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國小》~ 卷之四 (13)
卷之四 (13)
1. 傷寒證候(一首集次見傷寒百證歌)
心下悸動。
振寒而動曰悸。亦曰怔忪。
氣上衝胸。
若吐若下後而裡虛。心下逆滿。氣衝上也。
外氣怫鬱。
汗吐或下後。虛極腹熱。則外邪鬱於表。
驚惕冒悶。
忽身體振動曰驚惕。昏冒如悶。
霍亂頭疼。
吐利並作曰霍亂。三陽與厥陰傷寒俱有頭疼多。
乾嘔吐逆。
曰乾嘔。食入即吐曰吐逆。
腹脅咽疼。
有腹內時發痛者。有脅下痛者。咽嗌干痛者。
膈內拒痛。
表未解。更胃中虛邪乘入結於內。故痛。
身疼身重。
榮血不利為疼。濕勝也。汗後疼者。邪未盡也。
咳嗽涎盛。
火乘肺為嗽。停水傷風寒濕氣。皆為嗽。脾熱則涎盛。
頭汗自汗。
裡虛表實。陽氣上行。故頭上汗出。或際頸而還。病發黃也。凡傷風。風溫。風濕。中暑。柔,。霍亂。下利。四肢逆冷。及陽明證。皆自汗。
漏汗不止。
陽氣不足。因發汗而益虛。皮腠不固而汗不止。
陽躁無汗。
陽極而躁熱無汗。
腹滿遺尿。
氣澀不通。壅而為腹滿。下焦不禁。遺溺出也。
舌上滑胎。
丹田有熱。胃中有寒也。
下利便血。
泄瀉曰下利。曰飧泄。下焦不約。熱甚而便血也。
晝夜偏劇。
陰虛則夜不寧。陽虛則晝不安。
口燥咽乾。
陰證內熱。津液不足也。
婦人傷寒。熱入血室。
發熱間。經水適來。而血室空虛。故邪氣乘入也。
傷寒似瘧。
忽寒忽熱。休作有時。或汗已復熱。
邪中二焦清邪中於上。濁邪中於下。
有多眠證。
衛氣陷於陰病。及風濕狐惑等證。皆多眠。
或不得眠。
陰躁或熱甚。心煩則不能眠。
二便不通。
大便堅曰脾約。不通曰不更衣。小便不通。下焦不利也。胃中干。或熱甚故爾。
耳聾喉痹。
經壅而不利為聾。清氣不得上通也。熱氣上壅為痹。
渾身壯熱。
陰微陽勝也。
食復勞復。
瘥後勞復。肉食所傷。再病曰食復也。
小腹硬滿。
熱氣深陷。客於下焦。便小腹硬滿也。甚則尿血。
大便堅黑。
熱邪深陷也。
手足逆冷。
陽虛陰勝。厥逆也。
漱水不咽。
熱邪在經。未傳裡也。
肉上粟起。
發熱病。因冷水,之故也。
腹內雷鳴。
寒氣相搏也。
下利溏垢。
寒則泄如鴨溏。熱則垢膩。
身難轉側。
濕勝也。
或如蟲行。
身癢如蟲行者。久虛故也。
臍內築動。
心氣虛而腎氣發動也。
項強KT,KT太陽病。表實也。
揚手擲足。循衣撮空。
肝熱甚乘肺也。
狐惑聲嗄。
蟲食上部聲嗄曰惑。蝕下部咽乾曰狐。
筋惕肉,。
體惕振搖而動。證也。
瞪目直視。
心腎氣欲絕也。
汗出如油。
正氣已脫。
喑啞不言。
熱傷少陰之絡脈也。
舌卷囊縮。
陰邪下陷也。
鼻內煤煙。
陰毒之深也。
指甲青黑。
肝氣絕也。
目盲見鬼。
脫陰脫陽也。
九竅出血。
下厥上竭也。
環口黧色。
脾氣絕也。
螈,口噤。
變,證也。
轉筋入腹。
邪氣入裡。與宿積相連。引痛入陰筋也。
白話文:
傷寒證候
心下悸動不安。
身體發冷且震顫,稱為悸,也稱為怔忪(神志恍惚)。
氣體上衝至胸部。
嘔吐或腹瀉後,身體虛弱,心下感到飽脹不適,氣體上衝。
體表氣機鬱結不通。
汗出、嘔吐或腹瀉後,極度虛弱,腹部卻感到發熱,這是因為外邪鬱滯於體表。
驚嚇、不安、胸悶。
身體突然震顫稱為驚惕,頭昏腦脹如同胸悶。
霍亂伴隨頭痛。
嘔吐和腹瀉同時發生稱為霍亂,三陽經和厥陰經傷寒都常伴有頭痛。
