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內集·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內集·卷二 (1)

1. 內集·卷二

2. 本草引

(纂《捷徑》雷公)

醫道之傳,其來尚矣。歷代聖君哲輔,靡不留心,自古仁人孝子,咸知注意。人生兩間,身緣四大。風寒暑濕侵蒸,喜怒憂思鬱結,苦樂榮悴悉損精神,飢飽逸勞俱傷氣血,有生難免,具體皆然,稟受虛實不同,必有恆心乃濟。(非唯醫者貴有恆心,雖病者服藥及起居飲食,亦必有恆,乃能康濟一身),草木良毒各異,未達其性勿嘗。藥無不效,用當極靈,試嚼烏梅,遽齒酸而津溢;才吹皂角,立鼻嚏以氣通。

啖辣芥則淚垂,齧花椒而氣閉;陰膠知內疸所在,(陰膠,即甑中氣垢。點少許於口中,即知臟腑所起。直達至住處,知痛足可醫也),硝末救腦痛欲亡。(硝石末吹鼻中,頭痛立止),囊皴漩多,夜煎萆薢;體寒腹大,全賴鸕鷀;龜尿解噤,鼠骨生牙;磁石引針,琥珀拾芥;鸞膠續劍,獺膽分杯;血投藕而不凝,漆得蟹而自散;蔥液可以熬桂作水,蟾膏乃能軟玉如泥。略舉數端證驗,以明一切殊功。

每用單行,則氣純而愈速,或時兼使,乃味雜而效遲。唯相須佐使配合,則併力以收功;若相反畏惡交參,必爭仇而播毒。疾之劇差,休慼所關;方之臧否,安危是系,必合精詳有據,豈宜火裂無稽?對症求藥,須裒眾善之長;隨宜用藥,庶獲萬全之效。

白話文:

(纂寫《捷徑》的雷公)

醫學的傳承,源遠流長。歷代的賢明君王與智者,無不關注醫學,自古以來的仁義之人與孝順之子,都瞭解醫學的重要性。人類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身體受到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影響。風、寒、暑、濕的侵害,喜、怒、憂、思的情緒壓抑,生活中的快樂與痛苦,榮耀與衰敗,這些都會損害人的精神,飢餓、飽食、過度休息或勞累,都會傷害人的氣血,這是生命無法避免的,所有人都是如此。由於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要持之以恆的治療纔能有效。(不僅醫生要有恆心,病人在服藥和日常生活中,也要有恆心,才能保持健康),草木藥材的藥性和毒性各有不同,不瞭解其性質前,不要隨便嘗試。藥物都能產生效果,只要使用得當,效果會非常靈驗,例如嚼烏梅,馬上會感到牙齒酸澀且口水增多;吹一點皁角粉,立刻會打噴嚏,鼻子就通了。

吃辣芥菜會讓人流淚,咬花椒會使人呼吸暫停;陰膠能知道體內瘧疾的位置,(陰膠,即蒸飯鍋蓋上的氣垢。在口中點一點,就能知道臟腑的問題。直接到生病的地方,如果感到疼痛,說明病情可以治療),硝石粉末能緩解頭痛欲裂的情況。(把硝石粉末吹入鼻子,頭痛立刻停止),如果皮膚乾燥脫屑,可以在夜晚煎煮一些莧菜;如果身體虛寒且腹部腫大,全靠鸕鷀(一種鳥類)的幫助;龜尿能解除口噤,鼠骨能促進牙齒生長;磁石能吸引針,琥珀能吸起芥菜籽;鸞膠能修復斷劍,獺膽能分開酒杯;血液遇到藕片就不會凝固,漆樹汁遇到螃蟹就會自動分散;蔥汁可以熬煮肉桂使其成為液態,蟾蜍的分泌物能使玉石變得像泥土一樣柔軟。以上只是舉幾個例子來證明藥物的特殊功效。

單獨使用藥物,藥效純粹且療效快,有時候結合使用,味道混雜且療效慢。只有當藥物相互配合,才能合力發揮療效;如果藥物之間相剋或相互抑制,必然會產生毒副作用。疾病的嚴重程度,關乎病人的健康和情緒;藥方的優劣,關係到病人的安全,必須仔細研究並有根據,怎能輕易忽視?針對症狀選擇藥物,應吸收各種好的經驗;根據實際情況使用藥物,才能獲得最好的效果。

