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純

《醫經國小》~ 卷之四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2)

1. 以上三病例並傷寒法(出陰證略例)

傷寒一日在太陽。頭頸項痛腰脊強。

太陽傳陽明。為巡經傳。少陽名曰越經傳。傳太陰名誤下傳。傳少陰名表傳裡。傳厥陰名巡經得度傳。

二日陽明傳已受。身熱目疼鼻干候。三日少陽胸脅疼耳聾俱病在表經。三陽經絡或一病。未入於臟實汗證。

經大略言之。三陽亦有入腑者。入腑則宜下。

四日陽極傳太陰。腹滿嗌干脈近沉。五日少陰傳向裡。口燥舌乾渴不已。六日病經循厥陰。煩滿囊縮熱劇深。三陰已病即當下。

三陰亦有在經者。在經則宜汗之溫之。

若重感之未易瀉。何知病為兩感寒。太陽病與少陰連。頭痛口乾煩滿渴。榮衛不通腑臟熱。

陽明即與太陰病。腹滿身熱食不進。譫語傳見二日中。三日少陽與厥陰。耳聾囊縮更乃厥。

水漿不入不知人。五臟已傷六腑閉。榮衛不行委和滯。

凡此之際宜切思。溫吐汗下須仔細。其不兩感病傳者。七日太陽病且愈。以下一日退一經。

六經病愈藏脈通。至十二日大邪盡。病患神爽血氣平。若感異氣變他病。大法當如治壞證。

表之表者大發汗。表之裡者下且緩。裡之裡者下即通。裡之表者潤漬同。適當盡脈陰陽理。

表裡因之勿妄攻。

白話文:

[對於上述三個病例,我們應依循傷寒的治療原則(出陰證略例)]

  • 傷寒的第一天會影響太陽經,症狀包括頭部、頸部及腰部肌肉緊繃疼痛。

  • 若病情從太陽經傳到陽明經,我們稱之為循經傳;傳到少陽經則稱為越經傳;若傳到太陰經,可能是因為誤用下法所致;傳到少陰經則表示由表傳入裡;傳到厥陰經則是循經傳遍。

  • 第二天,陽明經受感染,表現為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第三天,少陽經受影響,症狀可能包括胸部和側腹部疼痛,以及聽力下降,但這些症狀都還是在表層的經絡上,尚未深入臟腑,實際上是出汗的證狀。

  • 一般來說,三大陽經絡可能只有一個出現問題,未進入臟腑,確實是出汗的證狀。但三大陽經絡也可能深入腑,這種情況下就應該使用下法。

  • 第四天,陽極而傳到太陰經,表現為腹部脹滿,喉嚨乾燥,脈搏沉弱。第五天,少陰經受影響,口乾舌燥,持續口渴。第六天,病情傳至厥陰經,會感到煩躁,睪丸收縮,體溫急遽升高。三大陰經絡受到影響,應立即使用下法。

  • 三大陰經絡也可能只是在經絡層面,這種情況下就應該使用出汗法或是溫補法。

  • 如果重複感染,病情就不容易控制。如何知道是兩感寒?太陽經與少陰經相連,表現為頭痛,口乾,煩躁,口渴,表裡不通,腑臟過熱。

  • 陽明經與太陰經同時受影響,表現為腹部脹滿,身體發熱,無法進食,胡言亂語,在兩日內傳染。第三天,少陽經與厥陰經受影響,表現為聽力下降,睪丸收縮,四肢冰冷。

  • 水分攝入困難,意識不清,五臟受損,六腑閉塞,表裡不通,全身機能停滯。

  • 在這種情況下,必須深思熟慮,溫補,催吐,出汗,下法都需要謹慎使用。如果不是兩感寒,七天後太陽經的病症應可痊癒,每過一天,病情就會從一個經絡退去。

  • 六經絡的疾病痊癒後,臟腑功能恢復,十二天後,大邪盡除,病人精神爽快,血氣平穩。如果受到其他異常氣候影響,引發其他疾病,應按照處理失調狀態的方法來治療。

  • 表層的表層,應大量出汗;表層的裡層,應緩慢使用下法;裡層的裡層,使用下法即可通暢;裡層的表層,應使用滋潤法。根據脈象和陰陽理論來判斷,不可隨意攻擊表裡。

2. 傷寒證候(一首集次見傷寒百證歌)

