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純

《醫經國小》~ 卷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

1. 卷之一

2. 醫學指南總訣二首

(並出玉匱金鑰)不讀本草。焉知藥性。專泥藥性。決不識病。假饒識病。未必得法。識病得法。工中之甲。能窮素問。病受何氣。便知用藥當擇何味。

不誦十二經絡。開口動手便錯。不通五運六氣。檢遍方書何濟。經絡明。認得標。運氣明。認得本。求得標。只取本。治千人。無一損。

白話文:

【醫學指南總訣二首】

如果不研讀《本草》這本書,怎麼能夠瞭解藥物的性質呢?即便你專注於研究藥物的性質,但若不明白病症,仍然無法正確判斷病情。就算你能辨識病症,但未必能找到正確的治療方法。只有當你能辨識病症且找到正確的治療方法,那才能算是醫術中的高手。如果能深入研究《黃帝內經》,就能知道疾病是受到什麼樣的氣候影響,從而知道在開藥時應選擇何種藥材。

如果不熟揹人體的十二條經絡,一旦開始診療,你的每個動作和決定都可能會出錯。如果你不懂得五行運轉與六氣變化的理論,就算你查遍所有的醫書,對病情也無助益。當你理解了經絡的知識,就能準確地找到病癥的表象;當你掌握了五行運轉與六氣變化的知識,就能把握住疾病的本質。在治療過程中,我們既要看到病症的表象,也要抓住其本質,這樣治療一千個人,也不會有一個出現錯誤。

3. 本草第一

4. 藥本五味一首

(集次見內經至真大論諸篇)酸為木化氣本溫。能收能澀味肝經。苦因火化氣終熱。能燥能堅心臟丁。甘始土生氣化濕。

能開緩摻從脾行。辛自金生氣帶燥。能散潤濡通肺竅。咸從水化氣生寒。下走軟堅足腎導。

淡之其為五行本。運用須知造化要。

白話文:

【藥本五味一首】

  • 酸味的藥物,源於木的特性,原本溫和。它具有收斂與止瀉的作用,主要影響肝臟。

  • 苦味的藥物,由於火的特性,終究是熱性的。它能去除濕氣、使身體堅固,對心臟有益。

  • 甘味的藥物,最初由土生成,能化解濕氣。 它的作用是開胃、緩和、補充,主要跟隨脾臟運行。

  • 辛味的藥物,源自金的特性,帶有燥性。它能散寒、潤澤,主要通達肺部。

  • 鹹味的藥物,由水轉化,性質寒冷。它能下行,使硬物軟化,引導到腎臟。

  • 淡味,它是五行的根本。在應用時,必須瞭解自然界的運作法則。

以上是根據古代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中的篇章整理的內容。

5. 藥性指掌九十首

(集次見東垣珍珠囊,增六十三味。)羌活苦溫散表風。利支節排巨陽癰。更除新舊風寒濕。手足太陽表裡通。升麻苦除陽明風。引石膏能治齒疼。挾諸藥行四經分。升陽氣於至陰中。柴胡苦寒除脅疼。更安潮熱往來生。

