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國小》~ 卷之五 (3)
卷之五 (3)
1. 三陰三陽標本分治一首(同前)
少陽從本為相火。太陰從中濕土坐。厥陰從中火是家。陰明從中濕是我。太陽少陰標本從。
熱寒二氣相包裹。風從火齦汗之宜。燥與濕兼下之可。萬病能將火濕分。掣開軒岐無縫鎖。
白話文:
少陽病的根本原因是身體內的相火過旺。太陰病的主因是體內濕氣過重,就像土被濕潤一樣。厥陰病的關鍵在於體內火氣旺盛。陽明病的核心是濕氣過多。太陽和少陰的病症,其根本和表面的病徵都需考慮。
體內的熱氣和寒氣相互影響,彼此包圍。對於由火引起的風症,出汗是一種適當的治療方式。當體內燥氣和濕氣同時存在時,可能需要使用下法來治療。如果能夠分辨萬病中的火氣和濕氣,就能像打開一扇無縫的門一樣,輕鬆地解決問題,就像古代名醫黃帝和岐伯那樣。
2. 辨證用藥例略
一首。集見此事難知。元戎。保命等書。大抵醫之用藥。必本七方十劑。旋為增損。求合聖賢之旨。以自通變。今不得已而逐證具其方例。智者幸勿哂其拘執也。故附東垣先生立方本旨於後。可以求其旨趣為法。又如海藏云。凡治中風用藥。止可扶持疾病。要收全功。火艾為良。內經言針法多於用藥是也。其要並見針灸四書。資生等經。故不復贅云。
傷寒雜病殊非定。陰陽內外先明證。
〔陰證〕身靜重。語無聲。氣難布息。目睛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往來口與鼻中氣冷。水漿不入。面上惡寒如刀刮。
〔陽證〕身動輕。語有聲。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而能來。口與鼻中氣皆熱。
〔身表〕涼。知在陰經也。名曰陰證。
〔身表〕熱。知在陽經也。名曰陽證。
〔傷風〕鼻中氣出粗。合口不開。肺氣通於天也。
〔傷食〕口無味。液不納。鼻息氣勻。脾氣通於地也。
〔外傷〕一身盡熱。先太陽也。從外而之內者。先無形也。
〔內傷〕手足不和。兩脅俱熱如火。先少陽也。從內而之外者。先有形也。
〔內外〕俱傷者。人迎氣口俱盛。或舉按皆實。大發表熱而惡寒。腹不和而口多液。此內外俱傷也。凡診則先捫手心背。手心熱則內傷。手背熱則外傷。次以脈別之。
證脈傷寒無所疑。攻裡解表須詳訂。
〔表〕實。麻黃湯。虛。桂枝湯。○表裡俱虛。汗之則愈。
腑臟之表。桂枝麻黃各半湯。
腑臟之裡。芍藥甘草附子湯。
〔裡〕實。大承氣湯。虛四逆湯。
〔中〕實。調胃承氣湯。虛小建中湯。○表裡俱實。下之則愈。
六腑之表。承氣湯。五臟之裡。承氣抵當等湯。
〔表證當汗〕脈浮。宜急汗之。用麻黃湯。脈沉。宜緩汗之。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裡證當下〕脈浮。宜緩下之。用小承氣湯。脈沉。宜急下之。用大承氣湯。
〔三陽〕證。汗則當急而下當緩。
〔三陰〕證。汗則當緩而下當急。
熱在表。黃芩。○寒在表。桂枝黃,附子。
熱在裡。大黃。○寒在裡。乾薑。良薑。吳茱萸。附子。○傷寒中風。發表攻裡。本自不同。如麻黃湯。太陽經表藥也。五苓散。為太陽之裡藥也。六經皆有表裡藥也。因病有內外虛實邪氣深淺不同。亦不能拘。而隨病變為治也。如傷寒論方證及諸變病方。分見保命集中。
桂枝湯二十八證。方有一十四道。麻黃湯十證。方五道。葛根湯四證。方三道。青龍湯五證。方二道。茈胡二十證。方五道。承氣湯一十七證。方三道。陷胸湯十二證。方三道。瀉心湯九證。方五道。抵當湯六證。方三道。梔子湯五證。方二道。發黃四證。方三道。五苓十五證。
方七道。乾薑四逆十五證。方七道。云岐子云。大抵脈為人之司命。故以脈為主。多從脈而少從證也。舉脈證交互二法。亦當臨時消息。從標本之化為法可也。詳見云岐子脈訣。
白話文:
辨證用藥案例簡述
