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內集·卷一 (91)

回本書目錄

內集·卷一 (91)

1. 附:雜病穴法

大要:,陽日陽時陽穴,陰日陰時陰穴。陽以陰為闔,陰以陽為闔。闔者,閉也,閉則以本時天干,與某穴相合者針之,故又曰開合。

陽日遇陰時,陰日遇陽時,則前穴已閉,取其合穴針之,合者,甲與己合化土,乙與庚合化金,丙與辛合化水,丁與壬合化木,戊與癸合化火。賦云:五門十變,十干相合為五,陰陽之門戶。十變卻十干,臨時變用之謂也。

其所以然者,陽日注腑,則氣先至而血後行;陰日注臟,則血先至而氣後行。順陰陽者,所以順氣血也。

陽日,六腑值日者,引氣;陰日,六臟值日者,引血。

或曰:陽日陽時已過,陰日陰時已過,遇有急疾奈何?曰:夫妻子母互用,必適其病為貴耳。

妻閉則針其夫,夫閉則針其妻,子閉針其母,母閉針其子,必穴與病相宜,乃可針也。

噫!用穴則先主而後客,用時則棄主而從賓。

假如甲日膽經為主,他穴為客,針必先主後客。其甲戌時,乃癸日戌時,則不必用,只用丙子時起。余仿此。愚反復思玩,乃悟徐氏諸書,未嘗明言也。

按日起時,循經尋穴,時上有穴,穴上有時,分明實落,不必數上衍數,此所以寧守子午,而舍爾靈龜也。

靈龜八法專為奇經八穴而設,其法具載徐氏針灸,乃竇文真公之妙悟也。但子午法自上古,其理易明,其八穴亦肘膝內穴。又皆以陰應陰,以陽應陽,豈能逃子午之流注哉!

迎隨。迎者,迎其氣之方盛而奪之,為瀉;隨者,隨其氣之方虛而濟之,為補。

《素問》曰:瀉必用方,補必用圓。又曰:呼盡內針,候吸引針,命曰補;吸則內針,候呼引針,命曰瀉。此萬世不易法也。

瀉必用方,以氣方盛也,月方滿也,日方溫也,身方定也。息方吸而內針,及復候其方吸而轉針,及復候其方呼而徐引出針,故曰瀉。補必用圓,圓者行也,行者移也。行謂行不宣之氣,移謂移未復之脈,故刺必中其滎。及復候吸而推針至血,故圓與方非針也。

《圖注難經》云:手三陽從手至頭,手三陽經穴皆起於手也。

針芒從外往上為隨,針芒從內往下為迎。

足三陽從頭至足,足三陽經穴皆起於頭也。

針芒從內往下為隨,針芒從外往上為迎。

足三陰從足至腹,足三陰經穴皆起於足也。

針芒從外往上為隨,針芒從內往下為迎。

手三陰從胸至手,手三陰經穴皆起於胸也。

針芒從內往下為隨,針芒從外往上為迎,大要以子午為主。

左為陽,從子至午左行陽絡為補。

右為陰,從午至子右行陰絡為瀉。陽主進,陰主退故也。

手為陽,左手為純陽。

足為陰。右足為純陰。

左手陽經,為陽中之陽;左手陰經,為陽中之陰;右手陽經,為陰中之陽;右手陰經,為陰中之陰。右足陰經,為陰中之陰;右足陽經,為陰中之陽;左足陰經,為陽中之陰;左足陽經,為陰中之陽。今細分之,病者左手陽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進前(鹽指退後),呼之為隨;午後又以大指退後為隨,每與午前相反。所謂進前,即經之從外;退後,即經之從內。

白話文:

附:雜病穴法

大要:陽曆陽時選用陽穴,陰曆陰時選用陰穴。陽穴以陰穴為閉合的時機,陰穴以陽穴為閉合的時機。「閉合」指穴位的閉塞,此時應選擇當日的天干與該穴位相合的天干相應的時間進行針灸,所以也稱為開合。

