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純

《醫經國小》~ 卷之五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6)

1. 辨證用藥例略

心瘧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桂枝加黃芩湯。

肝瘧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者。四逆湯。通脈四逆湯。

脾瘧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小建中湯。芍藥甘草湯。

肺瘧令人心寒。寒甚則熱。間善驚如有見者。桂枝加芍藥湯。

腎瘧令人洒洒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然。手足寒。桂枝加當歸芍藥湯。

太陽證。令人腰痛頭腫。寒從脊起。先寒後熱。然熱止。汗出難已。羌活加生地黃湯。

小柴胡加桂湯。

少陽證。令人身體解,。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小柴胡湯。

陽明證。令人先寒洒淅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光火氣乃怏然。桂枝二白虎一湯。黃芩芍藥加桂枝湯。

太陰證。令人不藥。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小建中湯。異功散。

少陰證。令人嘔吐甚。多寒熱。熱多寒少。欲閉戶牖而處。其病難已。小柴胡加半夏湯。

厥陰證。令人腰痛。小腹滿。小便不利如癃狀。非癃也。數便意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四物玄胡苦楝附子湯。

上以上皆各經解表和解之劑也。

治濕熱燥脾之劑。寶監雙解飲子,局主常山飲,易簡七寶飲人參養胃湯,嚴氏清脾湯,三因四獸飲消瘧母之劑,仲景鱉甲煎丸,嚴氏鱉甲飲子消食瘧之劑,三因紅丸子吐瘧之劑,常山飲,藜蘆散截瘧之劑,宣明辟邪丹,辰砂丹,寶鑒溫脾散痰嗽從來本所殊。用藥要知方各備。

風之嗽,防風通聖散,大人參半夏丸暑之嗽,白虎湯,洗心散,涼膈散火之嗽,黃連解毒湯,三黃丸濕之嗽,五苓散,桂苓甘露飲,白朮丸燥之嗽,木香葶藶散,大黃連阿膠丸寒之嗽,寧神散,寧肺散,桂枝湯痰氣嗽,二陳湯,橘蘇飲,導痰湯,四七湯肺熱嗽而自汗,人參清肺飲,知母茯苓湯咳嗽素問論玄微。各隨臟腑圖湯液。

心嗽,桔梗湯,小腸失氣,芍藥甘草湯肝嗽,小柴胡湯,膽嘔,黃芩加半夏生薑湯脾嗽,升麻湯,胃吐,烏梅丸肺嗽,麻黃湯,大腸遺失,赤石脂禹餘糧湯,桃花湯,不止可用豬苓湯腎嗽,麻黃附子細辛湯,膀胱遺溺,苓茯甘草湯久嗽不已。三焦受之。其狀咳而腹滿。不欲飲食。痰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痰飲有解表之劑,大青龍湯,參蘇飲,金沸草散治懸飲濕痰攻下之劑,十棗湯,三因控涎丹,三花神,丸治支飲脅滿者,金匱厚朴大黃湯吐劑。瓜蒂散。三聖散。稀涎散之類。並出三陽可吐藥例。古今吐法。以病在頭。或在胸中。但在上焦皆可用也。

治風痰之劑,青州白丸子,天南星丸,玉壺丸,水煮金花丸治熱痰之劑,小陷胸湯,機要小黃丸,人參半夏丸治寒痰之劑,清肺消飲丸,實鑒溫胃丸,溫中化痰丸理氣降痰之劑,局方四七湯,指迷茯苓丸降氣墜痰溫補之劑,蘇子降氣湯降痰滋陰之劑,金匱順氣丸中風風熱與傷風。對證設施無不遂。

白話文:

辨證用藥例略

心瘧:令人煩躁不安,很想喝清水,反而是怕冷多於發熱。 用桂枝加黃芩湯。

肝瘧:面色蒼白,氣息微弱,狀如將死之人。用四逆湯、通脈四逆湯。

脾瘧:令人畏寒,腹部疼痛,發熱時腸鳴,鳴聲停止後則汗出。用小建中湯、芍藥甘草湯。

肺瘧:令人心寒,寒甚則發熱,時常驚恐,好像看到什麼似的。用桂枝加芍藥湯。

腎瘧:腰脊部疼痛難忍,輾轉反側,大便困難,眼睛昏花,手腳冰冷。用桂枝加當歸芍藥湯。

太陽證:腰痛、頭痛,寒邪從脊背而起,先寒後熱,但熱退後,汗出不止。用羌活加生地黃湯。

少陽證:身體不適,畏寒、發熱都不明顯,不想見人,見到人就心驚膽戰,發熱較多,汗出很多。用小柴胡湯。 (另有小柴胡加桂湯)

