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內集·卷二 (72)
內集·卷二 (72)
1. 治燥門
古有陰冷囊腫、疼痛欲死、不眠,煮汁服之立瘥。葉,治腸癰腹臟瘀血、血暈、撲損,生擂酒並小便任服。小薊,力微,治血之外只能開胃,寬胸膈,退熱煩及衄、鼻塞不能而已。大薊,高三四尺,葉皺;小薊,高一尺許,葉不皺為異,亦可為蔬。四月採苗,九月採根,洗淨陰乾,微焙,亦可生搗汁服。
卷柏,
卷柏無毒辛甘平,止血用炙破血生,血閉瘕淋陰內痛,咳逆風痿脫肛寧。
生石上,處處有之。卷屈如雞足,青黃色,葉似柏。生用破血,炙用止血。主婦人經閉無子,癥瘕,淋結,陰中寒熱痛。兼治咳逆、頭中風眩、痿厥、脫肛、屍疰、五臟邪氣,強陰益精,和顏色。七月採,去近石沙土處,陰乾用之。
茺蔚子,
茺蔚子味甘辛溫,行血養血解心煩,逐水去風止損痛,女藥稱仙號返魂,莖可洗瘡花治帶,葉敷諸瘡可無痕。
茺,充實也;蔚,盛貌。無毒。善行瘀血,養新血。治血逆心煩,益心力,逐水氣浮腫,去風熱瘡毒。治折傷內損有瘀,天陰則痛。兼能明目養精,除大熱頭痛。一名益母者,善救胎前因熱病子死腹中,難產,產後血脹血暈,產前諸疾,求嗣調經,無所不效,故曰婦人仙藥。單用煎膏,號曰返魂丹,詳七卷。
莖,煎湯,洗癮疹瘙癢;若初生小兒浴之,不生瘡疥。花,治婦人赤白帶下,每末二錢,空心溫湯下。葉,治小兒疳痢垂死、大人痔瘡,煮粥或取汁飲之。疔腫、乳痛、丹毒、諸惡瘡癤、蛇毒,已破未破,搗汁內服、外敷。面上風刺。為末,用麵湯調,燒灰塗之。亦制硫黃。
子、苗,入洗面藥,令光澤。小兒聤耳,取汁滴之。治馬咬,和醋炒為末封之。初春亦可取作菜食。治病,花、莖、子、葉同功。
劉寄奴,
劉寄奴溫苦味真,消瘀血治產余屯,通經寬脹愈腹痛,湯火金瘡效若神。
無毒。主破瘀血。治產後余疾下血,止痛極效,更通婦人經脈,癥結,下氣,消水脹,止水泄,心腹疼痛。又治湯火瘡至妙,先用糯米飲刷患處,後用此為末糝之,不痛無痕。凡湯著處,先用鹽末摻之,護肉不爛,然後敷藥。所以名劉寄奴,宋高祖裕之小名也。俗用此止金瘡出血如神,但多服令人利。
生江南,苗、莖似艾蒿,有四稜,高二三尺;葉青似柳,四月開小黃花,七月結實,似黍而細,一莖上有數穗互生;根紫大,七月採。苗、花、子通用。雷公云:去莖、葉,只用實。以布拭去上薄殼皮,酒拌蒸,日乾用。
馬鞭草,
馬鞭草涼味苦辛,活血行血利女人,通經破癖消膨脹,男子陰囊腫可伸。
苗類益母而莖圓,抽穗如馬鞭梢,故名。無毒。活血行血,治婦人月經不通、氣血腹脹、月候不勻,破惡血癥瘕痞塊、肋脹欲死,並煎膏酒下。男子陰腫核痛,搗爛塗之。兼治水腫、久瘧,喉痹、臊腫連頰及食魚膾生肉住膈,結成癥瘕,並搗汁飲之。
白話文:
治燥門
古代曾有陰冷囊腫、疼痛難忍、失眠的病例,服用其汁液後立即痊癒。其葉片可治療腸癰、腹臟瘀血、血暈、跌打損傷,鮮葉搗碎後以酒或小便送服皆可。小薊藥力較弱,除了活血之外,只能開胃、寬胸膈、退熱、治療煩躁、鼻出血、鼻塞等症狀。大薊高約三四尺,葉片皺縮;小薊高約一尺,葉片不皺,是其特徵,也可當蔬菜食用。四月採收嫩苗,九月採收根部,洗淨陰乾,微焙,也可直接搗碎取汁服用。