在臟調經內主血。在肌主氣上行經。白芷辛溫去面風。陽明經藥引能通。治及痹疼膚燥癢。

止足陽明頭痛攻。防風甘辛氣本溫。明晴亦療腦門疼。以其氣味能泄肺。以全體用治諸風。

當歸甘辛頭止血。身還養血潤於中。稍能破血流而下。全用能調榮氣充。獨活苦甘風可除。

更安頸項自難舒。療風寒濕痹痿足。腎經藥引得斯歟。木香味苦氣微溫。和胃行肝氣有功。

調和諸氣為神妙。瀉肺無斯治不中。檳榔苦辛氣性溫。滯氣攻開又殺蟲。墜諸藥性若鐵石。

治後重時如馬奔。吳茱萸味苦辛熱。除咽嗌塞寒氣噎。脾胃停冷冷閉胸。心腹作痛而不歇。

藿香葉甘氣本溫。溫中快氣治心疼。開胃口能進飲食。止霍亂除嘔逆攻。川芎氣溫味本辛。

上行頭角清陽經。止頭痛能行血室。養新生血有神靈。黃連味苦氣寒沉。主治便,混雜紅。

消痞瀉心除目病。療瘡瘍腫有深功。黃芩苦味枯飄者。瀉肺除風熱在肌。堅者大腸除熱用。

膀胱得助化源宜。大黃味苦氣寒沉。瘀血消之結熱分。奪土滌腸通鬱滯。令名因是號將軍。

黃柏苦寒調痿厥。下焦伏火大能除。上安虛噦蛔蟲出。下腹消疼補腎虛。玄明粉有酸辛味。

宿垢留腸用此蠲。軟積開痰消癖瘕。大除胃熱保神全。白朮利水味甘溫。去濕強脾健胃經。

佐黃芩可安胎氣。君枳實能消痞膨。人參甘溫能止渴。甚生津液又和中。肺寒可服熱猶忌。

定魄安魂至有功。黃,甘溫益元氣。溫內分而實腠理。補三焦更托諸瘡。

虛勞自汗服即止。甘草甘平生瀉火。炙之健胃可和中。解諸藥毒無爭競。養血通經更有功。

半夏辛溫治濕痰。大和脾胃吐能安。寒痰更有腸鳴者。痰厥頭疼並速餐。陳皮味苦性辛溫。

留白和脾健胃經。去白消痰能泄氣。膈開痰熱氣須憑。青皮苦寒攻滯氣。削堅積治下宜良。

厥陰經藥斯能引。下食安脾得此強。枳殼微寒味苦酸。消心下痞化痰涎。胃中宿食兼壅氣。

去逐仍消積聚堅。枳實苦酸能削積。胸中虛痞又能除。心間宿水宜斯逐。日久稠痰亦可祛。

桔梗微溫味辛苦。止咽痛治肺之癰。寬胸利鼻無壅塞。引藥須知入肺中。知母苦寒除腎火。

能蠲有汗之骨蒸。補虛可療陽明熱。益腎滋源化氣征。本微溫味苦辛。治頭痛於巔頂中。

太陽寒客能消散。婦女陰寒痛可通。生地黃寒甘苦味。瘀血衄血皆搗餐。涼血瀉脾之濕熱。

清心乃治五心煩。熟地黃溫味甘苦。封填骨髓滋腎陰。療傷寒後脛股痛。除新產罷腹臍疼。

白話文:

藥性指掌九十首

羌活,味苦性溫,能發散體表風邪,疏通關節,排除體內深處的瘡瘍。還能去除新舊的風寒濕氣,使手足的太陽經絡表裡暢通。

升麻,味苦,能去除陽明經的風邪,與石膏合用能治療牙痛。能引導各種藥物到達身體各處經絡,向上提升至陰經的陽氣。

柴胡,味苦性寒,能消除脅肋疼痛,還能治療時冷時熱的症狀。在內臟可以調理經絡,在肌肉可以使氣向上運行。

白芷,味辛性溫,能去除臉部風邪,是陽明經的引經藥,能治療肢體麻木疼痛,皮膚乾燥搔癢,也能止住足陽明經引起的頭痛。

防風,味甘辛,性溫和,能使眼睛明亮,也能治療腦門疼痛。因為它的氣味能宣洩肺氣,所以能治療各種風邪引起的疾病。

當歸,味甘辛,頭部能止血,身體部分能養血滋潤。稍稍能活血往下行,全用則能調和氣血。

獨活,味苦甘,能去除風邪,還能緩解頸項僵硬。能治療風寒濕痹引起的痿軟,它歸於腎經。

木香,味苦性微溫,能調和胃氣,疏通肝氣。調和各種氣機的功效非常神奇,但缺乏它就不能治療肺的疾病。

檳榔,味苦辛,性溫,能疏通氣滯,還能殺蟲。它能抑制其他藥物的藥性,治療大便後重時,如馬奔騰般急迫。

吳茱萸,味苦辛,性熱,能消除咽喉阻塞,寒氣引起的噎嗝,治療脾胃寒冷導致的胸悶、心腹疼痛。

藿香葉,味甘性溫和,能溫中,使氣機順暢,治療心痛,能開胃促進食慾,止吐瀉。

川芎,性溫,味辛,能上行至頭部,清理陽經。止頭痛,活血,養新生血液,非常有效。

黃連,味苦性寒,主治大便混雜紅色。能消除痞塊,瀉心火,治療眼病,也能治療瘡瘍腫痛。

黃芩,味苦,枯黃的能瀉肺熱,去除肌肉的風熱。堅實的能清理大腸熱。協助膀胱的氣化。

大黃,味苦性寒,能消除瘀血,分解結塊,疏通腸道鬱滯。因此被稱為“將軍”。

黃柏,味苦性寒,能治療痿軟無力,清除下焦伏火,向上治療虛呃,驅除蛔蟲,向下消除腹痛,並能補腎。

玄明粉,味酸辛,能清除腸道內的宿垢,軟化積塊,化痰,消除腫塊,大瀉胃熱,使精神健旺。

白朮,味甘性溫,能利水,去除濕氣,健脾健胃。與黃芩合用能安胎,與枳實合用能消痞脹。

人參,味甘性溫,能止渴,生津液,調和脾胃。肺寒的人可以服用,但發熱時忌用。能定魄安魂。

黃耆,味甘性溫,能補益元氣,溫補體內,使肌膚緻密。能補三焦,托舉瘡瘍,治療虛勞自汗。

甘草,味甘性平,生用能瀉火,炙用能健胃和中。能解各種藥物毒性,且沒有衝突。還能養血通經。

半夏,味辛性溫,能治療濕痰,調和脾胃,止吐。能治療寒痰,腸鳴,痰厥,頭痛。

陳皮,味苦性辛溫,留白能健脾,去白能消痰泄氣,能打開胸膈,清除痰熱。

青皮,味苦性寒,能疏導氣滯,削去堅硬的積塊,歸於厥陰經。能幫助消化,健脾。

枳殼,味苦酸,性微寒,能消除心下痞脹,化痰,消除胃中宿食,消積聚。

枳實,味苦酸,能消積,消除胸中虛痞,能消除心間宿水,清除日久稠痰。

桔梗,味辛苦,性微溫,能止咽痛,治療肺部瘡瘍。能使胸部舒暢,鼻子通利。能引導藥物入肺經。

知母,味苦性寒,能清除腎火,能治療有汗的骨蒸,治療陽明經熱,滋養腎陰。

,味苦辛,性微溫,能治療頭頂疼痛,散太陽經的寒邪,也能治療婦女陰寒腹痛。

生地黃,味甘苦性寒,能治療瘀血,鼻出血。能涼血,瀉脾濕熱,清心火,治療五心煩熱。

熟地黃,味甘苦性溫,能滋養腎陰,填補骨髓,治療傷寒後腿痛,也能治療產後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