3. 本草總括

《本草經》肇炎皇,醫之祖也。伊尹用《本經》為《湯液》,仲景廣《湯液》為方法,後之陶,唐、李、陳,本草雖多,不能及也。日久黑白未免無混,得經意者惟東恆、丹溪,會經要者惟古庵、節齋。是以總法象於前,分五品於後,其先輩歌括多有修改之者,非好勞也,不敢少違經旨耳。

《指南》云:不讀本草,焉知藥性?專泥藥性,決不識病;假饒識病,未必得法。能窮《素問》,病受何氣,便知用藥,當擇何味。

天有陰陽彰六氣,風寒暑濕燥火,三陰三陽上奉之。

溫涼寒熱四時行;

春夏溫熱者,天之陽也;秋冬涼寒者,天之陰也。陽則升,陰則降。

地有陰陽化五味,金木水火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

酸苦辛甘鹹淡成。

辛甘淡者,地之陽也;酸苦鹹者,地之陰也。陽則浮,陰則沉。酸生於東方,木應春氣,溫入肝;苦生於南方,火應夏氣,熱入心;甘生於中央,土應四季,氣兼溫涼寒熱,味兼辛鹹酸苦,其本氣平,其本味甘,入脾胃;辛生於西方,金應秋氣,燥入肺;咸生於北方,水應冬氣,寒入腎;淡為五味之本,故本草不言淡。

然有生必有化,木味化甘,火味化辛,土味化咸,金味化酸,水味化苦,其應臟腑則相同也。經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五味入口,藏於腸胃。

辛散酸收淡滲泄,咸軟苦瀉甘緩平;

藥本五味,入五臟而為補瀉。辛散,謂散其表裡拂鬱也;酸收謂收其耗散之氣也;淡滲,謂滲其內濕利小便也;咸軟,謂軟其大便燥結之大熱也;苦瀉,謂瀉其上升之火也;甘緩,謂緩其大熱大寒也。

酸苦湧泄陰為味,辛甘發散氣陽輕。

又,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有一藥兩味者、或三味者,或一氣者、或兩氣者,輕清重濁之分,氣味厚薄之異。

輕清成象親乎上,味薄,茶之類。清陽出上竅,本乎天者親上也。

親下重濁陰成形。

味厚,大黃之類。濁陰出下竅,本乎地者親下也。陽化氣,陰成形,萬物皆然。

清之清者發腠理,陽中陽味厚之至:

附子氣厚,陽中陽也,故發熱。

清之濁者實四肢,陽中之陰薄氣使。

茯苓淡,為在天之陽也。陽當上行,何為利水而泄下?經云:氣之薄者,乃陽中之陰,所以茯苓利水而下行,然而泄下,亦不離乎陽之體,故入手太陽。

濁之濁者走五臟,陰中之陰乃厚味;大黃味厚,陰中陰也,故泄下。

濁之清者歸六腑,陰中之陽薄味爾。

麻黃苦,為在地之陰也。陰當下行,何為發汗而升上?經云:味之薄者,乃陰中之陽,所以麻黃髮汗而上升。然而升上,亦不利乎陰之體,故入手太陰。

六淫外感如何治?風以辛涼熱鹹寒,火淫同熱。

濕苦熱兮寒甘熱,苦溫燥勝佐辛酸。

白話文:

《本草經》的創始者是炎帝,他是醫學的始祖。伊尹根據《本草經》撰寫了《湯液》,張仲景將《湯液》發揚光大,使之成為一套完整的治療方法。後來的陶弘景、唐慎微、李時珍、陳嘉謨,雖然著作了許多本草書籍,但都無法超越他們。時間久了,難免會出現黑白混淆的情況,能夠真正理解《本草經》精髓的,只有張元素(東恆)和朱震亨(丹溪),能夠融會貫通《本草經》要義的,只有汪昂(古庵)和張介賓(節齋)。因此,我在前面總結了藥物的基本原理,在後面將藥物分為五種品級。前輩們的歌訣,我做了許多修改,並非喜歡變動,只是不敢有絲毫違背《本草經》的宗旨。

《醫學指南》說:「不讀本草,怎麼能了解藥性?如果只死記藥性,絕對無法認識疾病;即使認識疾病,也未必能掌握正確的治療方法。如果能深入研究《黃帝內經·素問》,了解疾病是由於感受了哪種邪氣,就能知道應該使用什麼藥物、選擇哪種味道的藥材。」

天有陰陽,表現為六種氣候變化,也就是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氣候變化又對應著三陰和三陽。