這篇文章主要整理自《集見此事難知》、《元戎》、《保命》等醫書,大致說明用藥的基本原則。醫生用藥應以七方和十劑為基礎,再根據情況增減藥物,以達到符合古聖先賢的醫理,並能靈活變通。現在不得已將各種病證的用藥方法逐一列出,希望有智慧的人不要嘲笑我的拘泥。因此,我附上東垣先生的用藥原則於後,可以參考其意旨作為法則。此外,如海藏所說,治療中風的用藥只能扶助身體,要達到完全康復,火針或艾灸效果更好。《內經》也說針刺比用藥更重要,這些內容在《針灸四書》、《資生經》等書中都有詳細說明,所以這裡不再贅述。
傷寒和雜病的情況並非固定不變,要先明確區分陰證和陽證、內在病變和外在病變。
**陰證:**身體沉重安靜,說話聲音微弱,呼吸困難,眼神迷糊不清,鼻子無法正常呼吸,進出氣流從口鼻都感到冰冷,無法喝下水漿,臉上怕冷,像刀刮一樣。
**陽證:**身體輕快好動,說話聲音有力,眼神清澈明亮,鼻子呼吸順暢,進出氣流從口鼻都感到溫熱。
身體表面感覺涼,代表病在陰經,稱為陰證。身體表面感覺熱,代表病在陽經,稱為陽證。
**傷風:**鼻孔呼出的氣粗重,嘴巴緊閉,這是肺氣向上與天氣相通的表現。
**傷食:**口中無味,不想吃東西,鼻息均勻,這是脾氣向下與地氣相通的表現。
**外傷:**全身發熱,通常先從太陽經開始,從外向內發展,初期症狀不明顯。
**內傷:**手腳不協調,兩脅發熱如火,通常先從少陽經開始,從內向外發展,初期症狀較明顯。
**內外俱傷:**人迎脈和氣口脈都明顯旺盛,或按脈時都感到實硬,會出現發熱怕冷、腹部不適、口中多痰等症狀。診斷時,先觸摸手心和背部,手心熱表示內傷,手背熱表示外傷,再通過脈象來進一步判斷。
病證和脈象與傷寒相似,需詳細區分是攻裡還是解表。
表證:
- 脈象實,用麻黃湯。
- 脈象虛,用桂枝湯。
- 表裡俱虛,發汗後病可痊癒。
腑臟的表證,可用桂枝麻黃各半湯。腑臟的裡證,可用芍藥甘草附子湯。
裡證:
- 脈象實,用大承氣湯。
- 脈象虛,用四逆湯。
- 表裡俱實,用瀉下藥後病可痊癒。
六腑的表證,用承氣湯。五臟的裡證,用承氣抵當等湯。
表證需要發汗:
- 脈象浮,應快速發汗,用麻黃湯。
- 脈象沉,應緩慢發汗,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裡證需要瀉下:
- 脈象浮,應緩慢瀉下,用小承氣湯。
- 脈象沉,應快速瀉下,用大承氣湯。
**三陽證:**發汗應迅速,瀉下應緩慢。
**三陰證:**發汗應緩慢,瀉下應迅速。
熱在表,用黃芩。寒在表,用桂枝黃、附子。 熱在裡,用大黃。寒在裡,用乾薑、良薑、吳茱萸、附子。
傷寒和中風,在發汗和瀉下藥的選擇上本來就不同。例如,麻黃湯是治療太陽經表證的藥物,五苓散是治療太陽經裡證的藥物。六經都有表裡藥物,但因為病情有內外虛實、邪氣深淺的不同,也不能拘泥不變,應根據病情變化而治療。如《傷寒論》的方劑和各種變證方,都詳細記錄在《保命集》中。
《桂枝湯》治療28種病證,有14種加減變化方。《麻黃湯》治療10種病證,有5種加減變化方。《葛根湯》治療4種病證,有3種加減變化方。《青龍湯》治療5種病證,有2種加減變化方。《柴胡湯》治療20種病證,有5種加減變化方。《承氣湯》治療17種病證,有3種加減變化方。《陷胸湯》治療12種病證,有3種加減變化方。《瀉心湯》治療9種病證,有5種加減變化方。《抵當湯》治療6種病證,有3種加減變化方。《梔子湯》治療5種病證,有2種加減變化方。發黃有4種病證,有3種加減變化方。《五苓散》治療15種病證,有7種加減變化方。《乾薑四逆湯》治療15種病證,有7種加減變化方。
岐子說:脈象是掌握人生命的重要依據,所以診斷主要以脈象為主,其次再考慮症狀。將脈象和症狀相互參照來診斷病證的方法,也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變通,以標本兼治的原則來處理。詳細內容可參考《岐子脈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