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純

《醫經國小》~ 卷之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2)

1. 望聞審切例一首(出脈訣)

醫門理法至微玄。大要胸中有轉旋。 望聞審切四件事。缺一偏枯不備全。 第一看他神氣色。潤枯肥瘦起和眠。 活潤死枯肥是實。瘦為虛弱古今傳。 謙體即知腰內苦。攢眉頭痛與頭眩。

手不舉兮肩背痛。步行艱苦腳間疼。 叉手按胸胸內痛。按中臍腹痛相連。 但起不眠痰夾熱。貪眠虛冷使之然。 面壁蜷身多是冷。仰身舒挺熱相煎。 身面目黃脾濕熱。唇青面黑冷同前。

第二應聲清與濁。鑒他真語及狂言。 聲濁即知痰壅滯。聲清寒內是其源。 言語真誠非實熱。狂言號叫熱深堅。 稱神說鬼逾牆屋。胸膈停痰證號癲。 更有病因循日久。音聲遽失命歸泉。

三問病因經幾日。日間便利幾番行。 飲食少多宜冷熱。更兼多少不同論。 飲食稍通容易治。不進之時療必難。 喜冷定知心內熱。好溫乃屬臟中寒。 尿色赤黃真內熱。尿清定是冷相干。

切脈是居為四末。浮沉遲數病之端。 四事略陳通梗概。舉隅善反一同看。

白話文:

醫學的理論和方法極為微妙且深奧,關鍵在於醫生心中要有靈活的思考。望、聞、審(問)、切這四項基本診斷方法,任何一個都不能忽視或偏廢,否則診斷結果就不會全面。

首先,觀察病人的神色。面色潤澤或枯槁,體型肥胖或消瘦,精神狀態是否良好,睡眠情況如何。面色潤澤表示健康,枯槁則可能有疾病;肥胖可能是實症,消瘦常見於虛弱,這是從古至今的經驗。通過觀察病人的姿態,可以瞭解他們腰部的問題,皺眉可能表示頭痛或頭暈。如果病人手不能抬高,可能是肩背疼痛;步履艱難,可能是腳部疼痛;雙手按胸,可能胸部疼痛;按著肚臍附近,可能是腹部疼痛。如果病人失眠,可能有痰熱;嗜睡,可能是虛寒。面向牆壁蜷縮身體,通常是感受寒冷;仰躺伸展,可能是感受到熱度。身體、面部、眼睛黃色,可能是脾臟濕熱;嘴脣青紫,面色發黑,可能是感受寒冷。

其次,聽病人的聲音,判斷其語調的清亮或渾濁,以及他們的真實言語或胡言亂語。聲音渾濁,可能有痰阻塞;聲音清亮,可能是體內寒涼。若病人說話誠懇,可能並非真的有熱症;若胡言亂語,可能有深度的熱症。如果病人談論鬼神,甚至能越過牆壁,可能是胸腔有痰積聚,這被稱為癲症。另外,如果病情長期不愈,突然失去聲音,可能生命已到盡頭。

第三,詢問病程持續多久,白天排便次數,飲食的量和性質(如喜好冷熱),以及飲食量的變化。飲食正常通常較易治療;若無法進食,治療難度較高。喜愛冷飲,表明心臟可能有熱;偏好溫暖,顯示臟器可能有寒。尿色黃紅,表示體內有熱;尿色清澈,可能是感受寒冷。

最後,切脈是診斷中的最後一步,通過脈搏的浮沉、遲速,可以初步判斷疾病的性質。以上四點只是簡單概述,具體應用時,應靈活運用,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判斷。

2. 察病輕重一首(出圖經本草)

凡欲療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機。五臟未虛。六腑未竭。血脈未亂。精神未散。服藥必活。

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勢已過。命將難全。自非明醫。聽聲察色。至於真脈。其孰能知。

未病之病。

白話文:

凡是想要治療疾病,首先要查明病因。再進一步觀察疾病的徵兆。如果五臟功能尚未虛弱,六腑運作也未衰竭,血液循環正常,精神狀態良好,服用藥物後病人必然會康復。

然而,如果疾病已經形成,治療後可能只能達到一半的療效。當病情已經惡化到一定程度,生命就難以保全了。這時候,如果不是高明的醫生,透過聆聽病人的聲音、觀察臉色,以及診斷脈象,誰又能知道病情的真實狀況呢。

對於那些尚未發病,但存在潛在健康問題的情況, (未完,原句似乎不完整)

3. 水火分治一首(出玉匱金鑰)

肝膽由來從火治。三焦包絡都無異。脾胃常將濕處求。肺與大腸同濕類。腎與膀胱心小腸。

寒熱臨時旋商議。惡寒表熱小膀溫。發熱表寒心腎熾。十二經。最端的。四經屬火四經濕。

四經有熱有寒時。攻裡解表細消息。裡熱裡寒宜越竭。表熱表寒宜汗釋。濕同寒。火同熱。

寒熱到頭無兩說。六分分來火熱寒。寒熱中停直浪舌。熱寒格拒病機深。亢則害。承乃制。

別緊寒。數熱脈。正邪標本求之真妙訣。休治風。休治燥。治得火時風燥了。當解表時莫攻裡。當攻裡時莫解表。表裡如或兩可攻。後先內外分多少。治濕無過似決川。此個筌蹄最分曉。感謝軒岐萬世恩。爭奈醯雞笑天小。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從古以來,肝和膽的病症多從火熱的角度去治療。同樣地,三焦和包絡(心包)的疾病也遵循這個原則。脾胃的問題,我們通常會從濕的角度去找病因。肺與大腸的病證,也常歸類為濕性。

腎、膀胱和心小腸的病症,要根據當時的寒熱情況來具體分析。如果患者感到惡寒,表面卻有熱象,可能是膀胱有溫熱;如果表面看似寒冷,但身體內部卻感到熱,可能就是心或腎有火熱。人體的十二條經絡中,有四條屬火,四條屬濕。剩下的四條,既有火熱也有寒涼,治療時需細心區分,是該攻裡還是解表。

對於裡熱或裡寒的情況,我們應該用透法來治療;對於表熱或表寒,應該用發汗法來治療。濕和寒相連,火和熱相隨,最終的寒熱治療原則其實是一樣的。六經辨證中,火熱和寒涼的區分很明確,寒熱夾雜的情況就像舌頭在水中一樣模糊不清。寒熱互相抵觸,病情就更複雜。過度就會產生危害,只有適度才能控制病情。

判斷寒熱,要細緻入微,找到真正的病因,這是治病的關鍵。不要只看風,也不要只看燥,只要處理好火熱,風燥自然會消失。當需要解表的時候,不要急著攻裡;當需要攻裡的時候,也不要忙於解表。如果表裡都存在問題,應先後有序地治療,並考慮內外的輕重。

治療濕症,最有效的方法就像決堤開河,讓濕氣自然流走。這個道理,是最清楚不過的。感謝黃帝和岐伯對後世的貢獻,但是,有些淺薄的人,卻嘲笑他們的智慧不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