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純

《醫經國小》~ 卷之四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4)

1. 傷寒證候(一首集次見傷寒百證歌)

腳攣嚙齒。

風痹甚。陰氣不足也。

叉手冒心。

胸中陽氣不足故也。

常須識此。傷寒壞異。觀其脈證。傳變復逆。

傳為有常之傳經也。變為不常。陽忽變陰也。復如食復勞復。逆謂若汗吐下後仍不解。此犯逆也。若以上壞證之類。許叔微傷寒百證歌分類可見。並宜熟讀。

謹熟陰陽。隨證為治。各使其宜。

傷寒傳變不常。宜熟辨陰陽之證。各得治法之宜。可汗可和。可不可潤。可吐可火。可灸可水。可針可溫。

可汗者。表之證也。可和者。榮衛不諧。宜和解也。可下者。裡證也。可潤者。

陰燥也。可吐者。食在上脘之類。可火者。陰毒證也。可灸者。陰證下陷也。可水者。

熱而燥也。可針者。並病也。可溫者。裡寒也。

詳其不可。究傷寒論。審識病機。制法之例。勉之秘之。誦之無HT,。HT,猶厭也。

白話文:

腳抽筋、磨牙,是風寒痺證嚴重,陰氣不足的表現。

雙手交叉捂住胸口,是因為胸中陽氣不足。

必須熟記這些傷寒病症的變化,觀察脈象和症狀,了解其傳變和復逆的規律。

「傳」指按照一定規律傳變到不同的經絡;「變」指不按常規的變化,例如陽證突然變成陰證;「復」指病情反复,像吃了東西、勞累後又復發;「逆」指汗法、吐法、下法等治療後病情仍未好轉,這是違背治療原則造成的。 許叔微的《傷寒百證歌》中對這些症狀的分類有詳細說明,應熟讀。

要仔細辨別陰陽,根據具體的病症進行治療,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傷寒的傳變並不固定,必須熟練辨別陰陽的症狀,才能選用正確的治療方法。可以發汗、可以調和、可以攻下、可以滋潤、可以催吐、可以溫熱、可以灸法、可以用水療法、可以針灸、可以溫補。

發汗適用於表證;調和適用於榮衛不調;攻下適用於裡證;滋潤適用於陰液乾燥;催吐適用於食物停留在上脘等情況;溫熱適用於陰寒邪毒;灸法適用於陰證下陷;用水療法適用於熱燥症狀;針灸適用於併發症;溫補適用於裡寒。

要詳細研究哪些療法不可使用,深入研讀《傷寒論》,仔細辨明病理機制,掌握治療的原則。勉勵自己熟記這些內容,反覆誦讀,不要厭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