈緊甚者用。

(甘劑),天水益元散,傷寒餘熱,以此調之。

(火劑),黃連解毒湯,

(暑劑),白虎湯,中暑自汗者用,半表半裡者用,或加蒼朮。發汗熱不解,脈尚浮者,用解之。或裡熱內盛,陽厥極,皆因失下而成此證,但進涼膈、天水,合而為一,調合陰陽,洗滌臟腑,則其他證自不生矣。

(淡劑),五苓散,中暑白虎解後多服,或合天水。

(濕劑),三花神佑丸,

(奪劑),三黃丸,

(補劑),防風當歸飲,

(平劑),四君子湯,

(榮劑),四物湯,

(澀劑),胃風湯,

(溫劑),理中湯,

(和劑),平胃散,

(結胸),大、小陷胸湯、丸,

(發斑),涼膈散,加當歸。胸緊加枳殼、桔梗。

(心煩不眠),梔豉湯,

(發黃),茵陳湯,調五苓散。

(煩渴),涼膈散,合去桂五苓散、益元散。

(痓),承氣湯,合解毒,譫語發狂者並用。以上一十八劑,二十四方,四十四味藥品,調治溫暑初證、雜證、餘證及雜病痰火、濕熱。曲盡其妙,男婦俱同。

白話文:

[一十八種藥方]

(輕劑):防風通聖散結合益元散,命名為雙解散。對於在外感初期需出汗的病症,都應連續服用數次,必定會痊癒。若無效,可能病情已轉變。

(清劑):涼膈散,適用於發汗、催吐、瀉下後,沒有其他異常症狀的情況。如果過早使用瀉下法,可能會導致結胸或虛痞,此時可以結合天水散和小柴胡湯使用。

(解劑):小柴胡湯,適用於半表半裡的病症,也可結合涼膈散使用。

(緩劑):大柴胡湯,適用於內裡微熱的狀況,或可結合解毒湯使用。

(寒劑):大承氣湯,用於內裡大熱的病症。表裡都大熱的狀況可結合大柴胡湯,若內熱嚴重而表面熱度漸減,則可結合解毒湯。

(調劑):調胃承氣湯,適用於內裡熱但無脹滿感的病症。

(吐劑):瓜蒂散,適用於胸悶、喘息、嘔吐,且陽脈緊的病症。

(甘劑):天水益元散,適用於治療傷寒後的餘熱。

(火劑):黃連解毒湯,

(暑劑):白虎湯,適用於中暑自汗的病症,或可加蒼朮。若發汗後熱度仍未降,脈搏仍浮,可用此湯解之。或者若內熱嚴重,陽厥極,都是因為未適時瀉下而導致,只要使用涼膈散和天水益元散,調合陰陽,清洗臟腑,其他病症自然不會產生。

(淡劑):五苓散,適用於中暑後,白虎湯療效後的維持期,或可結合天水益元散使用。

(濕劑):三花神佑丸,

(奪劑):三黃丸,

(補劑):防風當歸飲,

(平劑):四君子湯,

(榮劑):四物湯,

(澀劑):胃風湯,

(溫劑):理中湯,

(和劑):平胃散,

(結胸):大、小陷胸湯或丸,

(發斑):涼膈散,可加當歸。胸緊可加枳殼、桔梗。

(心煩不眠):梔豉湯,

(發黃):茵陳湯,可調五苓散。

(煩渴):涼膈散,可結合去桂五苓散、益元散。

(痓):承氣湯,結合解毒湯,譫語發狂的狀況皆可使用。

以上共計一十八種藥方,二十四個配方,涵蓋了四十四種藥材,用於治療溫暑初期、複雜病症、餘熱及各種疾病如痰火、濕熱等。這些藥方精妙無比,男女皆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