陽曆遇到陰時,陰曆遇到陽時,則前一個穴位已經閉合,應選擇其相合的穴位進行針灸。相合是指:甲與己合化土,乙與庚合化金,丙與辛合化水,丁與壬合化木,戊與癸合化火。古語云:「五門十變,十干相合為五,陰陽之門戶。」「十變」指的是十個天干,需要根據當時的情況靈活運用。

這樣做的原因是:陽曆針灸腑臟,氣先到達而血後至;陰曆針灸臟腑,血先到達而氣後至。順應陰陽,才能順應氣血的運行。

陽曆,六腑值日,針灸以引導氣;陰曆,六臟值日,針灸以引導血。

有人問:如果陽曆陽時或陰曆陰時已過,遇到急症該怎麼辦?答:可以運用「妻子母子」互補的方法,關鍵是要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穴位。

如果主要的穴位閉合,則針灸其相應的穴位;如果子穴閉合,則針灸其母穴;如果母穴閉合,則針灸其子穴。必須穴位與病情相宜才能針灸。

總之,使用穴位時,要先選用主要穴位,然後再選用次要穴位;選用時間時,要捨棄主要時間,而選擇次要時間。

例如,甲日膽經為主穴,其他穴位為次穴,針灸時必須先針主要穴位,後針次要穴位。但如果時間是甲戌時,也就是癸日戌時,則不必使用這個時間,而應從丙子時開始。其他情況以此類推。經過反覆思考,我才明白徐氏諸書中並未明確說明這些。

按照每天的時間,循經絡尋找穴位,時間上有穴位,穴位上有時間,這些都清楚明確,不必再進行繁複的推算,所以寧可遵循子午流注法,而放棄靈龜八法。

靈龜八法專門用於奇經八脈的穴位,其方法詳見徐氏針灸,是竇文真公的妙悟。但是子午流注法自古以來就存在,其原理容易理解,而且奇經八脈的穴位大多在肘膝內側,都遵循陰陽相應的原則,怎麼可能逃脫子午流注的規律呢!

迎隨:迎是指迎合氣血正盛的時候進行瀉法;隨是指順應氣血虛弱的時候進行補法。

《素問》說:瀉法必須用直針,補法必須用圓針。又說:呼氣時針刺入,等待吸氣時再出針,稱為補法;吸氣時針刺入,等待呼氣時再出針,稱為瀉法。這是亙古不變的法則。

瀉法必須用直針,因為氣血正盛,如同月亮滿月、太陽溫暖、身體安穩,呼吸吸氣時針刺入,再等待吸氣時轉動針,再等待呼氣時慢慢抽出針,所以稱為瀉法。補法必須用圓針,圓指運行,運行指移動,運行指運行不暢的氣,移動指移動尚未恢復的脈絡,所以針刺必須刺中滎穴,再等待吸氣時推動針至見血,所以圓針和直針並非指針的形狀。

《圖注難經》說:手三陽經脈由手向上至頭,手三陽經的穴位都起始於手。

針芒從外向上為隨,針芒從內向下為迎。

足三陽經脈由頭向下至足,足三陽經的穴位都起始於頭。

針芒從內向下為隨,針芒從外向上為迎。

足三陰經脈由足向上至腹,足三陰經的穴位都起始於足。

針芒從外向上為隨,針芒從內向下為迎。

手三陰經脈由胸向下至手,手三陰經的穴位都起始於胸。

針芒從內向下為隨,針芒從外向上為迎,總之是以子午流注為主要依據。

左側為陽,從子時到午時向左行,屬於陽絡,為補法。

右側為陰,從午時到子時向右行,屬於陰絡,為瀉法。因為陽主進,陰主退。

手為陽,左手為純陽。

足為陰,右足為純陰。

左手陽經,為陽中之陽;左手陰經,為陽中之陰;右手陽經,為陰中之陽;右手陰經,為陰中之陰。右足陰經,為陰中之陰;右足陽經,為陰中之陽;左足陰經,為陽中之陰;左足陽經,為陰中之陽。現在細分一下,如果病人是左手陽經有病,醫生用右手拇指向前(食指向後),稱為隨;下午再用拇指向後(食指向前),也稱為隨,每次與上午相反。所謂向前,即經脈的外側;向後,即經脈的內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