傷寒之候。悉須審別。證傳唯六。

足三陰三陽為六經證。

經常有九。

六經外有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三證也。

陽表陰裡。

表為陽。裡為陰也。

傳變兩感。

傳為次第傳經。變為不傳經而成異證者。陰陽俱病曰兩感又曰雙傳。

謂表裡證俱也。

病有壞異。

有失於治之誤為壞證者。有形證相應。服藥間病忽變異。是災怪也。

合病並病二陽俱病為合病。若二陽先俱病。後一陽自病曰並病也。

一病百合。

病有首尾。只有一經者。如百脈一宗俱病曰百合病。

辨風與暑濕溫痙六證與傷寒不同。

寒本陰邪。鬱而變熱。怫結轉盛。手經冤熱。

傷寒只病足經。如不大便。煩躁發喘。斑證衄血之類。皆手經之冤熱病也。又守真云。

陽邪為病傳手經。陰邪為病傳足經。

表裡虛實。

謂表虛裡實。表實裡虛。

表裡寒熱。

有外寒內熱。外熱內寒者。

表裡停水。

表有水則多熱。或咳或利。裡有水則脅下痞。或硬。身涼汗出脅痛。

寒熱發厥。

有寒厥熱厥證。

陽證陽毒。

三陽獨盛。陰虛暴絕也。

陰證陰毒。

三陰病深。陷而陽絕也。

陽證似陰。

陰證見而脈沉滑有力。

陰證似陽。

陽證見而脈沉微。

陽盛拒陰。陰盛格陽。陰陽偏盛。陽結陰結。

陽熱之邪。偏結於內。陰氣不能相雜。故其證能食。不大便。此為內實。名曰陽結。陰寒之邪。偏結於內。陽氣不能相雜。故其證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陰易陽易。

男子病新瘥。而婦人與之交。病曰陽易。婦人新病瘥。而男子與之交。病曰陰易也。

發熱潮熱。

熱動復止。而熱不常。或日晡發熱。皆為潮熱。

惡風惡寒。

傷風則惡風。如惡寒發熱者。病在陽。只惡寒。病在陰。如汗後惡寒者。表虛也。

往來寒熱。

或寒或熱。休作有時也。

汗後熱在。

汗後復熱。多內實。或他經熱在。

下之仍熱。

有表證未盡。或陰微而復熱。

結胸與痞。

按之心下痛為小結胸。不按自痛為大結胸。按之不痛。胸中氣結。或滿為痞也。

臟結蛔厥。

大便閉為臟結。胃中虛冷。因成蛔厥。吐長蟲也。

發黃發狂。

有蓄血發黃。太陽傳本也。有結胸發黃。下之早。太陽陽明本也。有濕熱發黃。陽明與太陰也。有寒濕發黃。少陽與太陰也。肝熱者狂。心熱者顛。

發,癮疹。

有下早。有失下。或胃熱極而發。皆陽明熱甚入於手太陰。斑則紅點暈。癮疹起疙瘩也。

發喘咳逆。

氣逆則喘。難布息也。裡病失於下。則咳逆。

衄血證諦。

鼻出血曰衄。熱結下焦為蓄血失血證諦。

唾膿咯血。

重亡津液。熱在上焦。肺痿而吐膿血也。

譫語鄭聲。

實則譫語。虛則鄭聲。

煩躁發渴。

火入於肺成煩。火入於腎成躁。少陰證多渴咳水也。六經皆有渴證。

心中懊,。

反覆顛倒不安。心亂如有所失也。

白話文:

傷寒的各種狀況,都必須仔細分辨清楚。疾病的傳變主要有六種。

這六種指的是足部的三陰經和三陽經所對應的六經病證。

但實際上,病情變化常常有九種。

除了六經之外,還有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這三種額外的證候。

陽氣在表,陰氣在裡。

表指的就是陽,裡指的就是陰。

疾病的傳變有兩種形式:傳經和兩感。

傳經指的是疾病按照一定的順序在各經之間傳遞。變證指的是疾病不按照傳經的規律,而產生其他的變異證候。陰陽兩經同時發病叫做兩感,也叫做雙傳,意思就是表證和裡證同時出現。

疾病的變化有壞病和異常兩種。

壞病指的是因為治療不當而導致病情惡化。異常指的是雖然疾病的表現與病情相符,但在服藥過程中,病情忽然發生變化,這是不正常的現象。

合病和並病:兩條陽經同時發病叫做合病;如果兩條陽經先同時發病,之後其中一條陽經自己發病,這叫做並病。

一病可能牽連多處:

