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國小》~ 卷之四 (15)
卷之四 (15)
1. 陰虛本病(一首集見格致余論)
夫天地物,各一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動則變,陰動則合,而生五行,各稟其性,惟人得備。形氣所受,天地氣生,陽氣為氣,陰氣為血,身中之神,元氣之根,根於內者,名曰神機;根於外者,名曰氣立,與天地參。氣正而通,氣交之中,隨天地氣,升降浮沉。
陽實陰虛,氣常有餘,血常不足。所與天地、日月、四時,虛盈並同。陰平陽秘,形志以寧。
陽本在外,為陰之衛;陰本在內,為陽之守。性或物感,精神外馳,嗜欲無節,陰氣耗散。
陽無所附,遂致病作。惡寒非寒,惡熱非熱,證類實邪,此陰虛熱。熱乃火動,有君相別。
相火所謂,龍雷天火;君火所謂,人火暑熱。故火乃二,備於六氣,以名而言,形氣相生,配於五行,命曰君火;以位而言,生於虛無,守位稟命,因動而見,謂之相火。天以此火,而為陽氣,以生萬物;人以此火,以生一身。道氣衝和,助我元氣;元氣不足,相火獨盛。
火與元氣,不能兩立,一勝一負,乃致陰虛。陰虛火動,五亂俱施,金危木盛,土困水微,迭相為制,母子背違。陽強不密,陰氣乃離,腑臟經絡,偏實偏虛,遂失其正,邪悉由矣。
虛邪外入,實邪內起,取經治正,補瀉所宜。肝主司瀉,腎主藏閉。肝為相火,有瀉無補;有補無瀉,腎為真水。水火變病,虛實所以。夏月陽極,其已陰虛,水少火多,陽實陰虛,虛甚傷暑。冬月陰極,其本陽虛,水多火少,陰實陽虛,虛甚傷寒。病未傳變,初治責虛。
傷寒助陽,清暑益氣。虛者十補,勿一泄之。除邪養正,平則守常,陽動陰靜,五行之幾。
根本化源,由乎土水。水為物元,土為物母,人能自存,益其根本,遍相濟養,是謂和平,生化不已。交互克伐,變亂失常,鬱而無伸,甚而無制,造化息矣。病雖為邪,造化之道,在其中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大意如下:
宇宙萬物,各自都是一個完整的太極系統,活動產生陽,靜止產生陰。陽氣活動會產生變化,陰氣活動會產生聚合,進而生成了五行,各自承襲了其特性。唯有人類,集五行之大成。我們的身體與氣息,皆是由天地之氣孕育而生。陽氣形成了氣,陰氣形成了血。在身體中的神明,是元氣的根本。這個根本如果在內,就稱為「神機」;如果在外,就稱為「氣立」。人與天地共存,氣若正直且流通,就能夠跟隨著天地之氣,進行升降浮沉。
通常情況下,陽氣旺盛,陰氣不足。我們的生命就像天地、日月、四季一樣,有盈有虧。當陰陽平衡,身體和精神就會安寧。
陽氣本應在外,保護著陰氣;陰氣本應在內,守護著陽氣。然而,一旦受到外界刺激或慾望過度,精神會向外飄散,導致陰氣消耗散失,陽氣失去依附,於是疾病便會發生。感到寒冷並不是真的冷,感到熱也不是真的熱,症狀類似實邪,這是因為陰虛造成的熱。這種熱是由於火氣活躍,可以區分為君火和相火。
相火,就是龍雷之火、天火;君火,就是人火、暑熱。因此火氣有兩種,涵蓋在六氣之中。從名稱上來看,形態和氣息相互生成,配合五行,被命名為君火。從位置上來說,它起源於無形無質,守護著自己的位置,接受使命,由於活動而顯現,被稱為相火。天地利用這種火氣,產生陽氣,孕育萬物。人類也利用這種火氣,維持自身生命。當道氣充盈和諧,能夠增強我的元氣。但當元氣不足,相火就會獨自旺盛。火氣與元氣無法同時存在,一方強盛,另一方就會衰弱,最終導致陰虛。陰虛會使火氣活躍,各種混亂接踵而至。金氣衰弱,木氣旺盛,土氣被困,水氣微弱。它們彼此制約,母子之間產生矛盾。陽氣過強,無法保持祕密,陰氣就會離開。腑臟和經絡,出現偏實偏虛,失去了正常的平衡,疾病便由此而來。
虛邪從外侵入,實邪從內產生。治療時,應根據經絡原則,選擇適合的補瀉方法。肝臟負責瀉,腎臟負責藏。肝臟是相火的所在,只有瀉,沒有補;只有補,沒有瀉。腎臟是真正的水源,當水火病變時,虛實之分由此產生。夏季陽氣達到頂峯,如果已經陰虛,水氣減少,火氣增多,造成陽氣旺盛,陰氣不足。陰虛嚴重時,容易受到暑熱傷害。冬季陰氣達到頂峯,如果原本陽氣不足,水氣增多,火氣減少,造成陰氣旺盛,陽氣不足。陰虛嚴重時,容易受到寒冷傷害。疾病尚未轉變之前,初次治療應以調理陰虛為主。
對於傷寒,要增強陽氣;對於暑熱,要補益氣力。對於虛弱的人,十次治療中九次應以補益為主,不要輕易使用瀉法。除了去除病邪,還要滋養正氣。當病情穩定後,就應遵循常規治療。陽氣活動,陰氣靜止,這是五行的基本運行方式。生命的根源和轉化來源,都來自於土和水。水是萬物的起源,土是萬物的母親。如果人類能夠自我保存,滋養自身的根本,全面地相互滋養,就可以達到和平狀態。生命的生長和變化不會停止,但當它們互相剋制、混亂失常,就會產生抑鬱無伸的情況,甚至完全失控,大自然的創造之力就會消失。雖然疾病是由邪氣引起,但大自然的運行法則,也在其中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