乾嘔或嘔吐。
不吐食物稱為乾嘔,食物入口即吐稱為嘔吐。
腹部、脅肋、咽喉疼痛。
有的患者腹部時而疼痛,有的脅下疼痛,有的咽喉乾燥疼痛。
膈肌部位拒按疼痛。
體表邪氣未解,胃中虛弱,邪氣乘虛而入,結聚於內,因此疼痛。
全身疼痛、沉重。
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疼痛,這是濕邪盛行的表現。汗出後仍然疼痛,說明邪氣未盡。
咳嗽痰多。
火邪犯肺導致咳嗽,水停、傷風寒濕氣都可能導致咳嗽,脾熱則痰液增多。
頭部出汗或全身自汗。
內虛外實,陽氣上衝,所以頭上出汗,有時汗液沿頸部向下流,這也可能是黃疸的症狀。凡是傷風、風溫、風濕、中暑、霍亂、腹瀉、四肢冰冷以及陽明經證候,都會出現自汗。
汗液不止。
陽氣不足,因為出汗而更加虛弱,皮毛疏鬆,汗液止不住。
煩躁不安,不出汗。
陽氣極盛而導致煩躁發熱,不出汗。
腹部脹滿,尿頻。
氣機阻滯不通,壅塞而導致腹部脹滿,下焦失禁,尿液頻頻排出。
舌苔光滑。
丹田(下腹部)有熱,胃中有寒。
腹瀉伴隨便血。
泄瀉稱為下利或飧泄,下焦失約,熱邪嚴重而導致便血。
晝夜症狀輕重不同。
陰虛則夜間症狀加重,陽虛則白天症狀加重。
口乾舌燥,咽喉乾燥。
陰虛內熱,津液不足。
婦女傷寒,熱邪侵入胞宮。
發熱間歇,月經恰巧來潮,而胞宮虛弱,所以邪氣乘虛而入。
傷寒症狀類似瘧疾。
忽冷忽熱,間歇發作,有時汗出後又發熱。
邪氣侵犯二焦,清氣在上,濁氣在下。
睡眠過多。
衛氣虛陷於陰,以及風濕、狐惑等證,都會睡眠過多。
或睡眠不足。
陰虛內熱或熱邪嚴重,心煩意亂而無法入睡。
大小便不通。
大便秘結稱為脾約,不通稱為秘結;小便不通,下焦氣機不利,胃中乾燥或熱邪嚴重都會導致此症狀。
耳聾咽喉腫痛。
經絡阻塞不通導致耳聾,清氣不能上達;熱邪上壅導致咽喉腫痛。
渾身發熱。
陰氣微弱,陽氣亢盛。
飲食勞作後復發。
病癒後勞累或飲食不節,或因肉食損傷,再次生病,稱為食復。
小腹硬脹。
熱邪深入,客滞在下焦,導致小腹硬脹,嚴重者會出現尿血。
大便堅硬且黑色。
熱邪深入。
手腳冰冷。
陽氣虛衰,陰氣亢盛,厥逆之證。
漱口後不吞咽口水。
熱邪滯留在經絡,尚未深入內臟。
皮膚上起粟粒樣小疹。
發熱後,因接觸冷水所致。
腹部腸鳴如雷。
寒邪相互搏結。
腹瀉,糞便稀薄或黏膩。
寒邪則大便稀薄如鴨屎,熱邪則大便黏膩。
身體難以翻身。
濕邪盛行。
或感覺有蟲子在爬行。
身體瘙癢,感覺像蟲子在爬行,這是久病虛弱的表現。
肚臍內部搏動。
心氣虛弱,腎氣亢奮。
頸項強直,這是太陽病,屬於表證實證。
揚手擲足,抓空摸衣。
肝熱甚而犯肺。
聲音嘶啞。
蟲邪侵犯上部導致聲音嘶啞稱為惑,侵犯下部咽喉乾燥稱為狐。
肌肉震顫。
身體震顫搖晃,這是疾病的症狀。
眼睛睜大,直視前方。
心腎之氣將絕。
汗出如油。
正氣已脫。
聲音嘶啞,不能言語。
熱邪損傷少陰經絡。
舌頭捲曲縮小。
陰邪下陷。
鼻內有黑鼻涕。
陰毒很深。
指甲青黑。
肝氣已絕。
眼睛失明,看見鬼魅。
陰陽脫絕。
九竅出血。
下厥上竭。
嘴唇四周顏色暗黑。
脾氣已絕。
口噤不能言語。
危重症候。
轉筋疼痛入腹。
邪氣入裡,與宿積相連,牽引疼痛至陰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