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國小》~ 卷之四 (11)
卷之四 (11)
1. 病機略一首(集次見凡例)
陰腫便濁。
睪丸發腫。肝經熱勝也。小便或白濁亦濁。
舌爛口臭。
心熱下陷。風自盛也。胃熱則口臭。
齦蝕牙疳。
風熱所勝。蝕牙齦至快。俗言走馬牙疳。
蟲痛吐蛔。
小兒哭而坐臥不安。自按心腹。時大叫。或青或黃。唇慢。目無精光。蟲痛也。
疳瘦解顱。
錢氏分五臟疳。筋疳骨疳之類。腎虛解顱也。
便青頰赤。
驚氣內感。脾氣不和。故瀉。色青。心熱上攻。故頰赤。
食土飲水。
食土者。胃氣不足也。身熱飲水。病在內。不飲水。熱在外也。
吐瀉青白。
瀉利青白色。穀不化者胃寒。乳不化者傷食。瀉黃紅赤黑者。脾胃熱毒故也。
昏睡露睛。
睡而露睛者胃虛熱。不露睛者胃實熱。睡而嚏悸者。將發瘡疹也。
呵欠面黃。
呵欠而面赤者風熱。青者驚風。黃者脾虛。驚而睡者內熱。呵欠氣熱者。
傷風也。
呷牙咬齒。
手足陽明內熱為病。
瀉痢脫肛。
瀉痢久則肛門縱下。濕熱甚而緩縱也。
癰瘍癮疹。瘡痘發斑。
錢氏論。小兒受胎惡。發瘡疹。初欲發時。有五臟現證。呵欠頓悶者。肝也時發驚悸。
心也。乍涼乍熱。手足冷。脾也。面赤。腮頰赤。噴嚏。肺也。惟腎在腑之下。不能食穢。胎毒不受。無候也。毒出歸一證。肝水泡。肺膿泡。心斑。脾疹也。
驚疳諸積。
如食積乳積之類。
大率為病。肝與脾經。
此二經病多。
脈治憑允。
小兒虎口色脈。如紫。傷風。紅傷寒。青驚。白色疳。黑即中惡。黃脾病也。
錢氏方論。男女病情。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先富後貧。病日失精。
先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身體日減。氣虛無精。良工勿失。脈病證治。
知微可已。舉腹痛經。陰證治例。海藏所云。玄機之秘。中脘痛者屬脾土。臍腹痛者屬少陰。少腹小腹厥陰分。三部殊塗細酌斟。太陰中土主理中。少陰四逆真武同。厥陰宜當歸四逆。重則回陽霹靂攻。當汗不汗即生黃。當汗汗多因致,。不當汗而若汗之。蓄血定應無改易。
汗多或有變亡陽。陰證脈候須仔細。(並出此事難知)傷寒咳逆脈散死。仲景之言不虛偽。大抵源流失下生。咳逆喉中陰不內。便,唯宜用瀉心。便硬尤宜大承氣。二藥神功作者誰。東垣潔古為良制。
白話文:
陰部腫脹且小便混濁,睪丸腫大,這是肝經熱盛造成的。小便可能混白或混濁。
舌頭潰爛,口臭,這是心火下移,加上風邪盛行的結果;胃熱也會導致口臭。
牙齦腐蝕,牙齒病變,這是風熱過盛造成的,牙齦腐蝕很快,俗稱「走馬牙疳」。
蟲痛,嘔吐蛔蟲,小兒哭鬧不安,坐臥不寧,自己按壓腹部,時常大叫,面色青黃,嘴唇發白,眼睛無神,這是蟲痛所致。
消瘦,頭顱凹陷,錢氏將疳積分為五臟疳,例如筋疳、骨疳等,這多是腎虛引起的頭顱凹陷。
大便呈青色,臉頰發紅,這是驚嚇導致內感邪氣,脾氣失調而瀉,故大便青色;心熱上攻,故臉頰發紅。
吃土,喝水,吃土是因為胃氣不足,身體發熱而飲水,則病在內;不飲水,則熱在表。
嘔吐,腹瀉,嘔吐物和排泄物呈青白色,青白色瀉痢,穀物消化不良是胃寒,乳汁消化不良是傷食;瀉痢呈黃、紅、赤、黑色,則是脾胃熱毒所致。
昏睡,眼睛睜開,睡覺時眼睛睜開是胃虛熱,眼睛閉合是胃實熱;睡覺時打噴嚏,心悸,將要發瘡疹。
打哈欠,臉色發黃,打哈欠臉色發紅是風熱,發青是驚風,發黃是脾虛;驚嚇後昏睡是內熱;打哈欠,氣息熱盛是傷風。
磨牙,咬緊牙齒,這是手足陽明經內熱所致。
瀉痢,脫肛,久瀉久痢會導致肛門下垂,這是濕熱嚴重造成的肛門鬆弛下垂。
癰瘍,癮疹,瘡痘,發斑,錢氏認為,小兒在受孕時受到不好的影響,就會發瘡疹。疾病初發時,會有五臟的表現:打哈欠、胸悶是肝;時而驚悸是心;忽冷忽熱,手腳冰冷是脾;臉紅,腮頰紅腫,打噴嚏是肺;而腎位於臟腑之下,不能承受穢氣,胎毒不受影響,沒有特殊的徵兆。毒氣外洩則歸於一症:肝部起水泡,肺部起膿泡,心部起斑點,脾部起疹子。
驚癇,疳積,各種積滯,例如食積,乳積等,大都與肝脾二經有關,這兩個經絡的疾病較多。
脈診治療應當準確,小兒虎口處的顏色和脈象,紫色是傷風,紅色是傷寒,青色是驚風,白色是疳積,黑色是中惡,黃色是脾病。
錢氏方論中提到,男女病情,飲食起居,過度喜怒哀樂,先喜後憂,都會傷及精氣;先富後貧,疾病日漸加重,耗損精氣;先貴後賤,即使沒有外邪侵襲,疾病也會從內生,稱為脫營,身體日漸消瘦,氣虛無精。良醫不可輕忽,應仔細診察脈象、病症和治療。
了解細微之處才能治癒疾病。關於腹部疼痛的經絡,陰證的治療方法,海藏所言玄機奧秘:中脘痛屬脾土,臍腹痛屬少陰,少腹小腹屬厥陰,三者治療方法不同,需仔細斟酌;太陰、中土主理中,少陰、四逆、真武同治,厥陰宜用當歸四逆湯,病情嚴重則用回陽救逆湯、霹靂湯攻治。應該出汗而不出的,會生黃疸;應該出汗而汗出過多的,則可能亡陽;不應該出汗而像出汗一樣的,蓄血一定不會改變;汗出過多,有可能亡陽。陰證脈候必須仔細觀察。(以上內容出自《此事難知》)傷寒咳逆,脈散而死,仲景所言非虛,大都是因元氣下陷所致。咳逆在喉中,陰氣不內斂,唯宜瀉心湯,大便秘結尤宜大承氣湯。這兩種藥物的神奇功效,誰是創造者呢?東垣(李東垣)潔古(張潔古)為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