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純

《醫經國小》~ 卷之四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9)

1. 病機略一首(集次見凡例)

東垣所論。王道之學。

東垣李明之先生。述脾胃盛衰論。一虛一實。

氣亂於衛。血逆於經。血氣不和。故一虛一實。乃氣血之並也。見素問調經論。五實五虛。

五實者。脈盛為心。皮熱為肺。腹脹為脾。前後不通為腎。悶瞀為肝也。五虛者。脈細為心。皮寒為肺。氣少為肝。前後泄利為腎。飲食不入為脾也。謂一病五者悉具。

五勞七傷。六極乃HT,。

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又志思憂心與疲勞為五勞也。肝傷善夢。心傷善忘。脾傷善飲。肺傷善痿。腎傷善唾。骨傷善飢。脈傷善嗽。為七傷也。傷勞為六極。氣血筋骨髓精病也。

五郁七情。九氣所為。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

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此為九氣)憂愁思慮。甚則傷心。形寒飲冷。過則傷脾。

恚怒氣逆。過則傷肝。飲食勞倦。甚乃傷脾。坐臥濕地。強力入水。故乃傷腎。(次為七情)此因氣動。形神自病。喜怒不節。勞形厥氣。氣血偏盛陰陽相乘。陰勝陽病。陽勝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則傷形。熱則傷氣。氣傷則痛。形傷則腫。先痛後腫。

氣傷形也。先腫後痛。形傷氣也。陰陽變病。標本寒熱。如大寒甚。熱之不熱。謂以熱藥治寒不退。

是無火也。熱來復去。晝見夜伏。夜發晝見。時節而動。是無火也。當助其心。心虛則熱收於內。故外熱不常。

如熱而甚。寒之不寒。

謂以寒涼藥治熱病。而熱不能退。

是無水也。寒動復止。倏忽往來。時動時止。是無水也。當助其腎。

腎虛則寒動於中。故外寒不常。

內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嘔而吐。食入反出。

謂食入良久乃吐。

是無火也。暴逆注下。食不及化。是有火也。溏泄而久。止發無常。是無水也。心盛生熱。腎盛生寒。

此心火極而發熱。腎水盛而生寒。非虛熱虛寒比。

又熱不寒。是無火也。寒不得熱則無水也。寒之不寒。責其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熱之不久。責心之虛。寒之不久。責腎之少。

又熱不寒者。或因寒勝格陽在外。本非熱也。寒不得熱者。或因陽極似陰。火盛拒寒在外。

而不得熱。本非寒也。寒之不寒。乃水之源衰。火之勝也。熱之不熱。火不源衰。水之勝也。

審察病機。無失氣宜。紀於水火。余氣可知。婦室病多。帶下赤白。瘕,疝。婦人有病。

六氣四因。皆同男子。余胎產經水之疾。不可枚舉。如帶下赤者。熱入小腸。白者。熱入大腸。若痢下也。若經水不調。血聚為,瘕。小腹下腫硬。為,疝之疾。

氣血為病。經閉不行。

婦人有胃熱。善食瘦而津液不生。血海竭而名血枯。或脾胃久虛。或形羸氣血俱衰。而致經水不行者。非以上之病。經成孕乃不行也。

白話文:

東垣李明之先生的脾胃盛衰論指出,人體的虛實變化,乃氣血並盛衰所致。 《素問‧調經論》中提到五實五虛:五實(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分別對應心、肺、脾、腎、肝;五虛(脈細、皮寒、氣少、前後泄利、飲食不入)也分別對應心、肺、肝、腎、脾。 一病兼具五實五虛者,亦非罕見。

五勞七傷六極,皆因久視、久臥、久坐、久立、久行傷及身體,以及思慮憂愁、過度勞累所致。肝傷則善夢,心傷則善忘,脾傷則善飲,肺傷則善痿,腎傷則善唾,骨傷則善飢,脈傷則善嗽。這些以及過度勞累,都屬於六極,造成氣血筋骨髓精的病變。

九氣(怒、喜、悲、恐、寒、炅、驚、勞、思)與七情(憂、怒、思、勞、寒、濕、驚)皆能致病。 情緒過激,或勞倦傷身,都會導致氣血偏盛,陰陽失衡。陽盛則熱,陰盛則寒,寒熱互為因果,寒傷形體,熱傷氣機。氣傷則痛,形傷則腫,先痛後腫是氣傷,先腫後痛是形傷。

陰陽失調的疾病,寒熱症狀也常有變化。大寒之症,用溫熱藥治療卻不見好轉,是因為體內缺乏溫煦之氣(無火);熱症反覆發作,晝輕夜重或夜輕晝重,也是缺乏溫煦之氣。此時應補益心氣,因為心虛則熱邪內斂,故外熱不持久。 同樣地,大熱之症,用寒涼藥治療卻不見好轉,是因為體內缺乏津液(無水);寒症反覆發作,也是缺乏津液。此時應補益腎氣,因為腎虛則寒邪內動,故外寒不持久。

嘔吐不能進食,是內有熱邪;食物久留才嘔吐,則非熱邪所致。 下痢不止,是內有熱邪;溏泄反覆,則非熱邪所致。心火亢盛則發熱,腎水充盛則生寒,這與虛熱虛寒不同。 熱象不明顯,是因為缺乏溫煦之氣;寒象不明顯,是因為缺乏津液。熱象不持久,是心氣虛弱;寒象不持久,是腎氣不足。

然而,熱象不明顯,也可能是寒邪鬱結,格拒陽氣於外;寒象不明顯,也可能是陽氣亢盛,似陰而拒寒於外。 寒象不明顯,是因為體液的源頭衰竭,火氣過盛;熱象不明顯,是因為溫煦之氣的源頭衰竭,水氣過盛。

診斷疾病,必須審察病機,才能正確用藥。 人體的病變,大多與水火失衡有關,其他的病機也可由此推知。婦科疾病,如赤白帶下、瘕、疝等,與男子的疾病,在六氣四因方面並無太大區別,但孕期及產後相關疾病則較為特殊,種類繁多,無法一一列舉。例如,赤帶下是熱邪入小腸,白帶下是熱邪入大腸;經水不調,血瘀則成瘕,小腹腫硬則成疝。

氣血虧虛導致經閉,可能是胃熱傷陰,耗損津液;也可能是脾胃久虛,或形體消瘦,氣血衰竭。但妊娠期經閉,則另當別論。