卷柏無毒,性味辛甘平,具有止血作用,炙烤後使用可止血,生用則可破血。主治婦女經閉、不孕、癥瘕、淋病、陰部寒熱疼痛。也治療咳嗽、眩暈、痿病、脫肛、屍疰、五臟邪氣,還能壯陽益精,使面色紅潤。七月採收,需去除靠近石頭和泥土的部分,陰乾後使用。
茺蔚子味甘辛溫,具有活血養血、解心煩的作用,能利水消腫、祛風止痛,是婦科良藥,號稱「返魂丹」。莖可煎湯洗瘡瘍,治白帶;葉可敷貼各種瘡瘍,不留疤痕。
茺蔚,意指充實茂盛。無毒。善於行血化瘀,養育新血。治療血瘀心煩,增強心力,治療水腫,祛除風熱瘡毒。治療跌打損傷引起的瘀血,陰雨天疼痛加劇。還能明目養精,治療頭痛。又名益母草,善於救治孕婦因熱病導致胎死腹中、難產、產後血脹血暈、產前諸疾,以及求嗣、調經等症狀,效果顯著,故稱婦科仙藥。單獨煎成膏劑,稱為返魂丹(詳見第七卷)。
莖煎湯,可洗治癮疹瘙癢;新生兒用其沐浴,可預防瘡疥。花可治療婦女赤白帶下,每次用量二錢,空腹溫水服用。葉可治療小兒疳痢、成人痔瘡,可煮粥或取汁飲用。治療疔腫、乳痛、丹毒、各種瘡瘍、蛇毒,無論是否已潰破,都可用其搗碎後內服或外敷。治療面部風疹,研末用麵湯調勻,燒成灰燼塗抹。也可制硫磺。
子、苗可加入洗面藥中,使皮膚光澤。治療小兒耳聾,取汁滴入耳中。治療馬咬傷,研末與醋炒後敷患處。早春時節也可作菜食用。治療疾病時,花、莖、子、葉均可使用。
劉寄奴性味溫苦,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治療產後瘀血,止痛效果極佳,還能疏通婦女經脈,治療癥結、下氣、消水腫、止瀉、心腹疼痛。對燙傷火傷療效顯著,先用糯米水清洗患處,再將藥物研末敷上,即可止痛癒合不留疤痕。凡燙傷處,先用鹽末撒上,保護傷口不致潰爛,然後再敷藥。之所以命名為劉寄奴,是因為它是宋高祖劉裕的小名。民間用其止血如神,但服用過量會導致腹瀉。
生長於江南地區,苗莖像艾蒿,有四棱,高二三尺;葉青綠色,像柳葉;四月開小黃花,七月結果實,像黍米但更細小,一莖上有數穗互生;根紫紅色較大,七月採收。苗、花、子均可入藥。雷公(古代醫家)說:需去除莖葉,只用種子。用布擦去種子表面的薄殼,用酒拌勻蒸熟,曬乾後使用。
馬鞭草性味苦辛涼,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尤其對女性有效,能疏通經脈,消除瘀血、腫塊,治療腹脹;男性陰囊腫痛也可使用。
其植株外形像益母草,但莖圓,花序像馬鞭梢,因此得名。無毒。活血化瘀,治療婦女月經不通、氣血腹脹、月經不調,消除瘀血、癥瘕、痞塊、肋痛等症狀,可煎成膏劑或酒劑服用。男性陰腫核痛,可搗爛外敷。也治療水腫、久瘧、喉痹、面腫,以及因食用魚膾生肉導致的膈脹、癥瘕等症狀,均可搗汁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