疾病有開始和結束。如果只有單一經絡發病,例如多條脈絡都同時出現病症,這叫做百合病。

要區分風邪、暑邪、濕邪、溫邪、痙病這六種病證與傷寒的不同。

寒邪本身是陰性的,容易鬱積而轉化為熱邪,鬱結越發嚴重。手經會因鬱熱而產生虛熱。

傷寒通常只侵犯足部的經絡。如果出現大便不通、煩躁不安、呼吸急促、出現斑疹或流鼻血等症狀,大多是手部經絡的虛熱所致。張守真說過:陽邪侵犯會傳入手經,陰邪侵犯會傳入足經。

表虛裡實,表實裡虛:指的是表證虛弱而裡證強盛,或是表證強盛而裡證虛弱。

表寒裡熱,表熱裡寒:指的是外感寒邪而內有熱邪,或是外感熱邪而內有寒邪。

表裡停水:表有水邪通常會伴隨發熱,可能會有咳嗽或腹瀉;裡有水邪則會出現脅下脹滿或發硬,身體發涼、出汗且脅肋疼痛。

寒熱發厥:有寒性厥逆和熱性厥逆兩種證候。

陽證和陽毒:三陽經的陽氣過於旺盛,導致陰虛陽脫。

陰證和陰毒:三陰經的病邪深入,導致陽氣衰竭。

陽證類似陰證:陽證出現卻有脈沉滑有力的情況。

陰證類似陽證:陰證出現卻有脈沉微的情況。

陽盛拒陰,陰盛格陽:陰陽偏盛,陽結和陰結。

陽熱之邪偏於內,陰氣不能調和,所以會出現能吃東西卻不大便的症狀,這是內實的表現,稱為陽結。陰寒之邪偏於內,陽氣不能調和,所以會出現不能吃東西、身體沉重卻大便硬結的症狀,稱為陰結。陰易和陽易。

男子病癒後與婦人交合,會導致陽易病;婦人病癒後與男子交合,會導致陰易病。

發熱和潮熱:發熱是間歇性發熱,熱度不恆定;潮熱則是每天固定時間發熱,例如在午後發熱。

惡風和惡寒:傷風會出現惡風的症狀,如果怕冷又發熱,是陽證;只怕冷,是陰證;出汗後怕冷,是表虛。

往來寒熱:指時而怕冷時而發熱,間歇性發作。

汗後熱不退:出汗後仍然發熱,多是內實,或是有其他經絡的熱邪。

瀉下後仍然發熱:可能是表證未解,或是陰氣微弱而導致發熱。

結胸與痞滿:按壓心下部位會感到疼痛,是小結胸;不按壓也感到疼痛,是大結胸;按壓不痛,但胸中氣機鬱結或感到脹滿,是痞滿。

臟結和蛔厥:大便不通是臟結;胃中虛寒,導致蛔蟲上擾則為蛔厥,會吐出蛔蟲。

發黃和發狂:有因為蓄血而發黃,這是太陽經傳來的病;有因為結胸而發黃,這是因為過早使用瀉下藥所致,病根在太陽經和陽明經;有因為濕熱而發黃,病在陽明經和太陰經;有因為寒濕而發黃,病在少陽經和太陰經。肝熱會導致發狂,心熱會導致癲狂。

發疹和癮疹:有的是因為瀉下藥使用過早,有的是因為沒有及時使用瀉下藥,有的是因為胃熱極盛而導致發疹,這些都是陽明經的熱邪進入手太陰經所致。斑疹是皮膚上出現紅點暈開,癮疹則是皮膚上長出疙瘩。

發喘和咳逆:氣機逆亂會導致喘息,呼吸困難;裡證沒有及時治療,會出現咳嗽和氣逆。

衄血的辨證:鼻出血叫做衄,熱邪鬱結於下焦會形成蓄血,導致失血。

吐膿和咯血:嚴重損耗津液,熱邪在上焦,肺臟虛弱會吐出膿血。

譫語和鄭聲:實證會說胡話(譫語),虛證會喃喃自語(鄭聲)。

煩躁和發渴:火邪入肺會導致煩躁,火邪入腎會導致躁動,少陰病常常會口渴想喝水,六經病都有可能出現口渴的症狀。

心中懊惱:內心反覆思緒,不安寧,感到心煩意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