溫、涼、寒、熱四種氣候隨著四季運行;

春夏溫熱,屬於天的陽氣;秋冬涼寒,屬於天的陰氣。陽氣向上升發,陰氣向下沉降。

地有陰陽,產生五種味道,也就是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又對應著生、長、化、收、藏這五種變化。

酸、苦、辛、甘、鹹、淡這六種味道由此產生。

辛、甘、淡這三種味道,屬於地的陽氣;酸、苦、鹹這三種味道,屬於地的陰氣。陽氣向上浮散,陰氣向下沉降。酸味產生於東方,對應木的春氣,性質溫和,進入肝臟;苦味產生於南方,對應火的夏氣,性質炎熱,進入心臟;甘味產生於中央,對應土的四季,性質兼具溫、涼、寒、熱,味道兼具辛、鹹、酸、苦,其本性平和,其本味是甘,進入脾胃;辛味產生於西方,對應金的秋氣,性質乾燥,進入肺臟;鹹味產生於北方,對應水的冬氣,性質寒冷,進入腎臟;淡味是五味的根本,所以本草中不單獨談論淡味。

然而,有生必有變化,木味可以轉化為甘味,火味可以轉化為辛味,土味可以轉化為鹹味,金味可以轉化為酸味,水味可以轉化為苦味,它們對應的臟腑功能也相同。《黃帝內經》說:「天以五種氣滋養人,地以五種味滋養人。五氣從鼻子進入,藏於心肺;五味從口進入,藏於腸胃。」

辛味能夠發散,酸味能夠收斂,淡味能夠滲濕排泄,鹹味能夠軟堅散結,苦味能夠瀉火,甘味能夠緩和藥性;

藥物本身有五種味道,進入五臟後會產生補益或瀉下的作用。辛味發散,可以疏散體表和內部的鬱滯;酸味收斂,可以收斂耗散的氣;淡味滲濕,可以滲利體內的濕氣,並有利尿作用;鹹味軟堅,可以軟化大便燥結和過熱;苦味瀉下,可以瀉除上炎的火氣;甘味緩和,可以緩和藥物的過熱或過寒。

酸味和苦味能使氣機下降,屬於陰性的味道;辛味和甘味能使氣機發散,屬於陽性的味道。

此外,鹹味能使氣機下降,屬於陰性;淡味能滲濕排泄,屬於陽性。有些藥物有兩種味道,有些有三種味道;有些藥物有一種氣味,有些有兩種氣味。藥物還有輕清重濁的區別,氣味也有厚薄的差異。

氣味輕清的藥物,其藥性向上,與上部相親近,味道較淡,例如茶葉之類。清陽之氣從上竅而出,本源於天,所以親近於上部。

氣味重濁的藥物,其藥性向下,與下部相親近,味道濃厚,例如大黃之類。濁陰之氣從下竅而出,本源於地,所以親近於下部。陽氣可以化為氣,陰氣可以化為形,萬物都是這樣。

輕清中的清氣,可以疏通腠理,屬於陽中之陽,藥性很強:

附子的氣味濃厚,屬於陽中之陽,所以可以發熱。

輕清中的濁氣,可以充實四肢,屬於陽中之陰,藥力較弱:

茯苓的氣味淡薄,屬於在天之陽。陽氣應該向上升發,為什麼可以利水而向下排泄呢?《黃帝內經》說:「氣味淡薄的藥物,屬於陽中之陰。」所以茯苓可以利水而向下排泄,但是,向下排泄仍然沒有離開陽氣的本性,所以歸入手太陽經。

重濁中的濁氣,可以深入五臟,屬於陰中之陰,藥味濃厚:

大黃的味道濃厚,屬於陰中之陰,所以可以瀉下。

重濁中的清氣,可以歸入六腑,屬於陰中之陽,藥味淡薄:

麻黃的味道苦澀,屬於在地之陰。陰氣應該向下沉降,為什麼可以發汗而向上升發呢?《黃帝內經》說:「味道淡薄的藥物,屬於陰中之陽。」所以麻黃可以發汗而向上升發。但是,向上升發仍然不違背陰的本性,所以歸入手太陰經。

如何治療外感六淫邪氣呢?風邪宜用辛涼的藥物,熱邪宜用鹹寒的藥物,火邪的治療與熱邪相同。

濕邪宜用苦溫的藥物,可以輔以辛酸的藥物,而寒濕宜用甘熱的藥物,燥熱用苦寒藥物可以勝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