陽明證:先寒慄甚劇,很久以後才發熱,熱退後汗出,喜歡見日光和火光,精神才好轉。用桂枝二白虎湯、黃芩芍藥加桂枝湯。

太陰證:不願吃藥,喜歡嘆氣,不想吃東西,寒熱交替,汗出,病發作時常嘔吐,嘔吐後病情減輕。用小建中湯、異功散。

少陰證:嘔吐嚴重,寒熱交替,發熱多於畏寒,想關閉門窗獨處,病情難以痊癒。用小柴胡加半夏湯。

厥陰證:腰痛,小腹脹滿,小便不利,像尿閉一樣(但不是尿閉),頻頻想大便,感到恐懼,氣虛,腹部悶悶不樂。用四物玄胡苦楝附子湯。

以上皆為各經解表和解的藥方。

治療濕熱燥傷脾胃的藥方:寶監雙解飲子、局主常山飲、易簡七寶飲、人參養胃湯、嚴氏清脾湯、三因四獸飲(消瘧母的藥方)、仲景鱉甲煎丸、嚴氏鱉甲飲子(消食瘧的藥方)、三因紅丸子(吐瘧的藥方)、常山飲、藜蘆散(截瘧的藥方)、宣明辟邪丹、辰砂丹、寶鑒溫脾散(痰嗽從來就各有不同,用藥要根據各方藥性)。

風寒咳嗽:防風通聖散、人參半夏丸;暑熱咳嗽:白虎湯、洗心散、涼膈散;火熱咳嗽:黃連解毒湯、三黃丸;濕痰咳嗽:五苓散、桂苓甘露飲、白朮丸;燥熱咳嗽:木香葶藶散、大黃連阿膠丸;寒邪咳嗽:寧神散、寧肺散、桂枝湯;痰氣咳嗽:二陳湯、橘蘇飲、導痰湯、四七湯;肺熱咳嗽且自汗:人參清肺飲、知母茯苓湯;咳嗽(參考素問論玄微),各隨臟腑配伍湯藥。

心臟咳嗽:桔梗湯;小腸氣虛:芍藥甘草湯;肝臟咳嗽:小柴胡湯;膽經嘔吐:黃芩加半夏生薑湯;脾臟咳嗽:升麻湯;胃部嘔吐:烏梅丸;肺臟咳嗽:麻黃湯;大腸下陷:赤石脂禹餘糧湯、桃花湯(若不止可用豬苓湯);腎臟咳嗽:麻黃附子細辛湯;膀胱遺尿:苓茯甘草湯;久咳不止:三焦受邪,症狀為咳嗽、腹脹、不想吃東西、痰液積聚在胃部,影響肺部,導致多涕唾、面部浮腫,是氣逆所致。

痰飲:解表藥方:大青龍湯、參蘇飲、金沸草散;濕痰攻下藥方:十棗湯、三因控涎丹、三花神丸;支氣管痰飲、脅肋脹滿:金匱厚朴大黃湯;嘔吐藥方:瓜蒂散、三聖散、稀涎散(以上吐法,病在頭、胸或上焦皆可用)。古今吐法,以病在頭部或胸部,或在上焦者皆可用。

治療風痰的藥方:青州白丸子、天南星丸、玉壺丸、水煮金花丸;治療熱痰的藥方:小陷胸湯、機要小黃丸、人參半夏丸;治療寒痰的藥方:清肺消飲丸、實鑒溫胃丸、溫中化痰丸;理氣降痰的藥方:局方四七湯、指迷茯苓丸;降氣墜痰溫補的藥方:蘇子降氣湯;降痰滋陰的藥方:金匱順氣丸;中風風熱及傷風,對症下藥,無不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